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媒体的发展,传统的报纸、杂志、书籍等平面媒体与广播、影视、特别是由高科技所支持的电脑网络等新媒体,正在联手制造一个新时代的童话。媒体力量之大,影响范围之广,让我们这些本来优雅、从容的现代人变得措手不及:一方面在媒体的挟裹之下不得不踉跄前行;另一方面又前所未有地对媒体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人人都梦想从媒体索取作为现代人标志的信息、资讯,也许还有知识、情感等等。本文讨论大众传媒下的文章写作问题,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媒体时代是一个对人们的写作欲望、激情乃至潜能激活的时代,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中国产生如此庞大的写作队伍;二、大众传媒的核心表现是写作,是个体文章的写作。有人曾担心媒体会弱化甚至替代写作活动,现在看来这只能说是一次误判,虽然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纸笔的写作形式;三、大众传媒下写作行为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和新的特点,理应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
所谓大众传媒,就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它有“大众”“传播”“媒介”三个词语构成,其中心词是“传播”。关于传播,《牛津大词典》的定义是:“借助语言、文字或影像来分享、传递或交换概念和知识等信息。”我国浙江大学的邵培仁先生则认为,传播是“人类通过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传播的大众化特点和媒介化性质,则是与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联的。人类早期的传播是“语言传播”,其媒介形式是话语;文字出现以后,产生了“书写传播”,其媒介形式主要是文字。话语和文字传播可以说是大众化的,但同时也可以说是贵族化的,因为这毕竟是一个语言文字并不发达的时代,不可避免地出现“传播垄断”。“印刷传播”是传播史上的一次革命,由于书籍、报刊这些传播媒介的稳定性,因而印刷传播持续了较长时间,以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电讯传播的到来揭开了人类传播历史的新纪元,这是一种以广播、影视、互联网、多媒体等为媒介的综合性、立体性传播形式,它挣脱了印刷传播中物质运输的束缚,为传播开辟了一条便捷、高效的空中通道。电讯传播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社会,进入了所谓“读图时代”,大众化的特点开始显现,换言之,这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的概念。
从传播的历史发展中,我们便可以看出大众传媒的特点。其一是技术性,即大众传媒必须依赖于技术或技术设备,事实上,一部传播媒介史就是一部人类的技术革命史,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考察大众传媒的技术性特点与社会、人类文化及其表现形式之一———写作等方面的联系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对此,文化传播学研究的鼻祖、丹麦人麦克卢汉曾以“电灯”为例加以说明:“电灯的出现,其意义不在于它所带来的光明,而在于它所导致的传统时空关系的转换。譬如说,电灯使得人们在晚上不觉得很晚,或者是早上工作得很早,这无疑就影响了人们构建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方式,也影响了人们构建诸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感知方式。”(《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其二是资本化,即大众传媒已经同商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就是商业活动的一部分或者就是商业活动本身。大众传媒的资本化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它本身的发展。充满诱惑的市场,高额的利润回报使从业者有能力生产更多的产品,争取更多的受众。但也很显然,媒体与资本结盟后就只能处在为资本服务的地位,其独立性就很难得到保障,我们在报刊、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媒体上看(听)到的“XX”公司特约赞助播出(刊登、协办、赠阅)等字样,起初还以为这是非常富于机巧的创意,现在才知道只不过是一种商业包装,所以我们难免有被公司收买或被媒体出卖了的感觉。其三是时尚化,即大众传媒已牢固地树立了追新逐异的观念,绝对地摒弃或拒绝安分守己。流行、通俗、边缘、另类等是时尚的一个个具体的符号,而文艺明星、休闲方式、香车别墅、出国或海归、贪官与佳丽、隐私与揭秘等则是它涉猎的一个个鲜活而又质感的目标。有人曾这样来描述大众传媒对文艺明星热情关注的情况,不妨引来一哂,以期说明时尚化的表现特点:“一个超级名模,戴什么牌子的墨镜,挎什么牌子的皮包,什么时候上了时尚杂志的封面,小时候如何顽皮,如何不小心被星探盯上,如何一举成名,如何爱父母,如何喜欢酒吧、蹦迪、音乐,属于什么星座,什么血型,感情是否已经有了归宿,情人节有多少人送玫瑰……”(《文艺报》2002年10月1日)其四是非情感化,即大众传媒以牺牲人类最为珍贵的人性体验、情感体验、内心体验而追求精神产品的机械化操作、大规模复制、满足世俗的欲望等。马克·波斯特曾这样来形容大众传媒与现实世界逐渐隔阂的情况:“电视全天候覆盖,晨报或晚报深入市民阶层,计算机网络成为新一代文化阶层的游弋之地。人们越来越多地同大众传媒打交道,现实世界反而渐行渐远。”(《信息方式》,商务印书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众传媒下真实的、富有情感色彩的人际交流的影响力日益下降,生活快餐化、思想浅薄化的情景。
大众传媒的特点已经隐隐约约地暗示目前文章写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下面略举几端。其一是有偿性。这种概括可能并不十分恰当,但如果联系经济学中“寻租理论”观点,则会看得比较明确。文章写作者往往表现出一种“待价而沽”或“为沽而作”的姿态,有偿新闻、网上论文出售、写作枪手、广告文案设计等等都是这种姿态和行为的具体个案。甚至机关文秘工作人员的写作纯属“本职”或“义务”的差使,也具有了极强的价值期待或欲望支出,写材料、制作文件往往成为提职晋升的重要条件,领导的秘书不就是未来的领导吗?有些大专院校的学生拼命练习写作,其目的有时并不是为了增进修养抒发情感展示抱负,而仅仅是为了增加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砝码。其二是实用性。曾几何时,中国关于“应用写作”方面的书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实用性写作的核心表现之一是大量的并非“创作”,而只能说是“制作”或“操作”的实用性资讯的写作,这就非常符合大众传媒的氛围和要求了。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实用性写作原本只在社会上或非专业的人员中流行,现在许多大学的写作专业也终于难以坚守而不得不改弦更张,不仅大量炮制实用性写作之类的教科书,而且纷纷把“写作教研室”改为“写作与传媒教研室”“新闻与传媒教研室”等等。纯粹或高雅的、严肃的文学家仍然挚爱他们的创作事业,只是想象力匮乏到极点,以致引起有识之士的痛心疾首(见《文艺报》2003年10—11月的报道),那些纪实、秘闻或反腐之类作品的写作,也是受这种实用之风的牵引而妥协的表现。其三是庸俗化。例如强刺激、耸人听闻、作践自己或作践别人等等。看看网上那些五花八门、五行八作的所谓“帖子”就强烈地感觉到,如果你不别出心裁,不把文字炒得活蹦乱跳,不叛逆,不另类,不边缘化,就甭想让别人发现并记住你,你的声音只会淹没在网络园地的汪洋大海之中。有人说:“海湾战争有三个参战者:布什、萨达姆和CNN。”(转引自潘知常《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可见把作为新闻媒体的CNN摆到了一种怎样的地位。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的情况,而本世纪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也有人称之为第二次海湾战争)又何尝不是如此!而说到CNN之新闻媒体,我们又会很自然地想到普利策新闻的秘诀———体育、战争、绯闻。至于晚近的青年作家的宝贝状、美女状、叫嚣状、谩骂状写作,更是在这种恶劣的大气环境中结出的酸果子。
(作者单位: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所谓大众传媒,就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它有“大众”“传播”“媒介”三个词语构成,其中心词是“传播”。关于传播,《牛津大词典》的定义是:“借助语言、文字或影像来分享、传递或交换概念和知识等信息。”我国浙江大学的邵培仁先生则认为,传播是“人类通过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传播的大众化特点和媒介化性质,则是与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联的。人类早期的传播是“语言传播”,其媒介形式是话语;文字出现以后,产生了“书写传播”,其媒介形式主要是文字。话语和文字传播可以说是大众化的,但同时也可以说是贵族化的,因为这毕竟是一个语言文字并不发达的时代,不可避免地出现“传播垄断”。“印刷传播”是传播史上的一次革命,由于书籍、报刊这些传播媒介的稳定性,因而印刷传播持续了较长时间,以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电讯传播的到来揭开了人类传播历史的新纪元,这是一种以广播、影视、互联网、多媒体等为媒介的综合性、立体性传播形式,它挣脱了印刷传播中物质运输的束缚,为传播开辟了一条便捷、高效的空中通道。电讯传播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社会,进入了所谓“读图时代”,大众化的特点开始显现,换言之,这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的概念。
从传播的历史发展中,我们便可以看出大众传媒的特点。其一是技术性,即大众传媒必须依赖于技术或技术设备,事实上,一部传播媒介史就是一部人类的技术革命史,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考察大众传媒的技术性特点与社会、人类文化及其表现形式之一———写作等方面的联系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对此,文化传播学研究的鼻祖、丹麦人麦克卢汉曾以“电灯”为例加以说明:“电灯的出现,其意义不在于它所带来的光明,而在于它所导致的传统时空关系的转换。譬如说,电灯使得人们在晚上不觉得很晚,或者是早上工作得很早,这无疑就影响了人们构建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方式,也影响了人们构建诸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感知方式。”(《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其二是资本化,即大众传媒已经同商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就是商业活动的一部分或者就是商业活动本身。大众传媒的资本化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它本身的发展。充满诱惑的市场,高额的利润回报使从业者有能力生产更多的产品,争取更多的受众。但也很显然,媒体与资本结盟后就只能处在为资本服务的地位,其独立性就很难得到保障,我们在报刊、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媒体上看(听)到的“XX”公司特约赞助播出(刊登、协办、赠阅)等字样,起初还以为这是非常富于机巧的创意,现在才知道只不过是一种商业包装,所以我们难免有被公司收买或被媒体出卖了的感觉。其三是时尚化,即大众传媒已牢固地树立了追新逐异的观念,绝对地摒弃或拒绝安分守己。流行、通俗、边缘、另类等是时尚的一个个具体的符号,而文艺明星、休闲方式、香车别墅、出国或海归、贪官与佳丽、隐私与揭秘等则是它涉猎的一个个鲜活而又质感的目标。有人曾这样来描述大众传媒对文艺明星热情关注的情况,不妨引来一哂,以期说明时尚化的表现特点:“一个超级名模,戴什么牌子的墨镜,挎什么牌子的皮包,什么时候上了时尚杂志的封面,小时候如何顽皮,如何不小心被星探盯上,如何一举成名,如何爱父母,如何喜欢酒吧、蹦迪、音乐,属于什么星座,什么血型,感情是否已经有了归宿,情人节有多少人送玫瑰……”(《文艺报》2002年10月1日)其四是非情感化,即大众传媒以牺牲人类最为珍贵的人性体验、情感体验、内心体验而追求精神产品的机械化操作、大规模复制、满足世俗的欲望等。马克·波斯特曾这样来形容大众传媒与现实世界逐渐隔阂的情况:“电视全天候覆盖,晨报或晚报深入市民阶层,计算机网络成为新一代文化阶层的游弋之地。人们越来越多地同大众传媒打交道,现实世界反而渐行渐远。”(《信息方式》,商务印书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众传媒下真实的、富有情感色彩的人际交流的影响力日益下降,生活快餐化、思想浅薄化的情景。
大众传媒的特点已经隐隐约约地暗示目前文章写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下面略举几端。其一是有偿性。这种概括可能并不十分恰当,但如果联系经济学中“寻租理论”观点,则会看得比较明确。文章写作者往往表现出一种“待价而沽”或“为沽而作”的姿态,有偿新闻、网上论文出售、写作枪手、广告文案设计等等都是这种姿态和行为的具体个案。甚至机关文秘工作人员的写作纯属“本职”或“义务”的差使,也具有了极强的价值期待或欲望支出,写材料、制作文件往往成为提职晋升的重要条件,领导的秘书不就是未来的领导吗?有些大专院校的学生拼命练习写作,其目的有时并不是为了增进修养抒发情感展示抱负,而仅仅是为了增加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砝码。其二是实用性。曾几何时,中国关于“应用写作”方面的书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实用性写作的核心表现之一是大量的并非“创作”,而只能说是“制作”或“操作”的实用性资讯的写作,这就非常符合大众传媒的氛围和要求了。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实用性写作原本只在社会上或非专业的人员中流行,现在许多大学的写作专业也终于难以坚守而不得不改弦更张,不仅大量炮制实用性写作之类的教科书,而且纷纷把“写作教研室”改为“写作与传媒教研室”“新闻与传媒教研室”等等。纯粹或高雅的、严肃的文学家仍然挚爱他们的创作事业,只是想象力匮乏到极点,以致引起有识之士的痛心疾首(见《文艺报》2003年10—11月的报道),那些纪实、秘闻或反腐之类作品的写作,也是受这种实用之风的牵引而妥协的表现。其三是庸俗化。例如强刺激、耸人听闻、作践自己或作践别人等等。看看网上那些五花八门、五行八作的所谓“帖子”就强烈地感觉到,如果你不别出心裁,不把文字炒得活蹦乱跳,不叛逆,不另类,不边缘化,就甭想让别人发现并记住你,你的声音只会淹没在网络园地的汪洋大海之中。有人说:“海湾战争有三个参战者:布什、萨达姆和CNN。”(转引自潘知常《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可见把作为新闻媒体的CNN摆到了一种怎样的地位。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的情况,而本世纪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也有人称之为第二次海湾战争)又何尝不是如此!而说到CNN之新闻媒体,我们又会很自然地想到普利策新闻的秘诀———体育、战争、绯闻。至于晚近的青年作家的宝贝状、美女状、叫嚣状、谩骂状写作,更是在这种恶劣的大气环境中结出的酸果子。
(作者单位: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