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因得罪权贵被逐出长安,这对他是一次很大的打击。他在东鲁家中住了一段时间,但内心仍十分压抑,为了追求远大的理想,他决定再次离别家乡,踏上远游之路。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表明此诗是离开东鲁南下吴越时所作。尽管诗题中有“游”字和“别”字,但是却非同一般的山水诗或赠别诗,乃为游仙诗。诗人以记梦为由,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功名权贵的蔑视以及对光明、自由、理想的热切追求。整首诗逸兴遄飞、恍惚离奇,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风采。
从诗的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点明了入梦的缘由。“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瀛洲”乃传说中的海外三座仙山之一,望之如云,临之则无,虚幻缥缈,终不可求。而天姥山却是实实在在的一座山,云霞穿流,气象万千,不是仙境胜似仙境。诗一开端就出现了虚与实的对照,以子虚乌有的瀛洲映衬天姥山的奇丽。接着,诗人更是竭尽夸张之能事,突出描绘了天姥山的高峻雄伟:连闻名于世的五岳尚不在话下,更何况赤城和天台呢?纵使天台山有四万八千丈,但在天姥山跟前也只能甘拜下风。这寥寥数语就将天姥山无与伦比的巍峨与神奇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令人不胜向往。这一段中的“连”、“横”、“拔”、“掩”四字用得十分传神,而“烟涛微茫”与“云霞明灭”也为梦境的出现酝酿了一种亦虚亦实,亦真亦幻的气氛。
“我欲因之梦吴越”至“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一段详述了梦游的经过。首句承上而来,尽管诗人身在东鲁,但神思早已飞往吴越。接下去便是大段的梦境描写,一个接一个瑰丽变换的奇景令人目不暇接:转瞬之间,诗人已越过镜湖飞到剡溪,谢灵运的宿处至今还在,四周依旧绿水荡漾,幽美如画,诗人穿着谢灵运所特制的那种木屐,步步登高,升上了青天。“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两句,既叙述了海日高升、天鸡鸣唱的壮丽画面,又再次映衬了天姥山之高峻。至此,诗人梦中所见之景已由静谧幽美的湖月转向奇丽壮观的海日,时间也在倏忽间由夜晚转向清晨。诗人在千回百转的山路上尽情欣赏着各种奇花异石,可转眼间,天色已晚。在这扑朔迷离的梦境中,连时间也显得飘飘忽忽、转瞬即逝。莫非这就是仙境?殊不知,诗人愈梦愈奇,真正的神仙世界还在后面呢。“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两句,说的是暮色袭来,在百折千转的山岚之间传来了阵阵如雷贯耳般的熊咆龙吟声,连“深林”和“层巅”都为之震慑,更何况游山之人呢?其胆战心惊、失魂落魄自不必细说了。诗人以其大胆的奇特的想象力将虚幻的神仙世界一层一层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于其中宣泄了他内心的不平和怨愤。难怪沈德潜评论此诗时道:“托言梦游,穷形尽相。”诗人在描述了令人震颤的场景后并未止步,而是接着给读者带来了更大的惊愕。“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是一个缓冲,让人稍稍喘口气,以迎接更为惊天动地的神仙境界。果然,接着便出现了“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几句,仙界之门终于在电闪雷鸣、丘峦崩摧之中敞开了。这四个句子短促而激越,造成了一种惊天动地的声响效果。但是,一旦进入神仙境界,格调又立时舒缓下来。“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几句明显地借鉴了楚辞的句法,极言洞天之奇幻。诗歌至此也进入了高潮:只见仙境之中浩浩青天深不见底,日月交辉霞光万千,楼台宫阙金银闪耀,数不清的仙人凌空御风,裙裾飘飘,纷纷从云中降落下来迎接诗人的驾到。这个场面令人何等目眩神迷,惊讶莫测啊!这就是诗人热切向往的神仙境界,比之上面的天姥山景色,这里要更辉煌、更灿烂。
这一段中,诗人自由地驰骋着他的艺术想象力,将一个虚虚幻幻的梦境演化得实实在在,令人如身临其境一般。这种以虚写实的手法,表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和认识。梦中辉煌灿烂的神仙境界正是他理想和追求的反映,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只能借助梦境来实现。因此,这一段,仙境之梦的瑰丽莫测也从反面映衬了现实的黑暗。
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从而构成了一幅亦虚亦实,亦真亦幻的梦游图。通篇借助虚幻奇丽、绚丽纷呈的艺术境界,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和对现实的反叛,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尽管这是一首名为“吟留别”的诗,但却无一字抒“别”,其目的在于借“别”而抒怀,盖另有寄托也。诗人借助“留别”从而神思飞扬,渐入梦境,在虚无缥缈中寄托感情,悟出真谛。虽然笔触不点世事,但时时不离现实,以虚衬实,奇妙无比。故《唐宋诗醇》曰:“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若中间梦境迷离,不过词意伟怪耳。”
这首诗还兼取了诗、赋、骚之所长,尤其是参用了《楚辞》的句法。整首诗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以四、五、六、九言为辅,波澜起伏,收纵自如。全诗具有一种神奇壮丽、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从诗的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点明了入梦的缘由。“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瀛洲”乃传说中的海外三座仙山之一,望之如云,临之则无,虚幻缥缈,终不可求。而天姥山却是实实在在的一座山,云霞穿流,气象万千,不是仙境胜似仙境。诗一开端就出现了虚与实的对照,以子虚乌有的瀛洲映衬天姥山的奇丽。接着,诗人更是竭尽夸张之能事,突出描绘了天姥山的高峻雄伟:连闻名于世的五岳尚不在话下,更何况赤城和天台呢?纵使天台山有四万八千丈,但在天姥山跟前也只能甘拜下风。这寥寥数语就将天姥山无与伦比的巍峨与神奇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令人不胜向往。这一段中的“连”、“横”、“拔”、“掩”四字用得十分传神,而“烟涛微茫”与“云霞明灭”也为梦境的出现酝酿了一种亦虚亦实,亦真亦幻的气氛。
“我欲因之梦吴越”至“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一段详述了梦游的经过。首句承上而来,尽管诗人身在东鲁,但神思早已飞往吴越。接下去便是大段的梦境描写,一个接一个瑰丽变换的奇景令人目不暇接:转瞬之间,诗人已越过镜湖飞到剡溪,谢灵运的宿处至今还在,四周依旧绿水荡漾,幽美如画,诗人穿着谢灵运所特制的那种木屐,步步登高,升上了青天。“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两句,既叙述了海日高升、天鸡鸣唱的壮丽画面,又再次映衬了天姥山之高峻。至此,诗人梦中所见之景已由静谧幽美的湖月转向奇丽壮观的海日,时间也在倏忽间由夜晚转向清晨。诗人在千回百转的山路上尽情欣赏着各种奇花异石,可转眼间,天色已晚。在这扑朔迷离的梦境中,连时间也显得飘飘忽忽、转瞬即逝。莫非这就是仙境?殊不知,诗人愈梦愈奇,真正的神仙世界还在后面呢。“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两句,说的是暮色袭来,在百折千转的山岚之间传来了阵阵如雷贯耳般的熊咆龙吟声,连“深林”和“层巅”都为之震慑,更何况游山之人呢?其胆战心惊、失魂落魄自不必细说了。诗人以其大胆的奇特的想象力将虚幻的神仙世界一层一层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于其中宣泄了他内心的不平和怨愤。难怪沈德潜评论此诗时道:“托言梦游,穷形尽相。”诗人在描述了令人震颤的场景后并未止步,而是接着给读者带来了更大的惊愕。“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是一个缓冲,让人稍稍喘口气,以迎接更为惊天动地的神仙境界。果然,接着便出现了“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几句,仙界之门终于在电闪雷鸣、丘峦崩摧之中敞开了。这四个句子短促而激越,造成了一种惊天动地的声响效果。但是,一旦进入神仙境界,格调又立时舒缓下来。“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几句明显地借鉴了楚辞的句法,极言洞天之奇幻。诗歌至此也进入了高潮:只见仙境之中浩浩青天深不见底,日月交辉霞光万千,楼台宫阙金银闪耀,数不清的仙人凌空御风,裙裾飘飘,纷纷从云中降落下来迎接诗人的驾到。这个场面令人何等目眩神迷,惊讶莫测啊!这就是诗人热切向往的神仙境界,比之上面的天姥山景色,这里要更辉煌、更灿烂。
这一段中,诗人自由地驰骋着他的艺术想象力,将一个虚虚幻幻的梦境演化得实实在在,令人如身临其境一般。这种以虚写实的手法,表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和认识。梦中辉煌灿烂的神仙境界正是他理想和追求的反映,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只能借助梦境来实现。因此,这一段,仙境之梦的瑰丽莫测也从反面映衬了现实的黑暗。
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从而构成了一幅亦虚亦实,亦真亦幻的梦游图。通篇借助虚幻奇丽、绚丽纷呈的艺术境界,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和对现实的反叛,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尽管这是一首名为“吟留别”的诗,但却无一字抒“别”,其目的在于借“别”而抒怀,盖另有寄托也。诗人借助“留别”从而神思飞扬,渐入梦境,在虚无缥缈中寄托感情,悟出真谛。虽然笔触不点世事,但时时不离现实,以虚衬实,奇妙无比。故《唐宋诗醇》曰:“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若中间梦境迷离,不过词意伟怪耳。”
这首诗还兼取了诗、赋、骚之所长,尤其是参用了《楚辞》的句法。整首诗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以四、五、六、九言为辅,波澜起伏,收纵自如。全诗具有一种神奇壮丽、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