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及教学实际出发,积极寻找更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主体地位;个性发展;习惯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阅读不是简单的泛泛而读书, 而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与指导,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思想与情感的熏陶等。本文就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阅读教学应该从关键词句入手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仅仅通读了一次文章,课文以及很多字词还没有完全的熟悉和掌握,教师就让学生讲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从表面上来看仿佛能够节省教学时间,带动整节课的教学节奏,但是从本质上而言,如此组织教学不但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甚至很多学生都没有真正的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整体感知,无法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长期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会被极大的减弱,学生也会逐渐养成坏的阅读习惯。我们都知道,在一篇文章之中,有它的中心段落和关键词句,在我们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应该要找准这些重点词句,从文章的中心入手,从关键词句出发。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抓住“西沙群岛物产丰富,风景优美”这一关键特点来阅读整篇文章,并在阅读之前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描写西沙群岛这些特点的语句,并在阅读完成之后相互交流讨论得出最终答案。这样有重点有问题的代入式阅读教学,能够极大的促进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阅读教学必须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拘泥于固定形式。可以采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生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已解决的问题可以进行汇报,别的小组可以提出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达到交流的目的,小组筛选后,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简单的立即解决,重要的、难点的地方,经过学习认真筛选,提出重点,让全班同学讨论。应该由老师再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老师则起到点拨导思的作用。课堂上,要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听老师这么一说,一部分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学生读完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谁也想来展示一下?”……实践下来发现,评读,使大部分学生得到了发展,课堂上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倾注自己的体会,虽然读法有别,各具特色,但都进入了境界。这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的老师喜欢搞“统一”,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以此套住学生,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比如一篇课文,可以让每个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且说出为什么,这样,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所悟出的道理就会丰富的创造色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可以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每一偏课文都是一曲优美的旋律,在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用心去学感悟、内化课文内容,放胆让学生去想象和联想,让学生能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中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四、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首先是要体现在喜欢读书上,当喜欢阅读的时候,就会大量地去阅读,也会认真去读。其次是要懂得一些读书的方法,比如,读书要养成动笔的习惯。我们都知道毛泽东读书最喜欢动笔圈点、批注、划线等,这有这样地勾画才能吃透文章,理解文章,才能在阅读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爱憎分明,才能学到文章的佳妙之处,当然还有动笔记录那些好的语言句子、好的段落篇章,也就是名言警句等。更重要的是要写自己的读后感,把自己的那种爱、憎、恨从内心世界里表达出来,做到能“厚积而后薄发”。长此以往,就会积累很多素材,就自然地丰富了自己,还愁什么写作文没有可写的东西呢?还有教导学生养成常去图书馆的习惯,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阅读报纸、阅读杂志等。通过这些阅读习惯的养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会不能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更是指日可待了。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有很大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及教学实际情况,积极寻找更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语文教学改革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春敏.语文阅读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8)
[2]田本娜.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几点看法和意见[J].天津教育,2007(1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主体地位;个性发展;习惯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阅读不是简单的泛泛而读书, 而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与指导,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思想与情感的熏陶等。本文就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阅读教学应该从关键词句入手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仅仅通读了一次文章,课文以及很多字词还没有完全的熟悉和掌握,教师就让学生讲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从表面上来看仿佛能够节省教学时间,带动整节课的教学节奏,但是从本质上而言,如此组织教学不但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甚至很多学生都没有真正的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整体感知,无法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长期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会被极大的减弱,学生也会逐渐养成坏的阅读习惯。我们都知道,在一篇文章之中,有它的中心段落和关键词句,在我们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应该要找准这些重点词句,从文章的中心入手,从关键词句出发。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抓住“西沙群岛物产丰富,风景优美”这一关键特点来阅读整篇文章,并在阅读之前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描写西沙群岛这些特点的语句,并在阅读完成之后相互交流讨论得出最终答案。这样有重点有问题的代入式阅读教学,能够极大的促进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阅读教学必须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拘泥于固定形式。可以采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生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已解决的问题可以进行汇报,别的小组可以提出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达到交流的目的,小组筛选后,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简单的立即解决,重要的、难点的地方,经过学习认真筛选,提出重点,让全班同学讨论。应该由老师再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老师则起到点拨导思的作用。课堂上,要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听老师这么一说,一部分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学生读完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谁也想来展示一下?”……实践下来发现,评读,使大部分学生得到了发展,课堂上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倾注自己的体会,虽然读法有别,各具特色,但都进入了境界。这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的老师喜欢搞“统一”,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以此套住学生,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比如一篇课文,可以让每个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且说出为什么,这样,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所悟出的道理就会丰富的创造色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可以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每一偏课文都是一曲优美的旋律,在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用心去学感悟、内化课文内容,放胆让学生去想象和联想,让学生能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中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四、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首先是要体现在喜欢读书上,当喜欢阅读的时候,就会大量地去阅读,也会认真去读。其次是要懂得一些读书的方法,比如,读书要养成动笔的习惯。我们都知道毛泽东读书最喜欢动笔圈点、批注、划线等,这有这样地勾画才能吃透文章,理解文章,才能在阅读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爱憎分明,才能学到文章的佳妙之处,当然还有动笔记录那些好的语言句子、好的段落篇章,也就是名言警句等。更重要的是要写自己的读后感,把自己的那种爱、憎、恨从内心世界里表达出来,做到能“厚积而后薄发”。长此以往,就会积累很多素材,就自然地丰富了自己,还愁什么写作文没有可写的东西呢?还有教导学生养成常去图书馆的习惯,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阅读报纸、阅读杂志等。通过这些阅读习惯的养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会不能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更是指日可待了。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有很大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及教学实际情况,积极寻找更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语文教学改革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春敏.语文阅读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8)
[2]田本娜.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几点看法和意见[J].天津教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