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过曾曦博士的一节作文课,开课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坐多久了?
生:同学们互相观望,面面相觑,不知所云。
师:(老师再次提问)同学们来到这个教室坐了多久了?
生1:有十多分钟了吧!
生2:有十五分钟了吧!
生3:也不知道多久了,反正挺长时间了。
(哈哈哈哈……下面一片笑声)
师:上一节课让你们等这么久,真是不应该,来,准许你们用3秒钟敲桌子,发泄心中的不满。
生:(同学们个个坐的挺直,眼睛盯着老师,没有一个把手伸出来的。)
师:准许你发泄,有不满就得发泄,来,敲!(率先在桌子上敲起来)
生:(同学们试着伸出手,相互看着,小心翼翼的敲了一下,又相互看了一眼,脸上逐渐露出笑意,又敲了一下,这时,教室里充满了欢快的笑声和清脆的敲击声,一片欢快飞扬。)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喊的很卖力,也很亲切,但我不快乐!为什么呢?因为“老师”这个称呼,“老师”就是老夫子啊,我听了很郁闷,咱们换个称呼好不好啊?
生:好!
师:小燕子们好!
生:(一片哗然,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人说话,也不知该说什么,确切点说,是不知该喊什么,在他们看来,这个老师还真有意思,从来没有人这么称呼过他们,他们也从来没给老师过别的称呼。)
师:我喊你们小燕子,那你们该如何称呼我啊?
生1:小燕子。
生2:老燕子。
(又是一片欢笑声)
师:对啊,我这么大年龄不能称小燕子了,只能叫老燕子了,那咱们再来一遍。小燕子们好!
生:老燕子好!(声音稚嫩,教室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师:小春风们好!
生:老春风好!
师:小鱼儿们好!
生:老鱼儿好!
(哈哈哈哈哈……)
师:小蝌蚪们好!
生:老蝌蚪好!
生1:不对,不能叫老蝌蚪。
生2:应该叫小青蛙。
生3:应该叫老青蛙。
师:啊,真聪明,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
師:那谁能告诉老师,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啊?
下面就是由“小蝌蚪找妈妈”引出的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学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写作文。
分析:透过上面的教学过程,我们不难看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了一成不变的规范课堂,隐藏起了他们原本的天真、活泼,遇到像曾博士这样的课堂方式,自然不知如何是好。梁启超先生主张“教学要合乎儿童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丰富多彩”。孩子的天性就是“游戏”,在玩和游戏中才能展现他们快乐的内心。赵徽、荆秀红在《解密高效课堂》中指出:“游戏即学习,学习即游戏”“以人的培养为己任的教育就应该充分展现其游戏性,使教师和同学们的整个身心经常处于一种游戏状态:自由、自足、平等、合作、投入和忘乎所以”。曾博士抓住了孩子的这一特点,在开课和学生们玩了起来,再看看那群孩子,童心再现,跃跃欲试,开心得不得了,已经忘记了这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还有那么多听课的专家和老师,真的像一只快乐的小燕子在春风里自由的翱翔。
这种开课形式和我们循规蹈矩的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用“玩”的形式,让孩子们融入到课堂中,给他们以自由,和他们合作,使其完全投入课堂,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孩子们的生活,这样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解决了巧妇无米的难题,再加上方法的指导,还怕学生不会写作文吗?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快乐作文”,让儿童以作文为快乐的事,像做游戏一样,这就是尊重儿童的天性。
导语最大的作用就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导语的设计要根据所在班级的具体特点,以及教学时间、学情反映、外部环境等而变化,是学生保持新鲜感及阅读学习的兴趣。同样一篇文章,运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变换不同的角度,可能都会是教学氛围及效果发生变化。
师:同学们坐多久了?
生:同学们互相观望,面面相觑,不知所云。
师:(老师再次提问)同学们来到这个教室坐了多久了?
生1:有十多分钟了吧!
生2:有十五分钟了吧!
生3:也不知道多久了,反正挺长时间了。
(哈哈哈哈……下面一片笑声)
师:上一节课让你们等这么久,真是不应该,来,准许你们用3秒钟敲桌子,发泄心中的不满。
生:(同学们个个坐的挺直,眼睛盯着老师,没有一个把手伸出来的。)
师:准许你发泄,有不满就得发泄,来,敲!(率先在桌子上敲起来)
生:(同学们试着伸出手,相互看着,小心翼翼的敲了一下,又相互看了一眼,脸上逐渐露出笑意,又敲了一下,这时,教室里充满了欢快的笑声和清脆的敲击声,一片欢快飞扬。)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喊的很卖力,也很亲切,但我不快乐!为什么呢?因为“老师”这个称呼,“老师”就是老夫子啊,我听了很郁闷,咱们换个称呼好不好啊?
生:好!
师:小燕子们好!
生:(一片哗然,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人说话,也不知该说什么,确切点说,是不知该喊什么,在他们看来,这个老师还真有意思,从来没有人这么称呼过他们,他们也从来没给老师过别的称呼。)
师:我喊你们小燕子,那你们该如何称呼我啊?
生1:小燕子。
生2:老燕子。
(又是一片欢笑声)
师:对啊,我这么大年龄不能称小燕子了,只能叫老燕子了,那咱们再来一遍。小燕子们好!
生:老燕子好!(声音稚嫩,教室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师:小春风们好!
生:老春风好!
师:小鱼儿们好!
生:老鱼儿好!
(哈哈哈哈哈……)
师:小蝌蚪们好!
生:老蝌蚪好!
生1:不对,不能叫老蝌蚪。
生2:应该叫小青蛙。
生3:应该叫老青蛙。
师:啊,真聪明,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
師:那谁能告诉老师,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啊?
下面就是由“小蝌蚪找妈妈”引出的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学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写作文。
分析:透过上面的教学过程,我们不难看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了一成不变的规范课堂,隐藏起了他们原本的天真、活泼,遇到像曾博士这样的课堂方式,自然不知如何是好。梁启超先生主张“教学要合乎儿童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丰富多彩”。孩子的天性就是“游戏”,在玩和游戏中才能展现他们快乐的内心。赵徽、荆秀红在《解密高效课堂》中指出:“游戏即学习,学习即游戏”“以人的培养为己任的教育就应该充分展现其游戏性,使教师和同学们的整个身心经常处于一种游戏状态:自由、自足、平等、合作、投入和忘乎所以”。曾博士抓住了孩子的这一特点,在开课和学生们玩了起来,再看看那群孩子,童心再现,跃跃欲试,开心得不得了,已经忘记了这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还有那么多听课的专家和老师,真的像一只快乐的小燕子在春风里自由的翱翔。
这种开课形式和我们循规蹈矩的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用“玩”的形式,让孩子们融入到课堂中,给他们以自由,和他们合作,使其完全投入课堂,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孩子们的生活,这样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解决了巧妇无米的难题,再加上方法的指导,还怕学生不会写作文吗?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快乐作文”,让儿童以作文为快乐的事,像做游戏一样,这就是尊重儿童的天性。
导语最大的作用就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导语的设计要根据所在班级的具体特点,以及教学时间、学情反映、外部环境等而变化,是学生保持新鲜感及阅读学习的兴趣。同样一篇文章,运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变换不同的角度,可能都会是教学氛围及效果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