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独特教育机构,为我国古代的文化、教育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从书院的物质环境包括书院的选址和建筑功能区等角度探析书院的物质环境特点,并思考书院物质环境对我国现代大学环境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书院;物质环境;建筑
一、书院选址——山水相伴。环境幽静之所
书院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元明清历经曲折发展。为我国古代、近代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书院尤其重视教育环境的建设和发挥环境育人作用。在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塑造品格方面至今仍有許多值得借鉴和发人深省的经验。书院建筑与其他官学机构和私学机构而言,其建筑在选址上以及物质环境造上重视秩序与和谐,充分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制度。
书院的选址如同书院的产生受到禅林寺庙的影响,往往选在有山有水,环境幽静的地方。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大多依山傍水而建。江西白鹿洞书院的楹联日:“泉石可人,烟霞友我;青山傍屋,绿树盈门。”清澈的泉水,山林中清新的空气如云蒸霞蔚,傍山设书屋,绿树环绕,好不惬意。如此优雅的环境对于书生而言何不是一种享受?朱熹在描述白鹿洞书院时曾言:“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循迹著书之所。”可看出朱熹对于白鹿洞附近的环境甚是满意,山水环绕,且无市井之喧闹,实乃治学读书做学问的佳处。另有陆九渊对于江西贵溪应天山的象山精舍附近环境的描述说:“兹山之胜,尤在瀑流,……精舍之前,两山回合,又自为一涧,垂注数里,喷薄飞洒于茂林之间。”山水之涧,茂林之间,清幽恬静,为文人学者向往之地。
书院之所以如此选址其原因大概有以下,第一,远离市井喧嚣之地;选择山清水秀的地方,免去了喧闹和不必要的烦扰。能够让书院师生专心治学,读书难在耐得住寂寞和守得住清寂,选在安静清幽的山林,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外在环境条件。第二,远离官学;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别于官学和普通私学的特殊教育形式,期初书院的设立绝不是为了迎合官学的人仕之需,而是研究、探讨学问的组织,相比于官学的名利,书院追求更多的是纯粹学问。因而为了不受官学趋名逐利的氛围影响,将书院设在距离官学较远的郊外山林之中,让学生能醉心于学术。第三,受禅林制度的影响;唐朝书院初现,正值宗庙寺观的蓬勃兴建,书院深受其环境的影响,倾向于选择幽静的山林之中,独享自然和清静。
二、书院建筑的空间组合
书院的三大事业是讲学、藏书、祭祀,因此书院的建筑一般包括讲堂、藏书区、祭祀区——祀堂。但书院不仅仅是作为三大事业的功能之所,还是一个有学生有教职人员的有人生活的地方,所以除了以上三大区域之外,还包括斋舍、庭园等。我们可以把书院建筑分为学习生活实用性建筑,包括讲堂、藏书楼、斋舍等;以及祭祀礼制性建筑,如祠庙、牌坊等。其中讲堂、藏书楼、祀堂为书院的主体性建筑物,斋舍、庭园则处于主体性建筑两侧,或者中轴线两旁。书院形成了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建筑群亦是排列有序、形式多样,同时不失庄严,蕴含强烈的礼制色彩。书院中的中轴对称便是礼制等级性和秩序性的体现。
讲堂位于书院建筑群的中轴线上,显然是因为讲学是书院的主要活动。在书院中讲堂一般有3-5间,也有个别的有7间,因各个书院的规模不同,有些书院或设小讲堂、大讲堂一适应学生需求。但是书院的讲堂与汉代太学中的深大于宽的竖向长方形讲堂不同,书院中一般是宽大于进深的横向长方形空间,这主要是因为书院更注重师生的交流,相互质疑问难,而汉代太学中的讲堂的则更适合传统的灌输式教授课堂。如《东林会约》中曾道,“人讲堂,东西分坐”。可见,讲堂的设置应是深短于宽的构造,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交流。
藏书楼是书院必备的建筑之一,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我们现在大学的图书馆。藏书楼用来书院中存放书籍卷册之地,供师生阅读,有些地方书院的藏书还供当地乡民借阅,为普及知识和当地教育做出了相当的贡献。书楼一般有3-5间,多建于中轴线里端。藏书楼一般是阁楼式建筑,尤其是南方的书院,因气候潮湿,因此书籍需置于楼上,防止潮湿、虫蛀等。有些书院因皇帝赐书、赐匾额或者官员赐字题诗等,其建筑的规格则明显更高。如白鹿洞书院御书楼便有朱熹名联:“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藏书楼和书院因名人的题字而更加闻名。
祀堂同样为书院中轴线上,一般3-5间,多安排在大堂和讲堂的后面,这显然是体现了讲学的重要地位,同时又体现对先师先圣的尊重,在书院祭祀先圣先贤乃是传统和崇礼的必然要求。由于祀堂的特殊性,其建筑与讲堂等不同,多为独立院落,有的甚至建在书院之外,显示其独特的地位。
斋舍一般建于中轴线的两边,东西两厢对称而置。书院的规模不一,斋舍的数量也有所差别。规模小的书院数问斋舍,规模大的书院则数百间斋舍。另外,由于山长也居住于书院,因而书院中常常设小院供山长居住。
当然,除了讲堂、祀堂、藏书楼和斋舍等主要功能性建筑外,书院还包括泮池、碑、牌楼等非公能性建筑,尽管是非功能性建筑,但是这些建筑起着点缀书院,深化情景交融的作用,丰富了书院的环境建设样式。
三、对于现代高校建设的启示
综上所述,古代书院的选址体现了山水园林诗情画意的幽静,远离市井喧嚣的独立,可谓是“寄情于山水之间”。实乃治学研究的佳地。而如今许多大学往往是位于闹市之中,或者因大学的建立而带动了附近一片商业区的建立和发展,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专心研学,因此现代大学校址的选择应该尽可能地于环境清静之地,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研究提供安静幽美的环境,避免不必要的外界干扰。
关键词:书院;物质环境;建筑
一、书院选址——山水相伴。环境幽静之所
书院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元明清历经曲折发展。为我国古代、近代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书院尤其重视教育环境的建设和发挥环境育人作用。在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塑造品格方面至今仍有許多值得借鉴和发人深省的经验。书院建筑与其他官学机构和私学机构而言,其建筑在选址上以及物质环境造上重视秩序与和谐,充分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制度。
书院的选址如同书院的产生受到禅林寺庙的影响,往往选在有山有水,环境幽静的地方。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大多依山傍水而建。江西白鹿洞书院的楹联日:“泉石可人,烟霞友我;青山傍屋,绿树盈门。”清澈的泉水,山林中清新的空气如云蒸霞蔚,傍山设书屋,绿树环绕,好不惬意。如此优雅的环境对于书生而言何不是一种享受?朱熹在描述白鹿洞书院时曾言:“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循迹著书之所。”可看出朱熹对于白鹿洞附近的环境甚是满意,山水环绕,且无市井之喧闹,实乃治学读书做学问的佳处。另有陆九渊对于江西贵溪应天山的象山精舍附近环境的描述说:“兹山之胜,尤在瀑流,……精舍之前,两山回合,又自为一涧,垂注数里,喷薄飞洒于茂林之间。”山水之涧,茂林之间,清幽恬静,为文人学者向往之地。
书院之所以如此选址其原因大概有以下,第一,远离市井喧嚣之地;选择山清水秀的地方,免去了喧闹和不必要的烦扰。能够让书院师生专心治学,读书难在耐得住寂寞和守得住清寂,选在安静清幽的山林,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外在环境条件。第二,远离官学;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别于官学和普通私学的特殊教育形式,期初书院的设立绝不是为了迎合官学的人仕之需,而是研究、探讨学问的组织,相比于官学的名利,书院追求更多的是纯粹学问。因而为了不受官学趋名逐利的氛围影响,将书院设在距离官学较远的郊外山林之中,让学生能醉心于学术。第三,受禅林制度的影响;唐朝书院初现,正值宗庙寺观的蓬勃兴建,书院深受其环境的影响,倾向于选择幽静的山林之中,独享自然和清静。
二、书院建筑的空间组合
书院的三大事业是讲学、藏书、祭祀,因此书院的建筑一般包括讲堂、藏书区、祭祀区——祀堂。但书院不仅仅是作为三大事业的功能之所,还是一个有学生有教职人员的有人生活的地方,所以除了以上三大区域之外,还包括斋舍、庭园等。我们可以把书院建筑分为学习生活实用性建筑,包括讲堂、藏书楼、斋舍等;以及祭祀礼制性建筑,如祠庙、牌坊等。其中讲堂、藏书楼、祀堂为书院的主体性建筑物,斋舍、庭园则处于主体性建筑两侧,或者中轴线两旁。书院形成了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建筑群亦是排列有序、形式多样,同时不失庄严,蕴含强烈的礼制色彩。书院中的中轴对称便是礼制等级性和秩序性的体现。
讲堂位于书院建筑群的中轴线上,显然是因为讲学是书院的主要活动。在书院中讲堂一般有3-5间,也有个别的有7间,因各个书院的规模不同,有些书院或设小讲堂、大讲堂一适应学生需求。但是书院的讲堂与汉代太学中的深大于宽的竖向长方形讲堂不同,书院中一般是宽大于进深的横向长方形空间,这主要是因为书院更注重师生的交流,相互质疑问难,而汉代太学中的讲堂的则更适合传统的灌输式教授课堂。如《东林会约》中曾道,“人讲堂,东西分坐”。可见,讲堂的设置应是深短于宽的构造,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交流。
藏书楼是书院必备的建筑之一,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我们现在大学的图书馆。藏书楼用来书院中存放书籍卷册之地,供师生阅读,有些地方书院的藏书还供当地乡民借阅,为普及知识和当地教育做出了相当的贡献。书楼一般有3-5间,多建于中轴线里端。藏书楼一般是阁楼式建筑,尤其是南方的书院,因气候潮湿,因此书籍需置于楼上,防止潮湿、虫蛀等。有些书院因皇帝赐书、赐匾额或者官员赐字题诗等,其建筑的规格则明显更高。如白鹿洞书院御书楼便有朱熹名联:“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藏书楼和书院因名人的题字而更加闻名。
祀堂同样为书院中轴线上,一般3-5间,多安排在大堂和讲堂的后面,这显然是体现了讲学的重要地位,同时又体现对先师先圣的尊重,在书院祭祀先圣先贤乃是传统和崇礼的必然要求。由于祀堂的特殊性,其建筑与讲堂等不同,多为独立院落,有的甚至建在书院之外,显示其独特的地位。
斋舍一般建于中轴线的两边,东西两厢对称而置。书院的规模不一,斋舍的数量也有所差别。规模小的书院数问斋舍,规模大的书院则数百间斋舍。另外,由于山长也居住于书院,因而书院中常常设小院供山长居住。
当然,除了讲堂、祀堂、藏书楼和斋舍等主要功能性建筑外,书院还包括泮池、碑、牌楼等非公能性建筑,尽管是非功能性建筑,但是这些建筑起着点缀书院,深化情景交融的作用,丰富了书院的环境建设样式。
三、对于现代高校建设的启示
综上所述,古代书院的选址体现了山水园林诗情画意的幽静,远离市井喧嚣的独立,可谓是“寄情于山水之间”。实乃治学研究的佳地。而如今许多大学往往是位于闹市之中,或者因大学的建立而带动了附近一片商业区的建立和发展,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专心研学,因此现代大学校址的选择应该尽可能地于环境清静之地,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研究提供安静幽美的环境,避免不必要的外界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