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聚焦”阅读是以课堂小段时间,聚焦相对细小的内容点,置于文本特定的“言语场”中放大,细读玩味而生成言语理解、生成感悟、生成教与学镜头。“微聚焦”阅读镜头,聚焦微小词句、片段、学生疑问及微意境、微情怀等,依文本预设或随课堂对话生成;是一种基于积极阅读意识和言语感悟力的主动性聚焦,意在培养学生文本细读功夫,领会言语之上的深长意味,生成深层的、个性的言语理解与感悟。简而言之,悦读美读,“微”是一种态度。
【关键词】微阅读;聚焦;文本细读;言语理解
阅读教学有两个关注点:宏观思想与微观表现。前者偏向对作品艺术结构、主旨情感的宏观把握,后者偏向对作品形象、意境塑造、情思表达中的细节、细微处的敏锐发现与细致体会。阅读课堂有两种生态:宏观解读与微观细读。两者立足点不同,着眼点不同,阅读的效能也不同。前者偏向文章篇章、主干内容的梳理、理解与概括,后者偏向对文字所表现的心灵的领会、领悟和共鸣。
本文所提“微聚焦”阅读,不是课堂“宏观解读”,不是文本“主干阅读”,而是立足微观层面,用小段时间,聚焦相对细小的内容点,置于文本特定的言语场中放大,细读玩味而生成言语理解、生成感悟、生成教与学镜头。
微聚焦什么?怎么聚焦?本文基于学习习得与实践心得,举隅一二。
一、细节发现,攒文本细读意识之“微片段”聚焦
“微片段”相对于文本主干和整体而言,主干阅读着眼全篇,“微片段”聚焦只从文章局部、短小片段中敏感地发现价值,聚焦发掘其丰富内涵与非凡表现力,搭文章之一脉,体会感受作者文本言语表达的用心。
文章由片段组成,片段有主辅之别。以小说为例来说,某些文本片段并非小说故事的主干情节,而仅是故事反转的关键处,或者是形象刻画的重要处,或者是小说艺术的匠心处……引领学生聚焦这样的“微片段”细节,可以导引学生养成一种留心非主干情节、细致体会文本的阅读意识。
例如,《清兵卫与葫芦》里教员“没收葫芦”和“家访”是小说主干情节的重要组成,但是关于教员“爱好与习惯”介绍的片段,最多只能称之为情节推进与转换中的一个细节。但是,聚焦此细节于文章却很有意义。可设问:这一插叙文段可删去不写吗?对于文章有什么价值作用?
聚焦几个细读点:
(1)教员上的是“修身课”。掌握着清兵卫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的绝对话语权。
(2)教员“不舒服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扼杀清兵卫对葫芦的喜好是必然的。
(3)教员“喜欢武士道”,不舒服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自己却爱看名伶云卫右的戏。高高在上的精神强权,不只压制学生也钳制众人的生活自由,像极了“装在套子里的人”。
文本关于教员爱好的细节,为表现教员的杀伤力做好了铺垫。聚焦于此,我们学生可以读出教员这个典型化的形象。这样的教员,杀伤力绝不只限于清兵卫,还有清兵卫的母亲与父亲,甚至整个社会人群;有这样武士道精神的威压在,我们学生还可以推想及其他清兵卫样的学生及家庭;有这样“喜欢武士道”的修身课教员在,我们学生有理由会替“正如过去热衷葫芦一样,现在热衷着绘画”的清兵卫而进一步忧心。
阅读教学不能粗泛,粗泛阅读如同看电视剧消遣、读离奇曲折的武侠小说打发时间,能感知的通常只是主情节;学生阅读作品无数但言语表达不细腻、思维狭窄,与日常泛读不求甚的阅读习惯大概不无关系。
聚焦“微片段”,搭文一脉感言之冷暖。《清兵卫与葫芦》文本中,还有清兵卫认秃脑袋为葫芦的有趣片段,还有对校役、古董店老板狡黠市侩形象描写的精彩片段,等等。一个优秀小说作品,主情节、主形象塑造之外,常有“宕开”之一笔,逸出众多这样的细节片段,课堂适当适时聚焦阅读之,对于学生阅读细节意识与细读习惯养成大有裨益。
二、涵泳玩味,攒阅读语境意识之“微言语”聚焦
一篇文章作者的用心,最直观体现在构思立意上,而传神达意却常常借助于细腻的言语表达。“微言语”是相对于大段落、大层次而言的小词句。细读文本,我们发现优秀的文本篇幅再长却没有一个言语是多余的,有些看似简单的微小言语,在特定的“语境”氛围下很有值得细味的丰富蕴意。文章语境,即文本“言语场”,文本建构的特定的背景、气氛或情绪等。
言语理解离不开特定的语境氛围,课堂聚焦“微言语”,于特定“言语场”聚焦放大言语,细细品读,读文章的味道,读作者的用心,对于提升学生言语的敏感度与感悟力有帮助,更是对强化学生言语理解语境意识是一个积极的正面示范与引领。
再以《清兵卫与葫芦》为例,看文本两处言语细节的聚焦品读。
1.关于“马琴的葫芦”的对话。
清兵卫偷偷地发笑:“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
父亲圆睁着眼呵斥:“你懂的什么!”
清兵卫沉默了。
马琴的葫芦到底好不好,姑且不论,但对于神情态度所表现出的话语地位的距离,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敏感度,并引导细读玩味:第一步活动体验,揣摩人物性格,分角色对话,绘声绘色;第二步设问研习,这里你看到清兵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全文看他们父子关系,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的活动、研习往往直截了当,大多没有严谨语境意识,没有全局眼光。此时,老師有意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言语场”,放大了去体会,可以更好地吃透言语下的形象、思想:
(1)清兵卫挚爱葫芦,慧眼识葫芦,有独到眼光,所以这里清兵卫“偷偷地发笑”显示出清兵卫对自己眼光的高度自信。
(2)但在父亲“圆睁着眼呵斥”下他“沉默了”,显示清兵卫作为一个孩子的弱小与无奈。
(3)置于清兵卫“葫芦被砸、被卖出高价”的“言语场”看,一个天才由“沉默”到最后的“被毁灭”,不只是清兵卫的不幸,更是包括父亲在内的社会的悲哀。 (4)置于全文“言语场”中,清兵卫单纯弱小,父亲粗暴专制威严,清兵卫只能选择“沉默”,选择孤独甚至孤僻——人与人之间的封闭,情感交流的隔绝,作品不只是“孩子天性爱好被扼杀”这一层主题,作品给人以压抑、冷峻之感,悲情氛围浓重。
2.文本结尾部分言语细节。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槌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课堂设问:“不怨恨”表现了什么?不怨恨前的“早已”有何深意?
联系全文语境,细读体会,有限的几个字却大大地拓开了作品形象和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1)清兵卫天真单纯得可爱,只难过一时,而不记恨过往。
(2)清兵卫的执着专心,让人怜惜,有了新爱好,热衷新爱好,没留疮疤忘了痛。
(3)清兵卫的“不怨恨”,更让读者敏感,天才被扼杀,思想被钳制,竟没有留下一点印记,没有促成一点反思。
(4)清兵卫的“早已”不怨恨,让读者感受到的不是轻松释然,反而是更深长的哀叹,社会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受压制而不自知的不幸者,还有多少扼杀天才、压抑人性却不自省的罪孽!
三、对话生发,攢阅读探究意识之“微问题”聚焦
“微问题”相对于牵一发而动全身“主问题”而言,“主问题”为老师据文意依学情而预设,是教师对学生阅读体验进程的一种强势介入。随课堂“主问题”研习,课堂对话必然生成一个一个的“微问题”,因其随机性和偶发性特性与微小和非主要的特征,这些微问题很可能不受课堂特别关注。
而“微问题”聚焦,就是重视学生的“小”问题,小题大做,细读文本,让微问题生成大文章。聚焦课堂对话生成的“微问题”细读细研,除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蕴意、文本表达外,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的探究精神。
以《赤壁赋》教学镜头为例。
学生在了解苏轼的人生遭际后,很为苏轼扼腕感慨,在老师建议下重读“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游玩之“乐甚”,大多数同学都诵读得很深情,似乎感慨于苏子内心难得安宁、暂得欢愉,似乎走近了苏轼,为苏子乐而乐,突然有同学极不满地大声地说到:“客什么人呀,为何要以‘呜呜然’之洞箫扫苏子游玩之兴?”
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把客推到苏子的对立面,对客发出了强力质问,这绝不是课堂捣乱行为,而是学生深情感悟文本后入情入境的表现。问题虽小,却很有探究价值。
设问探究:苏子“愀然”,真是客洞箫之故吗?
学生热烈讨论,发现小问题中原来有大文章可做:
(1)子眼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景象特点是什么?
这是一种冷寂的美。
(2)“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吟诵欢歌的内核是什么?
这是一种失意孤独的悲情美。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游玩的感受有怎样特点?
这有一种空灵超脱之美,却不在尘世。
探究可知,苏子与客的赤壁之游,似乐非乐,乐中含悲,不是客扰了苏子的兴致,而是客体察苏子内心,客之“呜呜然”洞箫只是外化了苏子内心的苦乐悲愁之情。
课堂对话生成的“微问题”中有大文章可做,有时甚至可以替代“主问题”引导教与学。例如,这里由学生对“客”角色的关注,由“客之悲”顺势引导学生认识了文本“主客问答”的文体形式,了解“主客问答,以客衬主”的文意表达;再进一步探讨文本表达的“主客一体”性,解读苏轼自我人生突围的积极的人文内涵。
细读慢读,悦读美读,“微”是一种态度。
微阅读有三层意思:一是作为一种文本阅读意识;二是作为一种文本研读的方式;三是作为一种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行为。
聚焦什么,怎么聚焦,也不止囿于上文几点。还可以有“微情怀”聚焦,积极发展学生人文素养;“微意境”或“微形象”聚焦,积极提高学生阅读审美能力等等。
文章心中事,涵泳玩味意蕴长。只要老师有心于引领学生细读慢读文本,悦读美读随时都可能生发,聚焦文本某些言语细节,就可能读出言语本身的韵味,读出言语之外的深意,读出言语关联下人物的微妙内心,读出言语反照下自己的影子……
课堂“微聚焦”阅读,积攒下来的正是文本的细读功夫。这样的阅读,不以梳理层次和概括中心的粗泛阅读“套板”为模型,不是作品解读千人同面、人云亦云的无趣状态,而是撷取文本言语细节聚焦,细读领会言语之上的深长意味,生成深层的、个性的言语理解与感悟。或许,这样的阅读才是真的愉悦身心、获取教益的极致好玩的阅读。
【关键词】微阅读;聚焦;文本细读;言语理解
阅读教学有两个关注点:宏观思想与微观表现。前者偏向对作品艺术结构、主旨情感的宏观把握,后者偏向对作品形象、意境塑造、情思表达中的细节、细微处的敏锐发现与细致体会。阅读课堂有两种生态:宏观解读与微观细读。两者立足点不同,着眼点不同,阅读的效能也不同。前者偏向文章篇章、主干内容的梳理、理解与概括,后者偏向对文字所表现的心灵的领会、领悟和共鸣。
本文所提“微聚焦”阅读,不是课堂“宏观解读”,不是文本“主干阅读”,而是立足微观层面,用小段时间,聚焦相对细小的内容点,置于文本特定的言语场中放大,细读玩味而生成言语理解、生成感悟、生成教与学镜头。
微聚焦什么?怎么聚焦?本文基于学习习得与实践心得,举隅一二。
一、细节发现,攒文本细读意识之“微片段”聚焦
“微片段”相对于文本主干和整体而言,主干阅读着眼全篇,“微片段”聚焦只从文章局部、短小片段中敏感地发现价值,聚焦发掘其丰富内涵与非凡表现力,搭文章之一脉,体会感受作者文本言语表达的用心。
文章由片段组成,片段有主辅之别。以小说为例来说,某些文本片段并非小说故事的主干情节,而仅是故事反转的关键处,或者是形象刻画的重要处,或者是小说艺术的匠心处……引领学生聚焦这样的“微片段”细节,可以导引学生养成一种留心非主干情节、细致体会文本的阅读意识。
例如,《清兵卫与葫芦》里教员“没收葫芦”和“家访”是小说主干情节的重要组成,但是关于教员“爱好与习惯”介绍的片段,最多只能称之为情节推进与转换中的一个细节。但是,聚焦此细节于文章却很有意义。可设问:这一插叙文段可删去不写吗?对于文章有什么价值作用?
聚焦几个细读点:
(1)教员上的是“修身课”。掌握着清兵卫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的绝对话语权。
(2)教员“不舒服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扼杀清兵卫对葫芦的喜好是必然的。
(3)教员“喜欢武士道”,不舒服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自己却爱看名伶云卫右的戏。高高在上的精神强权,不只压制学生也钳制众人的生活自由,像极了“装在套子里的人”。
文本关于教员爱好的细节,为表现教员的杀伤力做好了铺垫。聚焦于此,我们学生可以读出教员这个典型化的形象。这样的教员,杀伤力绝不只限于清兵卫,还有清兵卫的母亲与父亲,甚至整个社会人群;有这样武士道精神的威压在,我们学生还可以推想及其他清兵卫样的学生及家庭;有这样“喜欢武士道”的修身课教员在,我们学生有理由会替“正如过去热衷葫芦一样,现在热衷着绘画”的清兵卫而进一步忧心。
阅读教学不能粗泛,粗泛阅读如同看电视剧消遣、读离奇曲折的武侠小说打发时间,能感知的通常只是主情节;学生阅读作品无数但言语表达不细腻、思维狭窄,与日常泛读不求甚的阅读习惯大概不无关系。
聚焦“微片段”,搭文一脉感言之冷暖。《清兵卫与葫芦》文本中,还有清兵卫认秃脑袋为葫芦的有趣片段,还有对校役、古董店老板狡黠市侩形象描写的精彩片段,等等。一个优秀小说作品,主情节、主形象塑造之外,常有“宕开”之一笔,逸出众多这样的细节片段,课堂适当适时聚焦阅读之,对于学生阅读细节意识与细读习惯养成大有裨益。
二、涵泳玩味,攒阅读语境意识之“微言语”聚焦
一篇文章作者的用心,最直观体现在构思立意上,而传神达意却常常借助于细腻的言语表达。“微言语”是相对于大段落、大层次而言的小词句。细读文本,我们发现优秀的文本篇幅再长却没有一个言语是多余的,有些看似简单的微小言语,在特定的“语境”氛围下很有值得细味的丰富蕴意。文章语境,即文本“言语场”,文本建构的特定的背景、气氛或情绪等。
言语理解离不开特定的语境氛围,课堂聚焦“微言语”,于特定“言语场”聚焦放大言语,细细品读,读文章的味道,读作者的用心,对于提升学生言语的敏感度与感悟力有帮助,更是对强化学生言语理解语境意识是一个积极的正面示范与引领。
再以《清兵卫与葫芦》为例,看文本两处言语细节的聚焦品读。
1.关于“马琴的葫芦”的对话。
清兵卫偷偷地发笑:“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
父亲圆睁着眼呵斥:“你懂的什么!”
清兵卫沉默了。
马琴的葫芦到底好不好,姑且不论,但对于神情态度所表现出的话语地位的距离,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敏感度,并引导细读玩味:第一步活动体验,揣摩人物性格,分角色对话,绘声绘色;第二步设问研习,这里你看到清兵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全文看他们父子关系,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的活动、研习往往直截了当,大多没有严谨语境意识,没有全局眼光。此时,老師有意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言语场”,放大了去体会,可以更好地吃透言语下的形象、思想:
(1)清兵卫挚爱葫芦,慧眼识葫芦,有独到眼光,所以这里清兵卫“偷偷地发笑”显示出清兵卫对自己眼光的高度自信。
(2)但在父亲“圆睁着眼呵斥”下他“沉默了”,显示清兵卫作为一个孩子的弱小与无奈。
(3)置于清兵卫“葫芦被砸、被卖出高价”的“言语场”看,一个天才由“沉默”到最后的“被毁灭”,不只是清兵卫的不幸,更是包括父亲在内的社会的悲哀。 (4)置于全文“言语场”中,清兵卫单纯弱小,父亲粗暴专制威严,清兵卫只能选择“沉默”,选择孤独甚至孤僻——人与人之间的封闭,情感交流的隔绝,作品不只是“孩子天性爱好被扼杀”这一层主题,作品给人以压抑、冷峻之感,悲情氛围浓重。
2.文本结尾部分言语细节。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槌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课堂设问:“不怨恨”表现了什么?不怨恨前的“早已”有何深意?
联系全文语境,细读体会,有限的几个字却大大地拓开了作品形象和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1)清兵卫天真单纯得可爱,只难过一时,而不记恨过往。
(2)清兵卫的执着专心,让人怜惜,有了新爱好,热衷新爱好,没留疮疤忘了痛。
(3)清兵卫的“不怨恨”,更让读者敏感,天才被扼杀,思想被钳制,竟没有留下一点印记,没有促成一点反思。
(4)清兵卫的“早已”不怨恨,让读者感受到的不是轻松释然,反而是更深长的哀叹,社会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受压制而不自知的不幸者,还有多少扼杀天才、压抑人性却不自省的罪孽!
三、对话生发,攢阅读探究意识之“微问题”聚焦
“微问题”相对于牵一发而动全身“主问题”而言,“主问题”为老师据文意依学情而预设,是教师对学生阅读体验进程的一种强势介入。随课堂“主问题”研习,课堂对话必然生成一个一个的“微问题”,因其随机性和偶发性特性与微小和非主要的特征,这些微问题很可能不受课堂特别关注。
而“微问题”聚焦,就是重视学生的“小”问题,小题大做,细读文本,让微问题生成大文章。聚焦课堂对话生成的“微问题”细读细研,除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蕴意、文本表达外,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的探究精神。
以《赤壁赋》教学镜头为例。
学生在了解苏轼的人生遭际后,很为苏轼扼腕感慨,在老师建议下重读“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游玩之“乐甚”,大多数同学都诵读得很深情,似乎感慨于苏子内心难得安宁、暂得欢愉,似乎走近了苏轼,为苏子乐而乐,突然有同学极不满地大声地说到:“客什么人呀,为何要以‘呜呜然’之洞箫扫苏子游玩之兴?”
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把客推到苏子的对立面,对客发出了强力质问,这绝不是课堂捣乱行为,而是学生深情感悟文本后入情入境的表现。问题虽小,却很有探究价值。
设问探究:苏子“愀然”,真是客洞箫之故吗?
学生热烈讨论,发现小问题中原来有大文章可做:
(1)子眼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景象特点是什么?
这是一种冷寂的美。
(2)“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吟诵欢歌的内核是什么?
这是一种失意孤独的悲情美。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游玩的感受有怎样特点?
这有一种空灵超脱之美,却不在尘世。
探究可知,苏子与客的赤壁之游,似乐非乐,乐中含悲,不是客扰了苏子的兴致,而是客体察苏子内心,客之“呜呜然”洞箫只是外化了苏子内心的苦乐悲愁之情。
课堂对话生成的“微问题”中有大文章可做,有时甚至可以替代“主问题”引导教与学。例如,这里由学生对“客”角色的关注,由“客之悲”顺势引导学生认识了文本“主客问答”的文体形式,了解“主客问答,以客衬主”的文意表达;再进一步探讨文本表达的“主客一体”性,解读苏轼自我人生突围的积极的人文内涵。
细读慢读,悦读美读,“微”是一种态度。
微阅读有三层意思:一是作为一种文本阅读意识;二是作为一种文本研读的方式;三是作为一种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行为。
聚焦什么,怎么聚焦,也不止囿于上文几点。还可以有“微情怀”聚焦,积极发展学生人文素养;“微意境”或“微形象”聚焦,积极提高学生阅读审美能力等等。
文章心中事,涵泳玩味意蕴长。只要老师有心于引领学生细读慢读文本,悦读美读随时都可能生发,聚焦文本某些言语细节,就可能读出言语本身的韵味,读出言语之外的深意,读出言语关联下人物的微妙内心,读出言语反照下自己的影子……
课堂“微聚焦”阅读,积攒下来的正是文本的细读功夫。这样的阅读,不以梳理层次和概括中心的粗泛阅读“套板”为模型,不是作品解读千人同面、人云亦云的无趣状态,而是撷取文本言语细节聚焦,细读领会言语之上的深长意味,生成深层的、个性的言语理解与感悟。或许,这样的阅读才是真的愉悦身心、获取教益的极致好玩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