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已成为世界旅游界最热门的目的地国家之一,中国需要大量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旅游专门人才,以满足国际旅游市场对中国旅游人才的要求,因此在旅游专业开设ESP课程很有必要。本文从外语需求视角出发,依据ESP教学理念,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思考了ESP教学的问题,希望对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所启示。
关键词:外语需求理论;旅游;ESP教学
中国具有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在国际旅游界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曾在2003年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10年重新表示,这一目标有望提前至2015年。基于这一现实,中国将需要大量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和跨文化能力的旅游专门人才,从事入境游客的旅游服务工作。因此,旅游专业必须开设ESP课程,以满足国际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要求。
一、外语需求理论
需求理论是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教学的重要理论之一。ESP即特殊用途英语,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特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某一专业工作的能力,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是需求理论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或叫外语需求理论。关于外语需求,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没有固定的定义,内涵也不一而足。我国学者程晓棠认为,从学习目标上看,外语需求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要求和未来的工作要求;余卫华认为,从学习内容上看,外语需求指外语使用者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认为外语学习者应该掌握目的语的内容;从学习过程看,外语需求指外语学习者期望从目的语课堂中获取的知识。
二、旅游专业ESP教学需求
根据笔者对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1级、2012级共122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有59%的学生希望通过英语课程,学习到英文导游资格考试所考的内容,有68%的学生希望提高英语交际水平,使自己能胜任涉外旅游管理和服务工作。根据上述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专业开设ESP课程的必要性。通过ESP课程,使学生具备特定环境下的英语交际能力,更具体地说,具备一定的英语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能用英语接待、安排行程、住宿、景点介绍等。
三、旅游专业ESP的教学探索
1.明确教学理念
关于ESP,国内外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英国雷丁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Pauline C. Robinson认为,ESP有两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一是ESP必须是“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英语教学”;二是ESP教学必须建立在“需要分析”基础上。我国学者秦秀白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ESP教学有三个指导原则:需要分析原则、真实性原则以及以学生为中心原则。结合上述研究基础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旅游专业ESP的教学理念应该是:“以提高职业技能为目标”、“以需求分析为基础”和“以学习者为中心”。
2.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以旅游行业对人才的外语能力需求和学生需求为基础。首先,符合旅游专业人才的应用型定位,培养学生在旅游相关职业领域内的英语应用能力;其次,将语言技能和专业能力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因此,旅游ESP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兼具语言技能、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
3.课程设置
筆者认为,ESP课程的设置应该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学生具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一般要求的英语水平;二是已修过旅游专业的基础课程。根据通用大学英语及旅游专业的专业课安排情况,ESP课程可以安排在第五、六学期,每学期32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内容应该涵盖导游英语、机场英语等专题,且注重口语技能的训练。教材内容在语言上要有专业特色,具有本专业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4.教学方法
ESP课程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原则,采取任务型教学法,使学生从“从做中学”。将学生分成小组,按照专题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学习资源,提前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整合归纳,并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内容展示,引导学生对小组的成果进行讨论、点评、补充,最后教师再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对教学重点进行提炼强调。除此之外,通过给学生设定任务,分角色进行情景模拟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
5.教学评价
ESP教学评价应该区别于传统终结性评价为主的做法,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并注重实践性,由平时成绩、口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比例分别占30%、20%和50%。平时成绩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出勤率、教学内容展示、角色模拟表现等;口语考试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让学生用英语对景点进行讲解或对中国文化的某个方面进行介绍,二是让学生根据抽到的情景任务进行现场对话,课程的实践性及应用性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旅游专业开设ESP课程,是社会需要和职业需要,是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需要。教师要明确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对课程进行合理设置,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和课程的实践性,采用任务性教学法,加强对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旅游专业ESP课程,使学生在特定工作环境下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程晓棠. 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2
[2] 余卫华. 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
[3] 倪传斌,刘治. 外语需求的特性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2006(2)
作者简介:
杨岩志(1979~ ),汉族,河南焦作人,硕士,河南理工大学讲师, 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徐凯(1981~ ),汉族,河南商丘人,本科,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助教,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美国高校FLAC项目对我国高校ESP教学的启示(编号:2014-qn-608)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外语需求理论;旅游;ESP教学
中国具有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在国际旅游界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曾在2003年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10年重新表示,这一目标有望提前至2015年。基于这一现实,中国将需要大量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和跨文化能力的旅游专门人才,从事入境游客的旅游服务工作。因此,旅游专业必须开设ESP课程,以满足国际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要求。
一、外语需求理论
需求理论是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教学的重要理论之一。ESP即特殊用途英语,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特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某一专业工作的能力,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是需求理论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或叫外语需求理论。关于外语需求,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没有固定的定义,内涵也不一而足。我国学者程晓棠认为,从学习目标上看,外语需求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要求和未来的工作要求;余卫华认为,从学习内容上看,外语需求指外语使用者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认为外语学习者应该掌握目的语的内容;从学习过程看,外语需求指外语学习者期望从目的语课堂中获取的知识。
二、旅游专业ESP教学需求
根据笔者对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1级、2012级共122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有59%的学生希望通过英语课程,学习到英文导游资格考试所考的内容,有68%的学生希望提高英语交际水平,使自己能胜任涉外旅游管理和服务工作。根据上述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专业开设ESP课程的必要性。通过ESP课程,使学生具备特定环境下的英语交际能力,更具体地说,具备一定的英语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能用英语接待、安排行程、住宿、景点介绍等。
三、旅游专业ESP的教学探索
1.明确教学理念
关于ESP,国内外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英国雷丁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Pauline C. Robinson认为,ESP有两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一是ESP必须是“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英语教学”;二是ESP教学必须建立在“需要分析”基础上。我国学者秦秀白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ESP教学有三个指导原则:需要分析原则、真实性原则以及以学生为中心原则。结合上述研究基础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旅游专业ESP的教学理念应该是:“以提高职业技能为目标”、“以需求分析为基础”和“以学习者为中心”。
2.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以旅游行业对人才的外语能力需求和学生需求为基础。首先,符合旅游专业人才的应用型定位,培养学生在旅游相关职业领域内的英语应用能力;其次,将语言技能和专业能力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因此,旅游ESP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兼具语言技能、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
3.课程设置
筆者认为,ESP课程的设置应该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学生具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一般要求的英语水平;二是已修过旅游专业的基础课程。根据通用大学英语及旅游专业的专业课安排情况,ESP课程可以安排在第五、六学期,每学期32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内容应该涵盖导游英语、机场英语等专题,且注重口语技能的训练。教材内容在语言上要有专业特色,具有本专业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4.教学方法
ESP课程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原则,采取任务型教学法,使学生从“从做中学”。将学生分成小组,按照专题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学习资源,提前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整合归纳,并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内容展示,引导学生对小组的成果进行讨论、点评、补充,最后教师再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对教学重点进行提炼强调。除此之外,通过给学生设定任务,分角色进行情景模拟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
5.教学评价
ESP教学评价应该区别于传统终结性评价为主的做法,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并注重实践性,由平时成绩、口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比例分别占30%、20%和50%。平时成绩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出勤率、教学内容展示、角色模拟表现等;口语考试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让学生用英语对景点进行讲解或对中国文化的某个方面进行介绍,二是让学生根据抽到的情景任务进行现场对话,课程的实践性及应用性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旅游专业开设ESP课程,是社会需要和职业需要,是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需要。教师要明确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对课程进行合理设置,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和课程的实践性,采用任务性教学法,加强对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旅游专业ESP课程,使学生在特定工作环境下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程晓棠. 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2
[2] 余卫华. 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
[3] 倪传斌,刘治. 外语需求的特性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2006(2)
作者简介:
杨岩志(1979~ ),汉族,河南焦作人,硕士,河南理工大学讲师, 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徐凯(1981~ ),汉族,河南商丘人,本科,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助教,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美国高校FLAC项目对我国高校ESP教学的启示(编号:2014-qn-60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