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探讨作文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不同的目的,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劳动的效率,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作文课;周记簿;点评;自改;互改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由此可见,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新课标下,我对作文课做了一点新尝试。
一、摒弃写作文的标配——作文簿
取而代之的是用写周记的单行簿来写作文。每次写作,我会布置学生先用周记簿来写,既完成了周记,又完成了大作,学生有完成一加零等于二的快感,何乐而不为呢?也许是没有了格子的束缚,学生感觉开心了,更能放飞自己的想象,写出好的习作;改用了单行簿,也更方便我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来进行评讲。
二、摒弃评讲、批改作文的基本环节——老师批改作文,然后评讲作文
1.我摒弃了评讲作文的标配——老师评讲范文,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对同学的习作进行点评。当学生把周记簿交上来,我一般会把周记簿先浏览一遍,并将习作按三个层次挑出来:优秀的,一般的,不合格的。优秀习作的作者会被邀请到讲台上范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则就这篇习作写得好或不好的地方进行点评。不合格的习作则被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找出写得不好的地方,并提出修改的方法。有时,我会利用学生习作中的某一个段落,让学生用练习本修改,再展示。因为学生写的多是类似的事件或人物,通过这样直观的对比,学生在不同的思维火花碰撞中,总会捡拾到一两点火星的。这种模式的评讲课,学生乐于参与,更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教学的“生”本位模式。
2.我摒弃了批改作文的标配——全批全改,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全批全改是最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但缺点也明显:学生作文教师改,既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权利,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又无形中增加教师批改的工作量。特别是班主任,本来时间就少,更是疲于应付。全批全改的实质效果并不理想。当我费尽心思批改完作文簿发下去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只看了眼分数就将作文簿放好,写得不好的干脆连部也懒得打开。老师的评语对学生来说,充其量只是一种摆设。
文章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要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必须认真修改。古今中外的名家没有不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的。 欧阳修作文反复修改,把文章挂起,坐卧观之,修改到“尽善为止”。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七易其稿,写《安娜·卡列尼娜》竟不厌其烦地修改了十二次 。巴尔扎克写作小说,他的修改稿是原稿的十倍,每次的稿酬都难以支付清样修改的改版费。鲁迅逝世前两天已感到“没有力气”了,仍坚持精心修改《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稿修改竟达53处之多,正如他所说:“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妙文百遍改,一篇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像我们非常熟悉的鲁迅的《藤野先生》,也是经过160多次修改才定稿的。从教学角度而言,这正是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应该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作文修改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写作水平。
经过作文评讲课的思维碰撞,引导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习作,找出需完善的地方并着手修改,可谓水到渠成。因此,上完作文评讲课后,我布置学生重新修改习作。这样既可消除学生作文后“私于自是,不忍割截”的心理,又可使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引发新的思维火花。叶声陶强调:“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自改能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体会批改的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写作文。
学生把修改完的习作用作文簿抄好交上来,再对习作进行第二次修改:互改。堂上任意分配每位同学一本作文簿,进行阅读和修改,这样可以方便学生快速判断习作的字数;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每次换不同的人,批改和被批改的都有新鲜感。每个人都有机会阅读其他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在对比中学习别人的长处。互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改的缺陷。学生尝试多次修改一篇文章,说不定每次都会有新的惊喜。
经过多次批改的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的基本要求,而且对写作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自然也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通过充当小老师,他们切身体会到批改作业的辛苦,反而更加尊重教师的劳动。同时,也方便老师进行比较和总结。老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作文教学过程的双赢。”
三、摒弃完成作文的标配——发放作文簿
取而代之的是把优秀习作打印出来,贴在课室的学习园地,供同学互相交流、阅读。这样,给写作好的同学增加了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课后展示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因为课堂上的相互展示和评价,学生习作要面对同学和老师,这样就迫使学生更加认真去写作。学生通过交流写作经验,共同探讨写作的技巧和方式,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作用更明显。总而言之,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必须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习游泳的本领,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安吉教师网,2004,11,27 .
[2]马鹂峰.教育改革家魏书生风采录.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
【关键词】作文课;周记簿;点评;自改;互改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由此可见,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新课标下,我对作文课做了一点新尝试。
一、摒弃写作文的标配——作文簿
取而代之的是用写周记的单行簿来写作文。每次写作,我会布置学生先用周记簿来写,既完成了周记,又完成了大作,学生有完成一加零等于二的快感,何乐而不为呢?也许是没有了格子的束缚,学生感觉开心了,更能放飞自己的想象,写出好的习作;改用了单行簿,也更方便我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来进行评讲。
二、摒弃评讲、批改作文的基本环节——老师批改作文,然后评讲作文
1.我摒弃了评讲作文的标配——老师评讲范文,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对同学的习作进行点评。当学生把周记簿交上来,我一般会把周记簿先浏览一遍,并将习作按三个层次挑出来:优秀的,一般的,不合格的。优秀习作的作者会被邀请到讲台上范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则就这篇习作写得好或不好的地方进行点评。不合格的习作则被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找出写得不好的地方,并提出修改的方法。有时,我会利用学生习作中的某一个段落,让学生用练习本修改,再展示。因为学生写的多是类似的事件或人物,通过这样直观的对比,学生在不同的思维火花碰撞中,总会捡拾到一两点火星的。这种模式的评讲课,学生乐于参与,更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教学的“生”本位模式。
2.我摒弃了批改作文的标配——全批全改,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全批全改是最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但缺点也明显:学生作文教师改,既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权利,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又无形中增加教师批改的工作量。特别是班主任,本来时间就少,更是疲于应付。全批全改的实质效果并不理想。当我费尽心思批改完作文簿发下去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只看了眼分数就将作文簿放好,写得不好的干脆连部也懒得打开。老师的评语对学生来说,充其量只是一种摆设。
文章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要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必须认真修改。古今中外的名家没有不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的。 欧阳修作文反复修改,把文章挂起,坐卧观之,修改到“尽善为止”。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七易其稿,写《安娜·卡列尼娜》竟不厌其烦地修改了十二次 。巴尔扎克写作小说,他的修改稿是原稿的十倍,每次的稿酬都难以支付清样修改的改版费。鲁迅逝世前两天已感到“没有力气”了,仍坚持精心修改《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稿修改竟达53处之多,正如他所说:“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妙文百遍改,一篇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像我们非常熟悉的鲁迅的《藤野先生》,也是经过160多次修改才定稿的。从教学角度而言,这正是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应该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作文修改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写作水平。
经过作文评讲课的思维碰撞,引导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习作,找出需完善的地方并着手修改,可谓水到渠成。因此,上完作文评讲课后,我布置学生重新修改习作。这样既可消除学生作文后“私于自是,不忍割截”的心理,又可使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引发新的思维火花。叶声陶强调:“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自改能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体会批改的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写作文。
学生把修改完的习作用作文簿抄好交上来,再对习作进行第二次修改:互改。堂上任意分配每位同学一本作文簿,进行阅读和修改,这样可以方便学生快速判断习作的字数;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每次换不同的人,批改和被批改的都有新鲜感。每个人都有机会阅读其他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在对比中学习别人的长处。互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改的缺陷。学生尝试多次修改一篇文章,说不定每次都会有新的惊喜。
经过多次批改的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的基本要求,而且对写作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自然也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通过充当小老师,他们切身体会到批改作业的辛苦,反而更加尊重教师的劳动。同时,也方便老师进行比较和总结。老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作文教学过程的双赢。”
三、摒弃完成作文的标配——发放作文簿
取而代之的是把优秀习作打印出来,贴在课室的学习园地,供同学互相交流、阅读。这样,给写作好的同学增加了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课后展示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因为课堂上的相互展示和评价,学生习作要面对同学和老师,这样就迫使学生更加认真去写作。学生通过交流写作经验,共同探讨写作的技巧和方式,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作用更明显。总而言之,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必须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习游泳的本领,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安吉教师网,2004,11,27 .
[2]马鹂峰.教育改革家魏书生风采录.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