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习型试卷”的命制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rand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学习型试卷”,全称为“初中历史核心概念、方法学习型试卷”,是教师以历史课标为依据,以学科核心方法的形成(掌握)、学科核心概念的运用(问题的解决)为载体,以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而命制的期中试卷(期末区里统一评测),既具有评价功能,又是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简要谈谈初中历史“学习型试卷”的单元命制设计的目的、策略及相关研究。

一、初中历史“学习型试卷”命制的目的


  我们认为,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要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需要使学习、考试、运用这三个环节都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和方法进行。历史课标对学生能力有全面的要求,考试评价也应当成为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学科核心方法类的内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对其进行系统的集中训练,正好借助“学习型试卷”系统呈现。
  初中历史“学习型试卷”力求把教学和评价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培育历史学科素养为总目标,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实现评价单元的优化,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二、初中歷史“学习型试卷”命制的方法


  以综合题“司马光砸缸”的命制为例进行简要阐述。
  关于“司马光砸缸”,著名收藏家马未都与北大历史系赵冬梅教授曾有一番争论。马未都认为,从文物实证的角度看,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因为北宋时期还不具备制作足以淹死人的大瓷缸的能力,至今人们没有见到宋代大瓷缸实物。赵冬梅则从历史文献记载出发,既然这个典故出自官修史书,司马光砸“瓮”,一般来说是可靠的。我们在看到这个案例之后,觉得非常有趣,决定把这场讨论变成试题情境,出一道综合题。要思考的问题是:1. 设置怎样的情境才能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2. 怎样才能符合历史学科本质,让学生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文学作品的不同、历史著作与历史文学作品的不同;如何在试题的表述上将学生引向历史著作而非历史文学作品。3. 如何更符合“学习型试卷”的规范。
  第一步:收集资料—辨析缸与瓮。我们从甲骨文出发,查找缸和瓮的不同。第二步:整理资料。文物材料包括: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新石器时代的陶缸、汉代陶制储水瓮、湖北襄阳檀溪宋代壁画墓中的壁画中的水缸形象、宋代青釉酒瓮;文字材料包括:1. 《宋史·司马光传》。2. 苏教版语文课本相关内容。3. 成语故事“请君入瓮”的出处及含义。第三步:依据课标“积极探究……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对历史进行有意义、有创建的阐释”的要求,寻找问题创设点。第四步:依据进阶目标创设情境。
  经过集体反复研讨、修正,最终拟定初一、初二、初三的情境与任务(见表1)。
  本案例依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确立了不同的命题目的,创设了不同的情境,规定了不同的任务。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情境的创设。在“学习型试卷”中,情境就是个体和试卷产生互动的语境。不管哪个学段的学生都可以完成完整的探究活动,区别在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其在认识问题的深度、知识技能的整合程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模式上存在质性的差异,所以从命题目的和情境设置来看,不是材料越来越难,而是给学生提供的问题情境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真实。学生为了解决上述情境化的任务,需要充分调动所学知识,运用历史学科视角、核心概念和方法,去发现题干(材料)与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找出符合历史事实的正确“关联”,解决相关问题。这一做法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化解学习历史困难学生的症结。

三、针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进阶研究


  针对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依据历史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我们对相应的能力进阶、情境创设等进行梳理,供各位同仁们参考。
  1. 唯物史观
  课程标准依据:(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2)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3)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能力进阶:(1)初一: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知道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2)初二:认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3)初三:能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问题。
  情境设置:问题探究。
  2. 时空观念
  课程标准依据:(1)知道特定的史实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2)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和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4)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能够识别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知道古今地名的区别。
  能力进阶:(1)初一:能够知道历史时期是按时序划分的,会识别历史地图,知道古今地名的区别。(2)初二:能够知道探寻史实要考虑历史地理的状况;能够将某一史实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3)初三: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能够利用已有的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对相关史实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情境设置:时间上能按照时间顺序为事件排序,制作时间轴;空间上能在地图上标出地理位置,写出重要的地名,理解地理位置在历史事件中所起的作用。
  3. 史料实证
  课程标准依据:(1)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收集史料的路径与方法,能够辨析史料和认知史料作者的意图。初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2)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能力进阶:(1)初一:能够知道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实地史料等多种类型,能够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有效材料。(2)初二: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并判断其价值。(3)初三: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
  情境设置:感受实物史料的价值,能关注到图像史料的细节,并对史料进行大胆地推测和合理地想象、分析;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对相关史实加以描述。
  4. 历史解释
  课程标准依据:(1)區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初步分析。(2)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看法。(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4)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用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能力进阶:(1)初一:能够有条理地讲述历史上的事情,概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能够说出重要历史事件的经过及结果、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重要历史现象的基本状况。(2)初二: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事实与解释;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3)初三:将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地理、语文、艺术加以联系。
  情境设置:在阅读历史材料时能区分叙述中的史实和解释。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在表达自己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
  5. 家国情怀
  课程标准依据:(1)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2)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4)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5)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能力进阶:初一、初二:(1)能够发现历史上认同家乡民族国家的事例;知道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依据。(2)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3)能够反思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中的问题。(4)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国家的繁荣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初三:(1)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2)培养理解、尊敬、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心态。
  情境设置:(1)明确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2)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形成国家认同。(3)疆域管理。(4)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认识文明多样性。(6)理解人类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发展趋势,树立民主与法制的观点。
  当然,在实施中如何把握核心概念,理解阶段特征,准确地把握单元主旨,使教学环节与评价环节协同一致,达成学科育人总目标,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深入地思考、探索。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分校;指导教师:北京教育学院方美玲)
  责任编辑:肖佳晓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课程目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第四条规定:“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对这一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以下简称《标准解读》)是这样解释的:“一种现代思维科学理论把人的思维大致分成三个基本层面,即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
编者按  课程意识已经成为制约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教师专业意识觉醒的一个主要标志,优秀的教师一定具有课程加工再造能力。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上课“教什么”与“怎么教”同样重要。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和他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总结梳理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具体策略。本期第一篇文章阐述了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路径与方法;第二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如何抓住热点获取课程资源,如何通过丰富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特别提出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文件对课堂教学的强调,代表了最广大群众对高质量课堂教学的期盼。确实,课堂教学关乎学生的每日心情、健康成长,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正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体现。顾明远先生说:“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一句话,就是要让好课燎原。  好课燎原是理想,
生活经验,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感性认识。  数学知识,是人类以数学方法对世界加以认识的理性成果。  将“生活经验”改造成“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就不是外加的,而是内生的,是从生命之树中长出的一根枝芽,而不是贴在生命之墙上的一块瓷砖。长出的枝芽,还能继续长;贴上的瓷砖,如果得不到养护,就会有脱落的可能。  那么,我们数学老师,如何帮助学生完成“生活经验”的改造呢?本文以“比的认识”为
一、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黄州期间。当时苏轼不仅政治上遭打击,而且经济状况很窘迫。然而,他仍乐观自嘲,怡情悦性,在此期间写出了四篇佳作:《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写得最精妙之处,便是对空明月色的描写,于是我的设计就紧紧抓住“月”,从咏月诗导入到读文章、解大意、寻月句、品美喻、探其人,最后再
“白鸽在天上盘旋着,当时正是一番最好的秋天的阳光,鸽群从天空滑过时,满空中泛着迷人的白光。这些小家伙,居然在见了陌生人之后,产生了表演的欲望,在空中潇洒而优美地展翅、滑翔或做集体性的俯冲、拔高与穿梭……”《草房子》,一部描写男孩桑桑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的作品。书中既有少年桑桑、小康这些孩子的成长经历,也有蒋老师、白雀这些成年人的情感纠葛。有人说它是儿童文学作品,因为它“纯美”;有人说它早已跳出儿童文
随着《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发布,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被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研究的新热点。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师,其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研究工作同样不容忽视。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既有知识方面的素养,也有能力方面的素养,更不能缺少态度方面的素养。但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艰巨性等
2020年12月25日上午8:30,我的导师鲁洁先生无声无息地与我们告别了。在家中,在自己爱恋的书房里,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我第一时间赶到,家里静得不能再静,生怕惊醒了先生。床头上,没有抢救仪器,只有几小瓶先生经常服用的药和有序摆放的报刊,脚头还盖着她冬日的棉衣。我拉把凳子,静静坐在床边,如平日一样,准备聆听先生的教诲。  布鲁姆给老师施特劳斯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当中了解他的人从他身上看到了一
教育之事,过于理想走不动,没有理想走不远。当教育理想遭遇现实挑战时,考量的是我们的教育勇气和智慧。因此,厦门市先谋后动,且思且行,做有智慧的教育行动者。  探域一:课程改革  很多地方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厦门怎么做,怎样将核心素养落地?我们积极推行全课程,即构建课程化体系。全课程实际上就是把学生所有活动都纳入课程体系。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的课程改革实现了,核心素养就落地了。所以“全课程”的提出,相
时代波澜。人生澎湃。弹指一挥20载。  回顾个人20年的发展历程,充满着欣慰与感动。当人生用“10年”来丈量,忽然发现自己在“课改”的20年中其实就做了两件事情:一是资源建设,二是教师培训。记得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在一次报告中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一件事情能够坚持做10年,那么这件事可能是有希望的事情,既能实现理想,也能提升自己。”我颇为认同这个观点,觉得这句话仿佛就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