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要写作文了!”每逢作文课,总能听到学生们这无奈的叹息。
作文课为何让学生们如此“痛苦”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和怎样写,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阅读和作文的脱节。要实现阅读和作文有机地结合,关键是利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文作为作文教学例子的作用,用课文架起阅读和作文的桥梁,把课文里的“米”煮到作文这“锅”里去,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无法可写”的问题。下面笔者从两个角度来谈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课文这一例子的。
一、仿写——搭建课文通向作文的桥梁
朱熹曾言“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摹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利用课文这一范例,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就一篇课文而言,值得仿写之处较多,教师要为学生选好仿写点,使仿写训练有针对性。
1、仿语言——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语言是作文的存在形式,选择语言片段进行仿写训练是仿写的基本做法,如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对“不必说……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进行了仿写训练。学了《背影》后, “望父买橘”的一串动词,准确而生动使人如临其境,以此可以设计出动作仿写片断。
仿写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给人以美感;仿写富于变化、讲究搭配的词组,语言精练,深化词组意识,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肯定会受益匪浅。
2、仿内容——提供写作素材的源泉
内容是作文的血肉,学习课文的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是极其有效的,如学了《闲情记趣》后,可以引导学生对童年生活进行美好回忆,写写自己的“童年趣事”。学了《背影》可以勾起学生体恤父母、热爱父母的感情波澜,写写自己心中的“父亲”。学了《大自然的语言》可以唤起他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写写“我与自然”的故事。
仿内容的写法,使课文为作文提供了素材,使学生找到了写作的源泉,激发了写作的欲望。从而发挥了“例子”的作用。
3、仿写法——学习精妙的写作技巧
作为例子的课文,它提供的写作技巧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借鉴其中的精妙之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鲁迅的《一面》,对人物外貌进行描写时,将个人感情倾注于描写之中,将人物的外貌及个性描绘得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综合比较文中的三次描写:①描写顺序,从远到近。②抓住外貌的特征,重点突出。③在外貌描写中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透彻之后,当堂进行仿写训练,描写班中一位同学或老师的外貌,然后现场评比,看谁描写得最生动、形象。
仿写搭建了课文走向作文的桥梁,减缓了学生写作的坡度,让学生在学课文中掌握到写作知识,直接内化成了写作技能。
二、补充——汲取课文流向作文的活水
优秀文学作品的结尾总会余音缭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作品的空白处,巧妙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进行艺术补充,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极其有益的。
1、补写——丰富文中的空白
对于课文中留下的艺术空白,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挖掘,继而把这“空白”进行艺术的补写。
如《小橘灯》一文中,小姑娘:“那时我们大家都好了”一句话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空间,以此设计出《三十年后我到小姑娘家去做客》为题的想象作文训练。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写于勒在美洲的遭遇是从船长那儿打听到的,依此可设计《于勒在美洲》,要求正面写出于勒在美洲的生活经历等等。
2、展写——插上联想的翅膀
扩展是就课文中的一句话或一段话展开想像,用文字作新的艺术加工。
如学了《愚公移山》后,设计问题:“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住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这样的训练。要求学生们用笔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
如学了《始得西山宴游记》和《岳阳楼记》后,在学生初步了解柳宗元和范仲淹政治遭遇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以“我是柳宗元”、“我是范仲淹”为题进行写作训练,阐述各自的政治理想,这样的训练,不仅仅是写作技能,表达能力的训练,更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3、改写——用现代思想诠释古人情怀
前人为我们留下了精彩的华章,如何走进前人,解读前人,用现代思想诠释古人情怀,改写是最有益、最有趣的做法,如:依据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可让学生创作《长路漫漫》、《别》等记叙文或散文,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又可以训练其写作能力。又如杜甫的《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学习时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对这首诗进行艺术加工,写成一篇叙事散文,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笔墨去创造新的艺术形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补充这种训练方式,正是掘开课文枯竭之源,引出作文灵异的活水。
课文作为例子的功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一定会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恰当地运用课文这“石”,一定能攻克作文这块“美玉”的。
作文课为何让学生们如此“痛苦”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和怎样写,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阅读和作文的脱节。要实现阅读和作文有机地结合,关键是利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文作为作文教学例子的作用,用课文架起阅读和作文的桥梁,把课文里的“米”煮到作文这“锅”里去,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无法可写”的问题。下面笔者从两个角度来谈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课文这一例子的。
一、仿写——搭建课文通向作文的桥梁
朱熹曾言“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摹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利用课文这一范例,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就一篇课文而言,值得仿写之处较多,教师要为学生选好仿写点,使仿写训练有针对性。
1、仿语言——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语言是作文的存在形式,选择语言片段进行仿写训练是仿写的基本做法,如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对“不必说……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进行了仿写训练。学了《背影》后, “望父买橘”的一串动词,准确而生动使人如临其境,以此可以设计出动作仿写片断。
仿写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给人以美感;仿写富于变化、讲究搭配的词组,语言精练,深化词组意识,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肯定会受益匪浅。
2、仿内容——提供写作素材的源泉
内容是作文的血肉,学习课文的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是极其有效的,如学了《闲情记趣》后,可以引导学生对童年生活进行美好回忆,写写自己的“童年趣事”。学了《背影》可以勾起学生体恤父母、热爱父母的感情波澜,写写自己心中的“父亲”。学了《大自然的语言》可以唤起他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写写“我与自然”的故事。
仿内容的写法,使课文为作文提供了素材,使学生找到了写作的源泉,激发了写作的欲望。从而发挥了“例子”的作用。
3、仿写法——学习精妙的写作技巧
作为例子的课文,它提供的写作技巧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借鉴其中的精妙之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鲁迅的《一面》,对人物外貌进行描写时,将个人感情倾注于描写之中,将人物的外貌及个性描绘得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综合比较文中的三次描写:①描写顺序,从远到近。②抓住外貌的特征,重点突出。③在外貌描写中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透彻之后,当堂进行仿写训练,描写班中一位同学或老师的外貌,然后现场评比,看谁描写得最生动、形象。
仿写搭建了课文走向作文的桥梁,减缓了学生写作的坡度,让学生在学课文中掌握到写作知识,直接内化成了写作技能。
二、补充——汲取课文流向作文的活水
优秀文学作品的结尾总会余音缭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作品的空白处,巧妙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进行艺术补充,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极其有益的。
1、补写——丰富文中的空白
对于课文中留下的艺术空白,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挖掘,继而把这“空白”进行艺术的补写。
如《小橘灯》一文中,小姑娘:“那时我们大家都好了”一句话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空间,以此设计出《三十年后我到小姑娘家去做客》为题的想象作文训练。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写于勒在美洲的遭遇是从船长那儿打听到的,依此可设计《于勒在美洲》,要求正面写出于勒在美洲的生活经历等等。
2、展写——插上联想的翅膀
扩展是就课文中的一句话或一段话展开想像,用文字作新的艺术加工。
如学了《愚公移山》后,设计问题:“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住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这样的训练。要求学生们用笔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
如学了《始得西山宴游记》和《岳阳楼记》后,在学生初步了解柳宗元和范仲淹政治遭遇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以“我是柳宗元”、“我是范仲淹”为题进行写作训练,阐述各自的政治理想,这样的训练,不仅仅是写作技能,表达能力的训练,更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3、改写——用现代思想诠释古人情怀
前人为我们留下了精彩的华章,如何走进前人,解读前人,用现代思想诠释古人情怀,改写是最有益、最有趣的做法,如:依据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可让学生创作《长路漫漫》、《别》等记叙文或散文,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又可以训练其写作能力。又如杜甫的《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学习时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对这首诗进行艺术加工,写成一篇叙事散文,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笔墨去创造新的艺术形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补充这种训练方式,正是掘开课文枯竭之源,引出作文灵异的活水。
课文作为例子的功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一定会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恰当地运用课文这“石”,一定能攻克作文这块“美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