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与“旁观”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iyu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如何处理个人与现实的关系,始终都是诗人所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这不但关系到诗人对生活的现实态度如何,更关系到他是以显性还是隐性的表意方式来处理这一问题。我们非常欣赏单刀直入、直接介入现实存在的那样的勇敢诗人,比如杜甫、白居易,前者以直接批判的姿态写出了震撼人心的“三吏”与“三别”等诗篇,后者直接秉承“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理念写出了大量的“新乐府”;但同样我们也欣赏那些以婉转、隐喻的方式来批判现实或者发掘内心的以退为进的诗人,比如屈原、李白、李贺与李商隐,他们深潜胸臆的优秀诗篇也折服了后世无数诗人。大体而言,前者是以旁观者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然后进行介入;而后者则多是直接在场,有身历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身历性的诗歌无论写外在的发生还是内在的隐秘,都有在场的佐证。故而体验的自足性是深刻的。石棉的身历性诗歌就体现出明显的这种特征。比如他写“不确定性”,把楼房比喻成塔或者树,这样人进入楼房便就有了两种想象方式。很显然,这种体验完全是由作者的内心所决定的,如果作者把楼房比喻成三种或者更多的事物,那进入楼房的想象便随之有了相应的种类上的改变。这是自足性的一种理解。另外一种自足性理解,则体现为体验的深刻性。比如石棉的《夜半醒来》,写鬼魂们在院子里聊天,然后作者想向他们打听一些事情。很显然,这些鬼魂就是村里此前死去的乡亲们。作者无论对于身历的人还是身历的事都是关心的,但作者不写现世,而是通过对“死去者”的强烈关注来呈现这一点。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是令人震撼的。其《可恨的遗传学》写家族的疼痛,表现那种对亲人又爱又恨的内心焦灼,也令人感到不安。由于这种疼痛乃是一种命定的疼痛,所以这种体验只有身在宿命感之中的人才能够感受得到,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体验乃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的,必然是深刻的。
  当然,以上方式所做的理解,并非就是否认“旁观者”诗学的深刻性。有时候,愈是冷静的观察愈能体现出这种深刻。比如诗人写《城西小巷》,其中的“锁匠在树下挂出一排钥匙,他坐着/摆弄旧锁芯、锉刀/总要弄出点声音,碰撞或者磨损的声音”,这样的描写,虽然是日常的,但又带着普遍性的深刻。诗人说,锁匠总要制造出一点声音,这是存在的一种象征,因为对于人而言,生活本身没有什么,就是“具体的情节”。再比如诗人写“一阵风”,风中的那一只斑鸠,在秋风到来之时,“她睁着眼,接受此刻/世间最浩大的袭扰,似乎从未想过/应该从现有的世界里移开”。这亦是生活之一种。“有意制造声音”和“睁眼接受袭扰”,这背反式的合一,游移起来不正好就是这个纷扰的世界的全部么?
  以龃龉或迂回之术来处理现实的模式,还有一种故事体。诗人通过虚拟人物或者事物的方式来讲故事,而将自己置身于故事之外,成为一个旁观者。然而这个旁观者又恰恰是清醒的,他深谙故事中的“黑幕”,但是叙述起来却又显得冷静异常,但在最后又必须给予这个“黑幕”以无边的“诅咒”,以期待换来一个快刀斩乱麻式的光明前景。我觉得石棉的《这些草活着是为了被割倒》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诗中的草、阳光、虫子和收割机都是带有隐喻性的意象,诗人以它们之间的不正当关系来措置当今世界中所发生的一些不正常现象,让人隐隐约约感受到我们所处的这个“空间”充满了隐忧。这首诗虽然是一个模糊的表达,看不到正面的反抗,但是诗人对历史情境的处理却是深邃的,因为它给阅读者带来了深层次的震惊,并且让人颤栗。诗歌的结尾很显然是一个童话性的表达,因为诗人的理想太过于“理想”了,我相信诗人以“割草机轰轰地开过来”这样的表达所要坦露的寓意一定是期望“斩草除根”的,他或许没有预料到“这些草”会有“春风吹又生”的顽抗力以及死灰復燃的“能力”。然而诗人有一种神圣的责任,那就是他必须为全人类的“理想国”负责,所以他的叙述必须要是决绝的。也唯有如此,它才符合诗人的情性与格局。我相信,谁都不会认定这是一种怯懦的表达,尽管它避开了“直面现实”的叙述策略。它固然是一种旁观者的叙述,然而那种要介入的力量却显得异常强大。它是一种“变形”的艺术,然而现实感却丝毫没有缺席。相反,这其中通过转换聚集了双重的力量,因为这首诗同时具备了虚构与非虚构两种文学形态,仅此一点,你的想象力就已无法与文本之间的张力相抗衡。
  赵目珍,诗人,批评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在日前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观念,运用多元化的教育观,不断进行教学策略改革,从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英语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 英语 教学策略 改革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底蕴,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沉淀下来的。多元文化具有较高的包容性,它承认人类群体之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的不同,提倡不
王跃文近日与绿城读者分享了他的最新作品《无违》。《无违》是王跃文的首部人生随笔集,它将带领读者直抵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围绕“小说创作和个人阅读”的主题,两位嘉宾首先探讨了各自的小说创作,他們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文学的真实”。王跃文认为,文学所谓的真实,未必是我们眼见的真实、发生在生活里的真实,它应该是作家笔下的艺术的真实。他以自己早期作品《国画》为例,“这部小说有50多万字,里面的事情和人
日本文学界重量级奖项芥川奖与直木奖日前揭晓。第160届芥川奖爆出“双黄蛋”,上田岳弘的《猎人号Nimrod》以及町屋良平的《1回合1分34秒》都获得了该项殊荣。《猎人号Nimrod》讲述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故事。被社长任命为公司新设立的采掘科科长的“我”,在喝得不省人事之际,产生了奇异的幻觉……有读者认为,这本小说展示了现代社会中资本主义式的虚无感、拜金主义的无意义、无价值。探讨了在枯燥的环境下,人为
内容摘要:陈汉的纪实文学作品《八月的足迹——毛泽东1958年河南农村视察纪实》再现了1958年毛主席河南视察的重大历史事件,还原了历史真实面貌,展示了伟人的气度风采;运用艺术加工兼顾了纪实作品的文学可读性。  关键词:纪实 还原 艺术加工  1958年8月6日至8日,毛泽东主席来到河南农村视察工作。他先后走访了新乡、许昌和商丘三地,深入田间指导生产,和农民亲切交流。他肯定了河南农业“大跃进”的喜人
一直以来,新诗中对于灵魂的思考总是不绝如缕。无论是实在的拷问,还是想象的修辞,灵魂都可以在诗人那里得到某种程度的审阅。其原因大概是诗人们一直都在寻找一个能够得以诗意栖居的地方,而寻求这个居所却并非肉体的欲望,其根源仍在于使灵魂安息。应该说,在不同的诗人那里,使灵魂出场的风格是不同的,有的张扬而弥漫,有的内敛而隐匿,有的则带着思辨的风格。诗人野松在他的诗歌中大量书写对灵魂的观察,一方面将他对灵魂思考
近日,作家毕飞宇推出了首部音频节目《毕飞宇和你一起读经典》。节目中,毕飞宇将从小说家视角出发,对13部中外经典小说等进行解读。在该节目上线发布会上,毕飞宇对媒体表示,最原始的学习方式或求知方式是“聽”,“印刷术是人类历史很晚的事情,整个人类的历史相当长时间段里面,艺术也好、知识也好,都是口口相传的”。提到阅读经典的体会,毕飞宇举例:“我们在中学或者大学中文系,有个重要环节是提炼作品主题思想,一部经
花城出版社与外文出版社日前举行了熊育群长篇小说《己卯年雨雪》德语版签约仪式、英文版版权交易启动仪式。据介绍,德语版签约译者为德国汉学家郝慕天,德國签约出版社是OSTASIEN出版社。英文版翻译由汉学家、翻译家陶忘机担当。外文出版社将该书列为重要选题,向各国出版发行机构推介《己卯年雨雪》英文版版权。另外,该书俄语版也正在进行中,译者为翻译家H.H.符拉索娃。《己卯年雨雪》是熊育群耗费14年撰写的长篇
内容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写作质量的高低与学生的考试成绩存在直接的关联性,但一直以来,语文作文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尤其在中职学校,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本文从高职语文考试的视角出发,讨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职 语文作文 高职考 教学策略  与普通中学学生的写作能力相比,中职学生的写作能力一般比较弱,而在考试中,写作又占据着相当大的分数比重,
内容摘要:《窗》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小小说,笔者在教学中以“窗”为核心设计教学,以剖析人物为中心环节,通过评价人物和情境再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结合生活实际,谈古论今,引导学生树立崇德向善的美德,形成正确的價值观。  关键词:《窗》 人物内心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窗》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小小说,本节课以“窗”为核心设计教学,以剖析人物为中心环节,通过评价人物和情境再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美与丑;
J.K.罗琳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作者,她的《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出版。《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是J.K.罗琳创作的“神奇动物”系列电影的第二部剧本,她也是国际畅销书“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故事发生在1927年,故事的场景从纽约转移到伦敦、巴黎,甚至还回到了霍格沃茨。这个充满魔法又极为神秘的故事为我们打开了魔法世界中精彩绝伦的新篇章。《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