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综合式课堂教学个人感悟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9676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校开展“有效课堂教学人人达标”的活动中,我上了高中语文选修课文中杜甫的《客至》一诗。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先定下一个指导思想:“教是为了会用”,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又给这节课定了一个课题:学习的迁移运用——例说《客至》。围绕这一课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
  1.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例学《客至》,学会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
  3.归纳诗歌鉴赏的方法——咬文嚼字;
  4.举一反三,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诗歌鉴赏训练。
  为使教学更加完美,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对教学的每个细节都仔细推敲,尽量不漏多余,不旁逸斜出。
  经过精心准备,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课堂。课堂教学按预设的步骤顺利进行,当分析到诗歌的第一联时,我预先设计是让学生根据对诗作的理解,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然后与我出示的画面相对比,图文并茂,再配上一首古典音乐,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升华。然而当我出示画面问到“同学们想象的画面和屏幕上的一样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一样”。我一下懵了,这是我没有意料到的。本想着同学们的回答会是“一样”,然后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突如其来的“不一样”让我不知所措。片刻的慌乱之后,我抓住一句“作者强调的是水多”勉强让学生接受,教学才得以继续。这节课虽然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可教学中的那一段意外,让我在课后陷入深思。
  思考点一:自认为很周全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不能够按预设的步骤顺利完成?
  思考点二:学生为什么没有按照预想的回答“一样”?
  思考点三:课堂上应急时“作者强调的是水多”这句救命的稻草是否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自我反思和与教研组同仁们共同探讨后我认识到主要问题出在备课这个环节上:
  1.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我总是在想自己怎样讲会更精彩,更多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成为被我设计的对象,从我的理解、我课堂教学的需要角度去设计学生的活动,看似很严谨的教学环节,其实成了精心设计的“套”,教学过程中总是想引导学生往自己的“套”里钻,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这样做显然本末倒置了,没有把学生真正当成课堂的主体,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拓展。
  2.课前在图片的选择上,选得不精当,图片中的水呈现灰绿色,没有生机。学生看了当然会说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如果自己在备课的时候多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理解能力的角度想想,在图片的选择上可能会选择比较明亮一些的;如果不是一幅图,而是让学生从同是以水为主题的几幅图片中选择认为与诗意最接近的并解释自己这样选的原因,这样学生的自由空间会更大,而且在对自己的选择进行解释的过程中提升了诗歌本意的理解。
  3.课后细细推敲自己在课堂上抓住的那句“作者强调的是水多”的解释,虽然与诗歌所表达的真实意境吻合,但并不是给学生最好的解释,还是在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之所以说“不一样”,是因为在他们头脑中存在的是一个风景幽雅的、万物皆绿的图景。这说明他们恰恰没有完全依据诗句加以描绘,没有抓住诗中的关键字“皆”,如果自己顺势抓住关键字引导,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理解画面中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知道“咬文嚼字”对诗歌学习的重要性,更能让他们对这一鉴赏方法记忆犹新,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这一节有近二十几位老师听课,学生勇敢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这体现出学生难能可贵的诚实和求真的精神,这是让我很感动的一点,我们教学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其主体性,而不应该抹杀。
  在课堂上,不可能每一个环节都会按照我们预设的情形进行。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意外事件”。在我看来,课堂上的“意外事件”并不一定都是败笔,只要我们把握时机,临危不乱,相信一定能够进行巧妙的转化,从而为课堂添光加彩,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发生在课堂上的“意外”其实是自己备课中对学生学法不够重视所导致的,使我更加认识到“备学生”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如何备好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当然,备好学生应该立足于对学生真实学习水平和思想认识的了解,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发生在这次教学中的“意外”使我积累了一份珍贵的经验。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这样的意外是好事,是课堂的生成点,是好课的亮点。所以我们不防意外、不回避意外,正视意外、善待意外,给意外正名、给意外喝彩、让课堂绽放生命之花。
  课堂意外的出现使教师有了自由挥洒的天空,也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机遇,更使学生有了创造的苗头,使学生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美丽!
  感谢意外,感谢失败!
  (作者单位:盐城市龙冈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游乐场  横向  1.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吉祥物。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通过红外线或激光检测鼠标器的位移,将位移信号转换为电脉冲信号,再通过程序的处理和转换来控制屏幕上光标箭头移动的一种硬件设备。  4.日本产的一个汽车品牌。  5.位于上海浦东新区西北部的街道名。  6.用来描述纪晓岚的词语。  7.中国第一大内流河,由阿克苏河和叶尔羌河以及和田河汇流而成。  8.全美证券
雕塑断臂维纳斯散发出神秘气息,让读者产生无穷无尽的想象;书法作品中的飞白笔画,虚实相济的丝丝点点给人强烈的力度感、韵律感和节奏感。文学作品中,高明的作者也常常使用这种留白艺术,给读者制造想象的空间,使作品韵味无穷。如《红楼梦》九十八回对气绝弥留之际黛玉的描写:“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
今天拜读了丁海军老师的《被限制的解读》一文(见《语文教学通讯B》2012年第2期第46页,引文下同)。在体会文中的观点时,似乎觉得丁老师的解读也“被限制”了。  丁老师认为,《丑小鸭》一文的“文学真实性”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范畴,“不能用现实主义的标准加以衡量”。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这篇童话,丁老师所阐述的这一观点应该是能说通的。但是,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之间往往是内在统一的。
古人云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如果说理是议论文的灵魂,那么语言则是其血肉。灵肉不可分也。议论文拿不到高分, 主要原因有:一是说理不深刻,立意不高不新;二是语言没有特色,文字味同嚼蜡。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因为词汇积累贫乏、语言运用笨拙或表达技巧不高等问题,往往会造成意不称物,辞不达意,“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尴尬局面。  语言文字是构成文章的材料,就像建筑一样,没有建筑材料不可能砌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的名篇。标题可作如下题解:邹忌,美人也;讽,美言也;齐王纳谏,美政也。全文以邹忌问美开篇,继以入朝美言进谏,最后使齐国战胜于朝庭美政收尾。一个“美”字贯穿全文,一气呵成。  一、美人  美人——邹忌,鼓琴自荐,被齐威王任为相国。“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美在其“貌”;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出来,自以为不如徐公美,有自知之明,并能实事求是总结原因,不被
读着经典老课文《荷塘月色》,再一次沉浸在朱自清先生所营造的朦胧迷人的意境之中。回想自己在学生时代读这篇文章时的印象,却已经是一片朦胧了。只依稀记得语文教师当时交给我们的(事实上也是教材编者的意思)十个字——“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而今,我的学生又会怎样认识这个作品呢?他们会喜欢这个作品吗?学生层面的问题暂且不考虑,我又该给学生什么呢?——我似乎也并不甚了然。  对《荷塘月色》的深度细读,比较权
目前,增材制造技术主要包含3D打印和4D打印等。其中,3D打印可在打印区域的长度、宽度和高度3个维度成型具有任意复杂形状的构件,它要求构件的形状、性能和功能永远稳定。4D打印则在3D打印的基础上,与自组装技术相结合引入了时空维度:通过对材料或结构的主动设计,使构件的形状、性能和功能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能实现可控变化,满足变形、变性和变功能的应用需求。  因此,4D打印技术的本质是3D打印技术与可变形
《定风波》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是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作者却借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野外出游,突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苏轼却发出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劝导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悟。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而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与晴天更是一种大彻悟,大境界。  作为教学名篇,历来不乏大量的文本分析和教学设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其中有规律可循。同样,一个时代文人也有一个时代文人的整体精神风貌,这种群体呈现出的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精神气质就是文化人格。中学语文教师若能抓住同一时代文人的文化人格特征进行教学,势必能起到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因此,为了让学生的成长拥有更多的养分,语文教师有必要从广阔的中国古典文化中来汲取营养,从而以文化人格探析来引领中学古典文学教学,下面以中学语文教材
“水下风筝”被拴在海底,并通过潮汐流产生出连续不断的能量。据悉,每一个“深绿”涡轮机可产生出高达500千瓦的电力。由于潮汐流比风更加稳定,因此这种涡轮机产生的能源比风力发电产生的能源更加稳定。    瑞典汽车制造商萨博公司旗下的Minesto公司最近研制出一种被命名为“水下风筝”的涡轮发电机。  这种“水下风筝”的翼展为12米,它被放在水面下20米的地方,以防止与海洋航行相冲突。“水下风筝”装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