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校开展“有效课堂教学人人达标”的活动中,我上了高中语文选修课文中杜甫的《客至》一诗。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先定下一个指导思想:“教是为了会用”,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又给这节课定了一个课题:学习的迁移运用——例说《客至》。围绕这一课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
1.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例学《客至》,学会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
3.归纳诗歌鉴赏的方法——咬文嚼字;
4.举一反三,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诗歌鉴赏训练。
为使教学更加完美,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对教学的每个细节都仔细推敲,尽量不漏多余,不旁逸斜出。
经过精心准备,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课堂。课堂教学按预设的步骤顺利进行,当分析到诗歌的第一联时,我预先设计是让学生根据对诗作的理解,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然后与我出示的画面相对比,图文并茂,再配上一首古典音乐,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升华。然而当我出示画面问到“同学们想象的画面和屏幕上的一样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一样”。我一下懵了,这是我没有意料到的。本想着同学们的回答会是“一样”,然后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突如其来的“不一样”让我不知所措。片刻的慌乱之后,我抓住一句“作者强调的是水多”勉强让学生接受,教学才得以继续。这节课虽然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可教学中的那一段意外,让我在课后陷入深思。
思考点一:自认为很周全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不能够按预设的步骤顺利完成?
思考点二:学生为什么没有按照预想的回答“一样”?
思考点三:课堂上应急时“作者强调的是水多”这句救命的稻草是否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自我反思和与教研组同仁们共同探讨后我认识到主要问题出在备课这个环节上:
1.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我总是在想自己怎样讲会更精彩,更多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成为被我设计的对象,从我的理解、我课堂教学的需要角度去设计学生的活动,看似很严谨的教学环节,其实成了精心设计的“套”,教学过程中总是想引导学生往自己的“套”里钻,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这样做显然本末倒置了,没有把学生真正当成课堂的主体,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拓展。
2.课前在图片的选择上,选得不精当,图片中的水呈现灰绿色,没有生机。学生看了当然会说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如果自己在备课的时候多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理解能力的角度想想,在图片的选择上可能会选择比较明亮一些的;如果不是一幅图,而是让学生从同是以水为主题的几幅图片中选择认为与诗意最接近的并解释自己这样选的原因,这样学生的自由空间会更大,而且在对自己的选择进行解释的过程中提升了诗歌本意的理解。
3.课后细细推敲自己在课堂上抓住的那句“作者强调的是水多”的解释,虽然与诗歌所表达的真实意境吻合,但并不是给学生最好的解释,还是在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之所以说“不一样”,是因为在他们头脑中存在的是一个风景幽雅的、万物皆绿的图景。这说明他们恰恰没有完全依据诗句加以描绘,没有抓住诗中的关键字“皆”,如果自己顺势抓住关键字引导,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理解画面中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知道“咬文嚼字”对诗歌学习的重要性,更能让他们对这一鉴赏方法记忆犹新,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这一节有近二十几位老师听课,学生勇敢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这体现出学生难能可贵的诚实和求真的精神,这是让我很感动的一点,我们教学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其主体性,而不应该抹杀。
在课堂上,不可能每一个环节都会按照我们预设的情形进行。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意外事件”。在我看来,课堂上的“意外事件”并不一定都是败笔,只要我们把握时机,临危不乱,相信一定能够进行巧妙的转化,从而为课堂添光加彩,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发生在课堂上的“意外”其实是自己备课中对学生学法不够重视所导致的,使我更加认识到“备学生”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如何备好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当然,备好学生应该立足于对学生真实学习水平和思想认识的了解,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发生在这次教学中的“意外”使我积累了一份珍贵的经验。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这样的意外是好事,是课堂的生成点,是好课的亮点。所以我们不防意外、不回避意外,正视意外、善待意外,给意外正名、给意外喝彩、让课堂绽放生命之花。
课堂意外的出现使教师有了自由挥洒的天空,也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机遇,更使学生有了创造的苗头,使学生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美丽!
感谢意外,感谢失败!
(作者单位:盐城市龙冈中学)
1.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例学《客至》,学会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
3.归纳诗歌鉴赏的方法——咬文嚼字;
4.举一反三,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诗歌鉴赏训练。
为使教学更加完美,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对教学的每个细节都仔细推敲,尽量不漏多余,不旁逸斜出。
经过精心准备,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课堂。课堂教学按预设的步骤顺利进行,当分析到诗歌的第一联时,我预先设计是让学生根据对诗作的理解,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然后与我出示的画面相对比,图文并茂,再配上一首古典音乐,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升华。然而当我出示画面问到“同学们想象的画面和屏幕上的一样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一样”。我一下懵了,这是我没有意料到的。本想着同学们的回答会是“一样”,然后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突如其来的“不一样”让我不知所措。片刻的慌乱之后,我抓住一句“作者强调的是水多”勉强让学生接受,教学才得以继续。这节课虽然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可教学中的那一段意外,让我在课后陷入深思。
思考点一:自认为很周全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不能够按预设的步骤顺利完成?
思考点二:学生为什么没有按照预想的回答“一样”?
思考点三:课堂上应急时“作者强调的是水多”这句救命的稻草是否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自我反思和与教研组同仁们共同探讨后我认识到主要问题出在备课这个环节上:
1.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我总是在想自己怎样讲会更精彩,更多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成为被我设计的对象,从我的理解、我课堂教学的需要角度去设计学生的活动,看似很严谨的教学环节,其实成了精心设计的“套”,教学过程中总是想引导学生往自己的“套”里钻,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这样做显然本末倒置了,没有把学生真正当成课堂的主体,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拓展。
2.课前在图片的选择上,选得不精当,图片中的水呈现灰绿色,没有生机。学生看了当然会说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如果自己在备课的时候多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理解能力的角度想想,在图片的选择上可能会选择比较明亮一些的;如果不是一幅图,而是让学生从同是以水为主题的几幅图片中选择认为与诗意最接近的并解释自己这样选的原因,这样学生的自由空间会更大,而且在对自己的选择进行解释的过程中提升了诗歌本意的理解。
3.课后细细推敲自己在课堂上抓住的那句“作者强调的是水多”的解释,虽然与诗歌所表达的真实意境吻合,但并不是给学生最好的解释,还是在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之所以说“不一样”,是因为在他们头脑中存在的是一个风景幽雅的、万物皆绿的图景。这说明他们恰恰没有完全依据诗句加以描绘,没有抓住诗中的关键字“皆”,如果自己顺势抓住关键字引导,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理解画面中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知道“咬文嚼字”对诗歌学习的重要性,更能让他们对这一鉴赏方法记忆犹新,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这一节有近二十几位老师听课,学生勇敢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这体现出学生难能可贵的诚实和求真的精神,这是让我很感动的一点,我们教学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其主体性,而不应该抹杀。
在课堂上,不可能每一个环节都会按照我们预设的情形进行。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意外事件”。在我看来,课堂上的“意外事件”并不一定都是败笔,只要我们把握时机,临危不乱,相信一定能够进行巧妙的转化,从而为课堂添光加彩,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发生在课堂上的“意外”其实是自己备课中对学生学法不够重视所导致的,使我更加认识到“备学生”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如何备好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当然,备好学生应该立足于对学生真实学习水平和思想认识的了解,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发生在这次教学中的“意外”使我积累了一份珍贵的经验。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这样的意外是好事,是课堂的生成点,是好课的亮点。所以我们不防意外、不回避意外,正视意外、善待意外,给意外正名、给意外喝彩、让课堂绽放生命之花。
课堂意外的出现使教师有了自由挥洒的天空,也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机遇,更使学生有了创造的苗头,使学生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美丽!
感谢意外,感谢失败!
(作者单位:盐城市龙冈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