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作促积累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点点滴滴地积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之塔是一砖一砖地构建的,没有这些日积月累,就没有学生的语文功底。所以,我认为积累是构建语文之塔的金砖,名之曰金,言其作用非凡也。语文教学中的积累是方方面面的,诸如生字的积累、语言的积累、篇章的积累、学法的积累等等。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时时注意积累,今日砌上一尺,明日搭上一丈,这语文之塔就有希望了。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呢?我的做法是以习作促积累。
  
  一、仿课本写习作,促课内积累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每篇文章无论是布局谋篇、过渡衔接、表达情感,还是用词造句、修辞方法等等,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因此要让学生多读、熟读,甚至达到成诵,从中借鉴一些恰当的用词、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及写作上的技巧等等。为促使学生积累所学语言,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布置学生以《柳树》、《松树》为题,仿照榕树的写法写一个片段,刻画出它们的静态美;再以《鸽子》为题,仿照作者点面结合写鸟儿欢乐场面的方法,写鸽子吃食的片段,要写出鸽子吃食的动态美。学习《草原》、《镜泊湖奇观》后,我布置学生写出自己喜欢的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自由命题,写出他们的静态美。要求学生可以大胆地使用学过的词语,甚至是句子。这样,学生有章可依,写作情绪高涨,十几分钟,二三百字的片段便交上来了,细细翻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得很好,不论是遣词造句,还是对所写事物特点的把握都很到位。学习《伟大的友谊》一课,让学生仿照作者布局谋篇、过渡衔接的方法,以《深厚的友谊》为题写写同学之间的友谊,以巩固、积累所学方法;学习《一夜的工作》一课,让学生学习作者在叙事、写物、联想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以《×××的工作》为题,写一篇习作。从学生的习作效果看,大部分学生从范文中悟出了方法,能内化成自己的语言风格用于自己的语言实践。在学生学习一些范文后,以写习作的方法,激励学生尝试一些语言积累、布局谋篇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习作中尝到积累的甜头,积累的兴趣浓了,相应地写作水平也就提高了。
  
  二、多读书写习作,促课外积累
  
  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语言材料积累和反复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前提的。但语文课内的阅读和写作,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和进行语言实践需要的。正因如此,早在五十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曾指出:“国文教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尝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于做细琢细摩的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它的书,越多越好。”这就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要组织学生大量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如天文的、地理的、历史的、科技的……只要是有益的都可以拿来读。但不能光停留在读上,要勾勾画画,要记阅读笔记,记从书中获取的知识点,记优美的语句,记布局谋篇的方法,记独到的表达方法,记后要经常翻阅、背诵,以完成内化的目的。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大量阅读,可以布置学生每周交一篇习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看书的情况自由命题,可以编故事,可以续写,可以写童话,当然还可以写读书体会。从收上来的习作看,学生的想像力、编故事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这种自由命题、自由写作的方法学生是喜欢的。学生为了写好文章,必须进行大量阅读,以求自己的习作上档次,能得到老师的赏识,能上班内的《优秀习作选》,习作促进了积累。
  
  三、悟生活写日记,促生活积累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有多大,学习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大。语文学习既不限于语文课堂,也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和写作,要鼓励学生进行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把语文学习的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为了引导学生搞好生活积累,我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不拘题材:可以是调查报告,可以是建议书,可以是书信等等。不限内容,可以写身边熟悉的人:如老师、同学、亲戚、朋友,或写出他们的特点或歌颂他们的品质;也可以写身边发生的事: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由于给学生留出写作的空间,拓宽了写作范围,学生写日记的兴致很高。学生为了自己的观察日记能入选班内的《优秀日记选》,必须留心周围的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记录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生活积累。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以习作促积累,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激活了学生的积累兴趣,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习惯的上策。
  
  (段培艳 刘金秀,山东省临沂第一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领悟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对语文素养,而且对其它学科以至整个文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是用语言来表述的文化,而文化又有“广狭”之分,因此,语文就有“大语文”和“小语文”之分。“大语文”对应的是广义的文化,这与张孝纯先生早先提出的“大语文”概念相同,但意义完全不同。张先生及其后来者是着眼于语文的外延,主张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其“大语文教育”的核心就是联系生活,即“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笔者是着眼于语文的内涵,提出的“大语文”的内涵是广义的文化。高中阶段的语文教
在发现18种氨基酸特别是色氨酸在TOYOPEARLHW-40S树脂所填色谱柱上表现出非理想排阻行为的基础上,以色氨酸在HW柱上的保留时间为指标,探讨不同的流动相改良剂对HW凝胶与色氨酸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从而
我国的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级形式,以其卓越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许多名篇脍炙人口,现在读来仍能使人从中得到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审美教育是语文
应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制备原乙酸三乙酯反应产物中产品质量,使用热导检测器,柱温70℃时,在装填SE-30涂渍的101担体的不锈钢柱上,产品原乙酸三乙酯与其它组分得到分离。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
利用脲衍生物型手性固定相正相直接拆分D,L-去甲麻黄碱对映异构体,优化的分离条件为正己烷-二氯乙烷-异丙醇(73.5251.5),异构体的出峰次序符合手性拆分的三点相互作用原理;同时探讨了不同的极性调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极具生命力的东方艺术,它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沧桑,以不同的精神风貌和丰富的审美内涵反映着每个时代的特色,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艺术沃土,透过这神奇的笔墨艺术,世人可以充分体会到华夏文化的美学精髓所在。在书法教学中,我们应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挖掘学生追寻美的潜意识和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上,着重培养他们独到的见解和多方面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
【正】 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支书等。”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陈望道)
人权教育不仅仅关注人权规则和标准的讨论和学习,更应关注人权的道义理念和人文价值。人权法既是一门法律技术,更是一系列承载了诸多理念、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原则和规则的整体。
【正】 幽默的言语必具备两个要素:一、有趣或有愉悦感;二、有一定的意味。它是一种机智的妙语,构成幽默的方法,在言语表述上平实朴素如大白话,而依靠内容本身具有的幽默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