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终身体育的教育指导思想,在高校组建开展课外武术俱乐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本文对我院几年来开展武术俱乐部的经验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总结,认为武术俱乐部的开展对培养大学生的锻炼兴趣、体育意识、树立健康投资意识和道德品质、培养终身体育的目标等方面起积极的作用。
關键词:武术俱乐部 终身体育 培养
随着我国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标准不断提高,对生活的需求向多元化发展。在当前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热潮中,终身体育的思想逐渐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而高校作为传播知识、思想的主要平台,大学生则是高校文化转播的主要载体,他们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对一旦形成的思想模式及生活习惯,将稳定而长期地带进工作中去。然而武术作为我国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不论是动作优美的套路,还是实用的攻防技术的散打,已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研究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我国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大学体育健康改革的实际需要,我院于2000年成立武术俱乐部以来,现有会员400余人,每届会员呈递增趋势发展。通过几年来课外武术俱乐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选修内容和课外文化生活。大学生自愿地利用课外时间参加武术练习,是实现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1. 武术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关系
1.1 武术对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
1.1.1可以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武术分为套路和散打两种运动形式,以摔、打、踢、拿、击、刺等为主要技击方法,按照攻防进退、动静急徐、刚柔虚实等规律完成一系列动作或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斗智斗勇的身体活动。由于动作的多样性,因此武术可以全面发展人的身体素质。
1.1.2增加机体代谢由于武术的种类繁多,练习者的运动量也不同。散打及竞赛套路项目以无氧代谢为主。而其他初级套路项目,由于对比赛的节奏和连贯性有较高的要求,其代谢特点与自由体操、艺术体操等项目运动接近,而作为深受国内外喜爱的太极拳,练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练习,主要以有氧代谢为主。
1.1.3可以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武术复杂多样且以非周期性练习为主,在练习过程中注重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演练风格,强调手、脸、身、步等外在形体活动和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内气运行必须相互统一 ,而且节奏明快、动静分明,要求指挥协同肌和拮抗肌的大脑皮层相应的运动中枢之间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因此长时间练习可以改善大脑皮层之间以及与皮层下中枢之间的协调关系。
1.1.4提高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在武术练习过程中要求有较好的基本功,拳术、器械、和搏斗等项目要求身要灵活、步要稳固、力要顺达。因此,长时间的练习可以改善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
1.1.5心血管机能 武术运动能提高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功能。试验证明,武术专业学生在完成30秒20次定量下蹲定量负荷后,脉搏和收缩压升高幅度小于普通大学生,表明武术运动可以改善大学生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能,出现“机能节省化”现象。
1.2 气质和性格的影响
武术运动本身蕴涵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练习武术,不仅要把握动作的形,更主要的是把握动作内含的神,没有文化底蕴是无法练好武术的。
在练习武术中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与西方体育项目相比,武术更强调练气行气,注重练习者的内在心理状态,因此,武术练习可以改变大学生的气质。
同时练武强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可以锻炼练习者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更注重武德的培养和修炼,也就是强调对练习者人格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和修炼。因此,在高校推广和普及武术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培养,更有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2. 武术俱乐部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关系
2.1 武术俱乐部的产生及发展
目前大学体育课只开设两年的必修课程,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层次的需求,为了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各种俱乐部相应而生,唯有以俱乐部的模式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练习,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武术俱乐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有良好的效果。由于武术运动的自身魅力和很高的健身价值,以及俱乐部形式活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受到好众体育爱好者的青睐,近几年来,会员的数量在持续地上升,参与的人群向多层次趋势发展,有学生、教师,还有校外的武术爱好者,使得武术俱乐部向多元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因此,作为学校体育课有益补充的俱乐部有极高的存在价值。
2.2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参加俱乐部的学员都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学生按自己的爱好自主地选择了一项运动进行学习,表明学生对该项目内容是有兴趣的,只有当学生对该项目有兴趣时,才能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学习需求。而武术俱乐部具备了学生所需求的运动管理模式,参加俱乐部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锻炼习惯的形成,俱乐部式教学着重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转变学生的对体育运动的观念,能使得学生对自己所喜好的项目有一个长期的锻炼习惯。学生经过武术俱乐部的教学的参与,锻炼的频度与没有参加俱乐部的学生相比较有明显的增加,因此,俱乐部教学模式适合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武术俱乐部更是倡导学生养成持续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的一个有效模式。
2.3培养自觉的锻炼意识
兴趣的培养是武术俱乐部的主体目标,而兴趣则是终身体育思想意识的基础。所谓终身体育就是指一个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指人一生中不间断的进行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悦,以致终身受益。幼儿及童年时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将来从事某种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同样运动兴趣的形成也可以对今后终身主动参加体育运动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为终身体育思想意识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在我院武术俱乐部的活动中,注意根据学生主体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个人训练计划,让他们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来执行自己的计划。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运动的兴趣得到提高,教师在活动中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和实践,使其得到自我锻炼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感。因此,在俱乐部的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有助于养成自觉从事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2.4建立“健康第一”思想,传承民族文化
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人们的健康观、体育价值观、自我健身的意识在不断地增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对新的事物和理念容易接受,花钱买健康的理念也逐渐被接受。大学教育是人一生当中的重要阶段,是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也是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环。因此,大学体育教育是养成终身体育思想的最终阶段。学生自愿地在武术俱乐部进行武术套路、散打、跆拳道等项目的练习,并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理论知识,这对学生在毕业后的生活工作中的自觉锻炼打下了坚实基础。
武术作为我国的一项民族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将其发扬光大和传播的使命,在校生步入社会就要充当传播者,把我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推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武术,把具有极高健身价值的中国武术资源与世界共享,如太极拳已成为世界人民青睐的健身项目。
结论
本文是结合我院四年来开展武术俱乐部的经验方法,从体育运动、心理学等方面对高校武术俱乐部的组建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高校武术俱乐部是对大学体育课的有益的补充和延伸,它的产生是必然的,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玉珠.试论运动兴趣时实施终身体育的关键基础[J]. 山东体育科技, 1994年第2期.
[2]蒋明朗. 对组建高校武术俱乐部的几点思考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年第25卷.
[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教材.普修通用教材武术[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
[4]陆建平等. 游泳俱乐部与培养大学生健康第一思想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第25卷.
[5]邹肖云.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探讨[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第3期. 1994.
關键词:武术俱乐部 终身体育 培养
随着我国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标准不断提高,对生活的需求向多元化发展。在当前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热潮中,终身体育的思想逐渐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而高校作为传播知识、思想的主要平台,大学生则是高校文化转播的主要载体,他们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对一旦形成的思想模式及生活习惯,将稳定而长期地带进工作中去。然而武术作为我国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不论是动作优美的套路,还是实用的攻防技术的散打,已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研究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我国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大学体育健康改革的实际需要,我院于2000年成立武术俱乐部以来,现有会员400余人,每届会员呈递增趋势发展。通过几年来课外武术俱乐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选修内容和课外文化生活。大学生自愿地利用课外时间参加武术练习,是实现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1. 武术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关系
1.1 武术对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
1.1.1可以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武术分为套路和散打两种运动形式,以摔、打、踢、拿、击、刺等为主要技击方法,按照攻防进退、动静急徐、刚柔虚实等规律完成一系列动作或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斗智斗勇的身体活动。由于动作的多样性,因此武术可以全面发展人的身体素质。
1.1.2增加机体代谢由于武术的种类繁多,练习者的运动量也不同。散打及竞赛套路项目以无氧代谢为主。而其他初级套路项目,由于对比赛的节奏和连贯性有较高的要求,其代谢特点与自由体操、艺术体操等项目运动接近,而作为深受国内外喜爱的太极拳,练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练习,主要以有氧代谢为主。
1.1.3可以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武术复杂多样且以非周期性练习为主,在练习过程中注重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演练风格,强调手、脸、身、步等外在形体活动和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内气运行必须相互统一 ,而且节奏明快、动静分明,要求指挥协同肌和拮抗肌的大脑皮层相应的运动中枢之间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因此长时间练习可以改善大脑皮层之间以及与皮层下中枢之间的协调关系。
1.1.4提高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在武术练习过程中要求有较好的基本功,拳术、器械、和搏斗等项目要求身要灵活、步要稳固、力要顺达。因此,长时间的练习可以改善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
1.1.5心血管机能 武术运动能提高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功能。试验证明,武术专业学生在完成30秒20次定量下蹲定量负荷后,脉搏和收缩压升高幅度小于普通大学生,表明武术运动可以改善大学生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能,出现“机能节省化”现象。
1.2 气质和性格的影响
武术运动本身蕴涵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练习武术,不仅要把握动作的形,更主要的是把握动作内含的神,没有文化底蕴是无法练好武术的。
在练习武术中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与西方体育项目相比,武术更强调练气行气,注重练习者的内在心理状态,因此,武术练习可以改变大学生的气质。
同时练武强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可以锻炼练习者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更注重武德的培养和修炼,也就是强调对练习者人格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和修炼。因此,在高校推广和普及武术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培养,更有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2. 武术俱乐部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关系
2.1 武术俱乐部的产生及发展
目前大学体育课只开设两年的必修课程,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层次的需求,为了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各种俱乐部相应而生,唯有以俱乐部的模式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练习,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武术俱乐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有良好的效果。由于武术运动的自身魅力和很高的健身价值,以及俱乐部形式活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受到好众体育爱好者的青睐,近几年来,会员的数量在持续地上升,参与的人群向多层次趋势发展,有学生、教师,还有校外的武术爱好者,使得武术俱乐部向多元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因此,作为学校体育课有益补充的俱乐部有极高的存在价值。
2.2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参加俱乐部的学员都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学生按自己的爱好自主地选择了一项运动进行学习,表明学生对该项目内容是有兴趣的,只有当学生对该项目有兴趣时,才能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学习需求。而武术俱乐部具备了学生所需求的运动管理模式,参加俱乐部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锻炼习惯的形成,俱乐部式教学着重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转变学生的对体育运动的观念,能使得学生对自己所喜好的项目有一个长期的锻炼习惯。学生经过武术俱乐部的教学的参与,锻炼的频度与没有参加俱乐部的学生相比较有明显的增加,因此,俱乐部教学模式适合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武术俱乐部更是倡导学生养成持续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的一个有效模式。
2.3培养自觉的锻炼意识
兴趣的培养是武术俱乐部的主体目标,而兴趣则是终身体育思想意识的基础。所谓终身体育就是指一个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指人一生中不间断的进行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悦,以致终身受益。幼儿及童年时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将来从事某种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同样运动兴趣的形成也可以对今后终身主动参加体育运动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为终身体育思想意识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在我院武术俱乐部的活动中,注意根据学生主体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个人训练计划,让他们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来执行自己的计划。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运动的兴趣得到提高,教师在活动中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和实践,使其得到自我锻炼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感。因此,在俱乐部的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有助于养成自觉从事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2.4建立“健康第一”思想,传承民族文化
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人们的健康观、体育价值观、自我健身的意识在不断地增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对新的事物和理念容易接受,花钱买健康的理念也逐渐被接受。大学教育是人一生当中的重要阶段,是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也是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环。因此,大学体育教育是养成终身体育思想的最终阶段。学生自愿地在武术俱乐部进行武术套路、散打、跆拳道等项目的练习,并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理论知识,这对学生在毕业后的生活工作中的自觉锻炼打下了坚实基础。
武术作为我国的一项民族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将其发扬光大和传播的使命,在校生步入社会就要充当传播者,把我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推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武术,把具有极高健身价值的中国武术资源与世界共享,如太极拳已成为世界人民青睐的健身项目。
结论
本文是结合我院四年来开展武术俱乐部的经验方法,从体育运动、心理学等方面对高校武术俱乐部的组建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高校武术俱乐部是对大学体育课的有益的补充和延伸,它的产生是必然的,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玉珠.试论运动兴趣时实施终身体育的关键基础[J]. 山东体育科技, 1994年第2期.
[2]蒋明朗. 对组建高校武术俱乐部的几点思考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年第25卷.
[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教材.普修通用教材武术[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
[4]陆建平等. 游泳俱乐部与培养大学生健康第一思想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第25卷.
[5]邹肖云.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探讨[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第3期.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