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认识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一位教育学家曾指出:“说话训练旨在培养青少年用母语说话的能力和熟练技巧,并使其有助于青少年个人的发展,大大促进他们的交往能力和在政治生活中的活动能力。”还说“(青少年)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方面的交往能力,除了专业知识外,不仅以语言知识而且特别是以说话能力和本领为前提的。”因此,“说”是小学生语文诸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说与写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把加强说的训练,作为上好阅读课的重要内容。在讲读课、说话课的时间安排上“留有余地”,创设儿童口头语言训练的情境,最大限度地给儿童提供说话的机会和场所,让他们扎扎实实地把说话基础打好。充分发挥课文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教材中有大量可供多角色朗读的课文,角色间的对话丰富多彩。抓住这一特点,我除了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外,更着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对话练习。例如教学《狼和小羊》、《小马过河》、《小公鸡和小鸭子》等课文时,我概括了以提示语位置划分的对话四种基本形式,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练习时不强求一字不漏,鼓励用自己的话说,克服背诵课文语句,从小训练学生边想边说的习惯。阅读教学,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课文。而每一篇课文,尽管表达形式各异,但总有一条线索,这条线索就是课文的纲。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这条线索上去,紧紧把住它,把课文学活。备每一课时,我都认真钻研教材,抓住课文的线索,把儿童的思维和语言引到点子上,然后再发散开来。努力做到“捕捉中心,把握整体,沟通思路,明了部分”。立足于教师“引线”,让学生自己“穿针”,即教“引”,而学“发”。要达到上述目的,在实际教学中,言路的“广”与“窄”影响很大。于是我就注意在“广”字上下功夫,就是必须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真正做到各抒己见。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使之有利于对儿童进行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儿童初步的学习能力。我组织学生应用汉语拼音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一般经过三个环节。
1.应用汉语拼音疏通文字,扫清障碍。我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时一定要注意音节和汉字对照,发现错的声、韵、调立即订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又能正音学好普通话。
2.读文解题。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我问学生:“从课题上看,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最后一致同意这篇课文是讲怎样才能找到骆驼。因此课题中的关键词是“找”。接着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找”学懂课文。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迅速捕捉中心。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不要定“框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听取他们的发言,并及时加以指导,仍以《找骆驼》为例,我问学生《找骆驼》这课书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学生甲回答说:“这课书是讲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去找骆驼的事。”我接着又问:“老人没有见过商人的骆驼,为什么能指点商人呢?请同学们说得完整些。”这时学生乙抢着回答说:“通过记叙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去找骆驼这件事,说明了老人随时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且动脑思考问题,所以能指点商人去找骆驼。”学生丙补充说:“老人就像《蜜蜂引路》里的列宁,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阅读中经常进行这样的说话训练,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二、只“引”不“逼”,让儿童质疑问难
儿童在阅读课文时,在教师引导下,如果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难,说明他思维活跃起来了,这样才能把课文读懂。教师不要一味地“逼”学生答问。如:教学《被饿死的猫》一课时,我首先“引”了一下:“从课文的题目你想到什么?”学生经过思考提出:“这篇课文不好,猫的本性就是捉老鼠,不会被饿死的。”我没有马上表态,只“引”大家对刚才那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发表看法,经过讨论,弄清楚了课文是一篇童话,用“假设”的方式说道理。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对童话的表现手法也领悟了。
三、精心设问,引起争论,发展求异思维
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要注意启发性,善于调动和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教学《牧羊人和狼》一课时,我只向学生发了一问:“如果你是牧羊人会怎么办?”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得十分热烈。绝大多数小朋友说如果自己是牧羊人,一定不轻信狼的话,要仔细调查,弄清羊死的原因。有的小朋友甚至说要像电影上的大侦探波洛一样,把狼的诡计戳穿。儿童思维各异,而殊途同归,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教师在课堂上,要十分注意学生的思维活动状况,抓住学生思路能否畅通的关键,即主要矛盾。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各抒己见,解决矛盾,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比如教学《飞行员的背心》一课时,学生对“橙黄色的背心”疑意重重。提出在海水中“白色”、“鲜红”等也很显眼,为什么专用“橙黄”?我是可以立即解释的,白色易和海鸟,如海鸥混淆;鲜红易和水上浮标混淆等等。但我没有轻易回答,我认为学生不甚理解的主要矛盾在于“保护色”。保护色有两个作用,其一是显,其二是隐;有自然状态和人为规定两类。对六七岁的儿童不能光用讲道理来解决。我就提出“保护色”来让学生发表见闻,他们争先恐后发言:交通警蓝上衣上的袖套,红白相间的标杆、各色指示灯、草绿色军装、鸟的羽毛颜色等。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样既让儿童进行了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推理的思维训练,又使道理化难为易,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的改革中,要逐步克服重写轻说的倾向,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广开言路,让思维之路畅通,课堂里的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才会在书声琅琅,各抒己见,议论纷纷的环境中养成多语善言,熟读精思的习惯,使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一、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使之有利于对儿童进行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儿童初步的学习能力。我组织学生应用汉语拼音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一般经过三个环节。
1.应用汉语拼音疏通文字,扫清障碍。我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时一定要注意音节和汉字对照,发现错的声、韵、调立即订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又能正音学好普通话。
2.读文解题。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我问学生:“从课题上看,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最后一致同意这篇课文是讲怎样才能找到骆驼。因此课题中的关键词是“找”。接着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找”学懂课文。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迅速捕捉中心。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不要定“框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听取他们的发言,并及时加以指导,仍以《找骆驼》为例,我问学生《找骆驼》这课书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学生甲回答说:“这课书是讲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去找骆驼的事。”我接着又问:“老人没有见过商人的骆驼,为什么能指点商人呢?请同学们说得完整些。”这时学生乙抢着回答说:“通过记叙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去找骆驼这件事,说明了老人随时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且动脑思考问题,所以能指点商人去找骆驼。”学生丙补充说:“老人就像《蜜蜂引路》里的列宁,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阅读中经常进行这样的说话训练,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二、只“引”不“逼”,让儿童质疑问难
儿童在阅读课文时,在教师引导下,如果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难,说明他思维活跃起来了,这样才能把课文读懂。教师不要一味地“逼”学生答问。如:教学《被饿死的猫》一课时,我首先“引”了一下:“从课文的题目你想到什么?”学生经过思考提出:“这篇课文不好,猫的本性就是捉老鼠,不会被饿死的。”我没有马上表态,只“引”大家对刚才那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发表看法,经过讨论,弄清楚了课文是一篇童话,用“假设”的方式说道理。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对童话的表现手法也领悟了。
三、精心设问,引起争论,发展求异思维
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要注意启发性,善于调动和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教学《牧羊人和狼》一课时,我只向学生发了一问:“如果你是牧羊人会怎么办?”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得十分热烈。绝大多数小朋友说如果自己是牧羊人,一定不轻信狼的话,要仔细调查,弄清羊死的原因。有的小朋友甚至说要像电影上的大侦探波洛一样,把狼的诡计戳穿。儿童思维各异,而殊途同归,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教师在课堂上,要十分注意学生的思维活动状况,抓住学生思路能否畅通的关键,即主要矛盾。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各抒己见,解决矛盾,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比如教学《飞行员的背心》一课时,学生对“橙黄色的背心”疑意重重。提出在海水中“白色”、“鲜红”等也很显眼,为什么专用“橙黄”?我是可以立即解释的,白色易和海鸟,如海鸥混淆;鲜红易和水上浮标混淆等等。但我没有轻易回答,我认为学生不甚理解的主要矛盾在于“保护色”。保护色有两个作用,其一是显,其二是隐;有自然状态和人为规定两类。对六七岁的儿童不能光用讲道理来解决。我就提出“保护色”来让学生发表见闻,他们争先恐后发言:交通警蓝上衣上的袖套,红白相间的标杆、各色指示灯、草绿色军装、鸟的羽毛颜色等。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样既让儿童进行了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推理的思维训练,又使道理化难为易,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的改革中,要逐步克服重写轻说的倾向,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广开言路,让思维之路畅通,课堂里的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才会在书声琅琅,各抒己见,议论纷纷的环境中养成多语善言,熟读精思的习惯,使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