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泛阅读是学生适应目前及未来信息化社会的多元文化,以及丰富情感世界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小学阅读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因此课堂上我们要用好教材,通过拓展阅读,在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引导学生以读引读、以读悟读。通过多读,了解一些与课文相關的资料,进而多思考、多感悟,加深或拓宽对课文的理解,并借助“整体阅读”“自主阅读”变革学习方式,让学生读有其法、拓有所得、学有所愿,努力为学生创造因趣而读、因惑而读、读以致用的课内外阅读环境;通过拓展阅读,把世界带进课堂,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生命的成长。
拓展阅读是指就某一阅读素材,搜集相关的材料加以整理并阅读,从而对该素材中描述的事件、所处的背景以及表达的特点等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或者拓宽对阅读素材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以课堂为主渠道,通过拓展阅读提高阅读教学实效,使学生积累阅读方法,丰富阅读积淀,涵养阅读情怀,最终走向“悦读”人生。
课内的拓展阅读已广泛地为教师所用。大多数课文都有其展开拓展阅读的空间,因此我们常以课文为蓝本,突出拓展阅读在课时教学中的必要性,从而体现篇章教学的拓展阅读要以深入研读文本为基础,以适时适当为原则,以情趣乐读为过程,以“悦读”“会读”为目标的教学特点。
一、在质疑问难处拓展阅读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然而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是高度凝练的,有些离学生生活很远,感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应适时、适当地运用拓展阅读材料,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搭建平台,让学生借助阅读自主解疑,做到“无师自通”。例如,学生在初读了《我是什么》时,能读懂第一自然段中的“白衣服、黑衣服、红袍”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红霞(晚霞),但是他们不知道及想要知道的是:怎么会有不同颜色的云呢?为什么会有这般神奇的现象?于是教师抓住这一阅读心理契机,让学生在课堂上少做一次看客、听客,多做一次亲历阅读的体验者,通过拓展阅读来完成科普童话读出疑问、读出知识、读出情趣的阅读任务。为此,教学中当学生品读了文本,欣赏了图片,初步体会到了“云”的变化以及色彩的美丽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让他们产生进一步阅读的需求。当学生提出内心的疑问时,教师为他们提供的阅读资料(太阳光通过大气层射到地球表面,大气层中的空气分子会对阳光有吸收、反射等作用,这样就形成了蓝天、白云、朝霞和晚霞,天空因此变得多姿多彩),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解疑。读懂后再回到文本,此时读出文本的“神奇趣味”,便如生命的成长,水到渠成。
二、在认识不全时拓展阅读
很多时候学生的认识是不全面、不准确的,教师运用拓展阅读进行适时点拨、提升是教学常用的方法。如学习《农业的变化真大》时,学生认为文中“彩色的棉花”就是花朵一样的东西,因为他们几乎没有见过也不了解白色的棉花,因此也无法体会“无化学染色污染的变化之大”,此时通过拓展阅读《彩色的棉花》《无土栽培》这些相关的资料,进一步读懂“变化真大”,感受农业科学的神奇和意义。如此,在学生认识不全处的拓展阅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催生了学生深层的思考,将文本主题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拓展阅读犹如课文的源头活水,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
三、在理解与情趣的交汇处拓展阅读
课文只是个例子,很多时候我们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好这个例子,以此达到培养阅读能力的目标。尤其是在童话故事的教学中,将理趣与情趣和谐统一是教学的关键。如学习《看雪》一课时,为引导学生感受雪景之美和冬天之趣,可拓展阅读儿歌《冬天是个魔术师》来升华学生的情感。学习中通过拓展阅读、吟诵,创造出诗意的课堂意境,使学生的心性更加广阔而灵动,情感更加丰富而细腻。此处的拓展让阅读教学有理有趣,有声有色地绽放着生命的光彩。
四、在回归整体、学习表达时拓展阅读
一篇课文的学习,要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在各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能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句子或片段,直接体会课文的大意或主要内容,使散碎的认识得以归纳、整合,起到回归整体的作用。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读句子、读片段,学习运用词语(包括关联词)、句式进行生动表达的方法。如学习《草》这首古诗时,可拓展阅读原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在感受野草顽强生命力的基础上回归整体,继续品悟其无所不往、势不可挡的生命之势。学习《活化石》一课时,课文按照“总分”结构分别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在授课结束前可拓展阅读改编后的《扬子鳄》来体会课文“总分”关系的结构特点。此处的拓展阅读对于学生来说,能让枯燥的“课文大意”和“重点内容”变得可读可品、有情有义。
五、在接触文本前拓展阅读
学习新内容之前,利用拓展阅读做铺垫,会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以便尽快进入新知识的学习。阅读内容或是对作者的介绍,或是和课文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物相关,这些生动、真实的材料能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欲望,为学习新课增加了动力。比如读《我选我》之前,可以阅读《小泽征尔胜于自信》,借以体会课文中“我”的自信;读《酸的和甜的》之前可以读《小马过河》,借此比较故事主人公的角色分配和曲折情节的共同之处,初步感受童话的趣味。拓展阅读让学生在课上有备而来,让有价值的生成成为可能,使课堂学习孕育无限生机。
六、在课后延伸时拓展阅读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课文学完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习的又一个开端。语文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缩写,以此为契机,在教学前后,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学生在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中,不仅更能立体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建立起阅读名篇、名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例如,学习了《肥皂泡》之后,可以继续推荐冰心及其作品;学习了《我不是最弱小的》之后,可以推荐该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学习了《酸的和甜的》之后,可以推荐阅读约100字的短文《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来扩大学生学习的视野。相信,“积跬步,至千里”,今天的课上拓展阅读,是为了培养阅读情趣,积累阅读方法,涵养阅读情怀,最终实现悦读人生。
课内拓展阅读的时机和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文本和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拓展阅读方式,如在文本空白处拓展,在悟情体验时拓展,在情感表达时拓展,在单元学习之后整体拓展,等等。总之,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渠道,以课堂为载体进行适宜的拓展阅读,不但能开阔学生视野,更能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的阅读涌动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体验生命的成长。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还要避免“喧宾夺主的无度拓展”“生搬硬套的无趣拓展”“信马由缰的无效拓展”等得不偿失的教学行为,以免消耗学生宝贵的时间,侵蚀学生阅读的兴趣。要提高课内拓展阅读的实效性,教师必须研读文本,抓住文本的特点,科学地、适宜地、有选择地拓展,以结合教材共同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提高阅读实效。
拓展阅读是指就某一阅读素材,搜集相关的材料加以整理并阅读,从而对该素材中描述的事件、所处的背景以及表达的特点等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或者拓宽对阅读素材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以课堂为主渠道,通过拓展阅读提高阅读教学实效,使学生积累阅读方法,丰富阅读积淀,涵养阅读情怀,最终走向“悦读”人生。
课内的拓展阅读已广泛地为教师所用。大多数课文都有其展开拓展阅读的空间,因此我们常以课文为蓝本,突出拓展阅读在课时教学中的必要性,从而体现篇章教学的拓展阅读要以深入研读文本为基础,以适时适当为原则,以情趣乐读为过程,以“悦读”“会读”为目标的教学特点。
一、在质疑问难处拓展阅读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然而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是高度凝练的,有些离学生生活很远,感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应适时、适当地运用拓展阅读材料,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搭建平台,让学生借助阅读自主解疑,做到“无师自通”。例如,学生在初读了《我是什么》时,能读懂第一自然段中的“白衣服、黑衣服、红袍”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红霞(晚霞),但是他们不知道及想要知道的是:怎么会有不同颜色的云呢?为什么会有这般神奇的现象?于是教师抓住这一阅读心理契机,让学生在课堂上少做一次看客、听客,多做一次亲历阅读的体验者,通过拓展阅读来完成科普童话读出疑问、读出知识、读出情趣的阅读任务。为此,教学中当学生品读了文本,欣赏了图片,初步体会到了“云”的变化以及色彩的美丽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让他们产生进一步阅读的需求。当学生提出内心的疑问时,教师为他们提供的阅读资料(太阳光通过大气层射到地球表面,大气层中的空气分子会对阳光有吸收、反射等作用,这样就形成了蓝天、白云、朝霞和晚霞,天空因此变得多姿多彩),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解疑。读懂后再回到文本,此时读出文本的“神奇趣味”,便如生命的成长,水到渠成。
二、在认识不全时拓展阅读
很多时候学生的认识是不全面、不准确的,教师运用拓展阅读进行适时点拨、提升是教学常用的方法。如学习《农业的变化真大》时,学生认为文中“彩色的棉花”就是花朵一样的东西,因为他们几乎没有见过也不了解白色的棉花,因此也无法体会“无化学染色污染的变化之大”,此时通过拓展阅读《彩色的棉花》《无土栽培》这些相关的资料,进一步读懂“变化真大”,感受农业科学的神奇和意义。如此,在学生认识不全处的拓展阅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催生了学生深层的思考,将文本主题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拓展阅读犹如课文的源头活水,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
三、在理解与情趣的交汇处拓展阅读
课文只是个例子,很多时候我们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好这个例子,以此达到培养阅读能力的目标。尤其是在童话故事的教学中,将理趣与情趣和谐统一是教学的关键。如学习《看雪》一课时,为引导学生感受雪景之美和冬天之趣,可拓展阅读儿歌《冬天是个魔术师》来升华学生的情感。学习中通过拓展阅读、吟诵,创造出诗意的课堂意境,使学生的心性更加广阔而灵动,情感更加丰富而细腻。此处的拓展让阅读教学有理有趣,有声有色地绽放着生命的光彩。
四、在回归整体、学习表达时拓展阅读
一篇课文的学习,要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在各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能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句子或片段,直接体会课文的大意或主要内容,使散碎的认识得以归纳、整合,起到回归整体的作用。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读句子、读片段,学习运用词语(包括关联词)、句式进行生动表达的方法。如学习《草》这首古诗时,可拓展阅读原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在感受野草顽强生命力的基础上回归整体,继续品悟其无所不往、势不可挡的生命之势。学习《活化石》一课时,课文按照“总分”结构分别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在授课结束前可拓展阅读改编后的《扬子鳄》来体会课文“总分”关系的结构特点。此处的拓展阅读对于学生来说,能让枯燥的“课文大意”和“重点内容”变得可读可品、有情有义。
五、在接触文本前拓展阅读
学习新内容之前,利用拓展阅读做铺垫,会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以便尽快进入新知识的学习。阅读内容或是对作者的介绍,或是和课文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物相关,这些生动、真实的材料能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欲望,为学习新课增加了动力。比如读《我选我》之前,可以阅读《小泽征尔胜于自信》,借以体会课文中“我”的自信;读《酸的和甜的》之前可以读《小马过河》,借此比较故事主人公的角色分配和曲折情节的共同之处,初步感受童话的趣味。拓展阅读让学生在课上有备而来,让有价值的生成成为可能,使课堂学习孕育无限生机。
六、在课后延伸时拓展阅读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课文学完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习的又一个开端。语文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缩写,以此为契机,在教学前后,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学生在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中,不仅更能立体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建立起阅读名篇、名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例如,学习了《肥皂泡》之后,可以继续推荐冰心及其作品;学习了《我不是最弱小的》之后,可以推荐该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学习了《酸的和甜的》之后,可以推荐阅读约100字的短文《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来扩大学生学习的视野。相信,“积跬步,至千里”,今天的课上拓展阅读,是为了培养阅读情趣,积累阅读方法,涵养阅读情怀,最终实现悦读人生。
课内拓展阅读的时机和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文本和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拓展阅读方式,如在文本空白处拓展,在悟情体验时拓展,在情感表达时拓展,在单元学习之后整体拓展,等等。总之,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渠道,以课堂为载体进行适宜的拓展阅读,不但能开阔学生视野,更能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的阅读涌动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体验生命的成长。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还要避免“喧宾夺主的无度拓展”“生搬硬套的无趣拓展”“信马由缰的无效拓展”等得不偿失的教学行为,以免消耗学生宝贵的时间,侵蚀学生阅读的兴趣。要提高课内拓展阅读的实效性,教师必须研读文本,抓住文本的特点,科学地、适宜地、有选择地拓展,以结合教材共同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提高阅读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