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莫测恍惚离奇的神仙境界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s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因得罪权贵被逐出长安,这对他是一次很大的打击。他在东鲁家中住了一段时间,但内心仍十分压抑,为了追求远大的理想,他决定再次离别家乡,踏上远游之路。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表明此诗是离开东鲁南下吴越时所作。尽管诗题中有“游”字和“别”字,但是却非同一般的山水诗或赠别诗,乃为游仙诗。诗人以记梦为由,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功名权贵的蔑视以及对光明、自由、理想的热切追求。整首诗逸兴遄飞、恍惚离奇,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风采。
  从诗的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点明了入梦的缘由。“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瀛洲”乃传说中的海外三座仙山之一,望之如云,临之则无,虚幻缥缈,终不可求。而天姥山却是实实在在的一座山,云霞穿流,气象万千,不是仙境胜似仙境。诗一开端就出现了虚与实的对照,以子虚乌有的瀛洲映衬天姥山的奇丽。接着,诗人更是竭尽夸张之能事,突出描绘了天姥山的高峻雄伟:连闻名于世的五岳尚不在话下,更何况赤城和天台呢?纵使天台山有四万八千丈,但在天姥山跟前也只能甘拜下风。这寥寥数语就将天姥山无与伦比的巍峨与神奇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令人不胜向往。这一段中的“连”、“横”、“拔”、“掩”四字用得十分传神,而“烟涛微茫”与“云霞明灭”也为梦境的出现酝酿了一种亦虚亦实,亦真亦幻的气氛。
  “我欲因之梦吴越”至“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一段详述了梦游的经过。首句承上而来,尽管诗人身在东鲁,但神思早已飞往吴越。接下去便是大段的梦境描写,一个接一个瑰丽变换的奇景令人目不暇接:转瞬之间,诗人已越过镜湖飞到剡溪,谢灵运的宿处至今还在,四周依旧绿水荡漾,幽美如画,诗人穿着谢灵运所特制的那种木屐,步步登高,升上了青天。“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两句,既叙述了海日高升、天鸡鸣唱的壮丽画面,又再次映衬了天姥山之高峻。至此,诗人梦中所见之景已由静谧幽美的湖月转向奇丽壮观的海日,时间也在倏忽间由夜晚转向清晨。诗人在千回百转的山路上尽情欣赏着各种奇花异石,可转眼间,天色已晚。在这扑朔迷离的梦境中,连时间也显得飘飘忽忽、转瞬即逝。莫非这就是仙境?殊不知,诗人愈梦愈奇,真正的神仙世界还在后面呢。“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两句,说的是暮色袭来,在百折千转的山岚之间传来了阵阵如雷贯耳般的熊咆龙吟声,连“深林”和“层巅”都为之震慑,更何况游山之人呢?其胆战心惊、失魂落魄自不必细说了。诗人以其大胆的奇特的想象力将虚幻的神仙世界一层一层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于其中宣泄了他内心的不平和怨愤。难怪沈德潜评论此诗时道:“托言梦游,穷形尽相。”诗人在描述了令人震颤的场景后并未止步,而是接着给读者带来了更大的惊愕。“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是一个缓冲,让人稍稍喘口气,以迎接更为惊天动地的神仙境界。果然,接着便出现了“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几句,仙界之门终于在电闪雷鸣、丘峦崩摧之中敞开了。这四个句子短促而激越,造成了一种惊天动地的声响效果。但是,一旦进入神仙境界,格调又立时舒缓下来。“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几句明显地借鉴了楚辞的句法,极言洞天之奇幻。诗歌至此也进入了高潮:只见仙境之中浩浩青天深不见底,日月交辉霞光万千,楼台宫阙金银闪耀,数不清的仙人凌空御风,裙裾飘飘,纷纷从云中降落下来迎接诗人的驾到。这个场面令人何等目眩神迷,惊讶莫测啊!这就是诗人热切向往的神仙境界,比之上面的天姥山景色,这里要更辉煌、更灿烂。
  这一段中,诗人自由地驰骋着他的艺术想象力,将一个虚虚幻幻的梦境演化得实实在在,令人如身临其境一般。这种以虚写实的手法,表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和认识。梦中辉煌灿烂的神仙境界正是他理想和追求的反映,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只能借助梦境来实现。因此,这一段,仙境之梦的瑰丽莫测也从反面映衬了现实的黑暗。
  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从而构成了一幅亦虚亦实,亦真亦幻的梦游图。通篇借助虚幻奇丽、绚丽纷呈的艺术境界,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和对现实的反叛,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尽管这是一首名为“吟留别”的诗,但却无一字抒“别”,其目的在于借“别”而抒怀,盖另有寄托也。诗人借助“留别”从而神思飞扬,渐入梦境,在虚无缥缈中寄托感情,悟出真谛。虽然笔触不点世事,但时时不离现实,以虚衬实,奇妙无比。故《唐宋诗醇》曰:“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若中间梦境迷离,不过词意伟怪耳。”
  这首诗还兼取了诗、赋、骚之所长,尤其是参用了《楚辞》的句法。整首诗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以四、五、六、九言为辅,波澜起伏,收纵自如。全诗具有一种神奇壮丽、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在各级各类的课堂教学比赛中,组织者由于考虑到各种因素,通常会要求参赛教师借班上课。这样的情况下,师生初次见面,谁也不了解谁,只知道彼此即将共度45分钟,这就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可预测的难度。特级教师马骉曾经讲起他在1998年参加全国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的情形:原来安排是给高一的学生上孙犁的《荷花淀》,结果上课时跑来的却是一群初一的学生(马老师差点被“雷倒”)。这时,执教教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几乎为
“文化”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由于其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导致对这一概念所下的定义,历来莫衷一是。  《文化生活》教材对于文化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这个定义从性质、内容、形式对文化进行了界定,应该是比较清楚的。虽然教材明确了文化的定义,但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是在探究过程中生成知识、能力、情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呈现在导学案上的情境主要是文字材料和图像(包括图表、插图、漫画等)。要达到导读、导思、导练的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生成新知、提升能力、培养正确价值观,在选择情境材料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选择有时代
下午5:30刚下课,王静、刘革、王伟超就尾随我到了办公室。刘革是班长。王静原来是三组的组长,学习优秀,工作能力很强,点子比较多,她带的小组各方面表现都很好。王伟超是五组的组员,人品很好,就是脾气有点急,自制力很差。五组的许多组员自制力较差,小组日常考核和纪律考核一直不是很理想。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组长能带出一个优秀的小组来,所以我把王静从三组调到了五组,让她担任五组的组长。  在王静调到五组之前,我对
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欠佳——这一困扰目前教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新课程的教材中,给我们提供了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激发学生兴趣的很好的舞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台就是在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的综合探究活动,通过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参与性强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让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就一个课题,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和合理化建议。在开放的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它对学校优良班风、学风的建设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结合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的一个案例来探讨班主任工作艺术。  有一年,本人担任八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中,本人把所有的热情都倾注在学生身上,班主任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可是有一天,女生宿舍发生了失窃事件,小梅晒在宿舍外面的校服神秘失踪了。我知道后,心急如焚,立刻着手调查,想找出“元凶”。但衣服是晒在室外的,班内外的学生
语文,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学科!千百年来,人们将喜怒哀乐、爱恨情愁、悲欢离合、寒来暑往均述之于文字,或诗或文,流传下来。当其中的精华部分写进课本的时候,语文便注定了是诗意的。语文教学,本应该带着学生在美好的享受中完成。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文学困生的出现,成了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一个新的难题。学困生的转化情况,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学质量和育人目标。笔者结合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内部
“花开很美,等待花开更美。”当我在键盘上敲下这句话时,一幕幕情景在脑海中呈现。花开很美:黄同学在考试中取得优了;魏同学在作文现场竞赛中获奖了;谢同学等在文化艺术节表演的节目取得名次了;班级团员走上街头为宁夏贫困学校募捐的情形上了《泉州晚报》了;班级获得福建省先进班集体的荣誉了……花开时的日子是灿烂的,是馨香的。但等待“花开”的日子则是漫长的,是要天天用心“浇灌”、时时用心呵护的,有时甚至是要能禁得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对学生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在持续不断地下降,学生的肥胖率比增长了,眼睛近视的比例快速上升。2007年4月26日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试图通过在全国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来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水平,扭转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的局面,以补充学校体育开展中的不足,增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界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实现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并把德育放在首位,有其深刻的含义,但现实情况是担负学生德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及思想品德等课程越来越不受重视,在较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成为唯一的副科,笔者称之为“首反为尾”现象。  “首反为尾”的原因既有全国上下长期以来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也有由于种种原因带来的师生对“政治”一词的偏见进而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