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共同走进化学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813225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基础教育的不断投入,一些学校的教学设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媒体教学已不再是教师的奢望,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已经被广泛应用。这种教育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效果,能够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因此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教师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了相应的益处。
  但现在一些教师过度依赖媒体教学,无视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盲目使用多媒体。本来一支粉笔、一幅挂图、一个教学模具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也要利用媒体进行教学,完全抛弃了传统教学手段。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把传统的教学手段(文字教材、黑板加粉笔)与现代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课件)有机地结合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在这里我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同行交流。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优势归结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它的普及利用更是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何况多媒体教学在某些方面具有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粉笔等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多媒体课件可以包括大量文字和图形、动听的声音、精彩的动画和录像的视听信息,课堂容量相对较大,而且形象直观,节省板书或画图时间。动画、图片和视频等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强认识的直观性。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初三新生刚刚接触化学这门新学科,对其中的概念及原理感到较为抽象,特别是在讲解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让学生理解新物质是在原子层面上重新组合的结果。但多媒体课件却能够通过计算机软件制作的动画进行模拟,将微观的分子、原子的变化规律和运动特征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增强认识的直观性。
  再次,对于一些较复杂、耗时多、有危险、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不适合课堂演示的实验,比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或者难以在课堂实现的实验,如炼铁高炉内化学变化过程,等等,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呢?采用多媒体课件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与方式。 这样既能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也能够提高课堂密度。
  最后,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比如,可以大量展示一些动态图片,制作一些动态的分子反应的过程。
  总之,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为多种感官的刺激提供了若干个兴奋点,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它的信息组织方式与人类长期记忆结构相似,减少了记忆信息和加工转换的过程。多媒体课件进入化学课堂,确实能把师生带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一个绘声绘色的世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更全面地说明问题,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二、多媒体教学的缺点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它的优势,也都有它的弱点。多媒体也不例外,它既不是“万能媒体”,更不是唯一媒体。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才是主要的媒体,才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优秀品质的示范者,这是任何其它媒体都无法替代的。所以我认为多媒体课件进入化学课堂,不能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主宰,更不能代替化学课堂的教学活动,只能作为一个必要的补充,不能一味追求多媒体手段,而忽视教师的讲授、板书等常规的教学方法。
  首先,板书量不够。板书是教师用以传达教学信息的一种媒介,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环节之一。它可以揭示教学内容的要点和逻辑层次,体现知识脉络和体系。它直观、精炼,能够调动、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将教学信息的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便于联想记忆。如果没有板书或者仅仅只是在课堂小结时展示一下完事,知识就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
  其次,过于追求“短、平、快”,忽略学生思维所需要的停顿时间。比如在化学习题教学中,将计算内容全部由计算器包办代替,结果许多学生连最基础的加减乘除都不会算了。这种 “短、平、快”的结果是多媒体不再是引导学生思考,而是代替学生思考,学生往往在高亮度的大屏幕前不知所云,倍感疲劳。由于容量大、节奏快,再加上没有给学生停顿的思考时间,学生更不用说记笔记,一帧一帧屏幕快速放映,暂留的时间太短,导致刺激不够强烈,印象不够清晰,就像脱离了知识的载体而在凌空认识知识,这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长期这样,学生对化学概念缺乏必要的了解,效果必然不好。
  再次,一些教师追求课件设计的系统性、程序性,所以不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变数,教师要根据课堂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行为,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件设计机械化很难达到这个目标。
  最后,一些老师由于课件制作水平不高或贪图省事,大多数课件是从网上下载而后剪辑拼凑而成,这样的“拿来主义”就不免会造成教学内容的不连贯,不能体现自己的教学思路,经常出现卡壳,让课件牵着老师的鼻子,这样也就羁绊了整个课堂。
  总之,我们要使传统教学与多媒体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优化组合,合理分工,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与完善,发挥整体功能,使之形成传递教学信息的总体优势。在多媒体运用上,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切忌把课上成多媒体演示课、展览课。为合理地处理好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关系,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认识、不断总结,使化学课堂既丰富多彩又易于接受,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其他文献
科学不仅是知识,而且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展现,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科学教育绝不能仅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与灌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科学精神的时代内涵,领略科学探索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培养科学精神,激发科学创造性。研究性学习正是体现上述思想和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
  目的:通过运用现代循证医学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中医从痰论治法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1992年1月~2012年10月CBM、CNKI(1994.1~
摘 要: 化学课堂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的发展过程之中,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动态生成性的问题,是一种鲜活的、生动的教学资源,是学生有效学习化学的催化剂。  关键词: 化学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性问题 有效学习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需要教师发扬课堂民主,帮助学生确立“我是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人际交往活动。无论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还是处于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如何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增进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下面我就化学教学中情感规律的应用及情感效能的发挥,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古医籍中涉及湿疹治疗方药和现代临床治疗湿疹有效的内服和外用方的文献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建立相关数据库,采用现代的数据挖掘技术和分析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把教学过程中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和谐地统一起来,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在首位,而把教师的引导、启迪与点拨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促进性动力。教师的“教”是引领学生去“想懂”知识,而不是靠老师“讲懂”;学生的“学”是为了“会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会”。启发式教学的本意在于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思考、创造性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中,试卷长度的增加和信息给予题的大量使用,对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呢?我就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阅读,重在培养阅读习惯  课前阅读,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预习。对于预习,绝大多数化学教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工
“创设问题情境—建立化学模型—解决化学问题—应用、拓展”是新课程倡导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指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紧密相关的问题。在化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探究性学习的最基本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