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要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小学低年段是学习能力成的起步阶段,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课意识,合作学习能力,质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培养;听课意识;合作能力;质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终身学习”的世纪,学生要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没有学习能力的人将无异于文盲。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终身知识,“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为重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学习能力的起步阶段,教师要应该尽自己的最大力量,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以多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多年的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些探索,得出了肤浅的经验。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培养听课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学生能否认真听课,与学生的注意力有关。在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听课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多创设以故事形式、趣味形式、生活中的例子等营造活泼宽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听课中;同时,要求学生不仅认真听老师讲解,还要认真倾听同学发言,并能听出同学发言中的优点和不足。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学习的状态,发现认真听课、积极参与学习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我还常常考察和训练学生认真“听”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如下练习:(1)教师口述题目,学生直接说得数,或直接把得数写在本上,如:我在新课前的口算练习:5 3=□ 9 4=□ 12-3=□ 20-10=□ (2)教师口述解决问题的题目,学生写出或说出知道的信息和所求问题,并列式计算等等这类练习,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最后在本堂课结束前学生选出3名“学习之星”,给予表扬或奖励,由此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逐渐形成上课专心听课的意识。
二、营造合作氛围,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能力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学生的合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却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因此,合作能力的培养要从一年级小学生开始训练。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因题而异,多设计合作学习的环节,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例如,十几减9教学中,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套学具(盒内10个桃,盒外3个桃),让学生先独立操作,自主探究,怎样从13 个桃中拿掉9个桃,要求边操作边轻声讲述拿桃过程。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进行组内交流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了解多种算法。不同的思考方法尽显各组,面对这些算式,我一一加以了肯定。随后,我讓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题12-9=□,16-9=□,通过对学生所选算法的统计,得出大多数小朋友用做减想加的算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积极、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敢于指出同学发言中错误的观点,认真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想法中不正确和不够完善的地方,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长期如此训练,会促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逐步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景,培养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提出一个问题,特别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难能可贵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活跃。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的20以内加、减法时,提供了教材中创设的“美丽的田园”这一情境,问问学生,在这一情境里,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试着算一算。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想象,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思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形式进行反馈汇报。如:学生提出的问题(1)湖里有5只天鹅,又游来了3只,现在湖里共有几只天鹅?问题(2)湖里有8只天鹅,岸上有6只天鹅,湖里比岸上多几只天鹅?等等,最后集体评价。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肯定其发言的勇气,然后再帮其分析;对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学生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摸索,大胆创新。其次,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景吸引学生,强化提出问题的意识,并积极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和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给予思维空间,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探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在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计算时,教师出示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让学生认真观察图表,根据数学情景和信息,提出相关问题,再从问题情景中探索算法解决问题。提问:根据“小红(40)比小亮(28)多跳多少下?”这一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先列出算式40-28=□,估计一下可能等于几,然后学生通过具体计算,进行验算,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汇报算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在汇报交流中,学生自然地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虽然算法不同,但计算结果都正确。教师在小结时不必强调算法的统一,可以让多种算法共存,此外,要明确本节课的重点是笔算,在学生进行竖式计算时,特别强调要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学生更好地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多思、深思以及会思,打开思维的大门,要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体验、经历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如果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和培养,一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培养;听课意识;合作能力;质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终身学习”的世纪,学生要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没有学习能力的人将无异于文盲。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终身知识,“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为重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学习能力的起步阶段,教师要应该尽自己的最大力量,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以多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多年的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些探索,得出了肤浅的经验。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培养听课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学生能否认真听课,与学生的注意力有关。在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听课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多创设以故事形式、趣味形式、生活中的例子等营造活泼宽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听课中;同时,要求学生不仅认真听老师讲解,还要认真倾听同学发言,并能听出同学发言中的优点和不足。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学习的状态,发现认真听课、积极参与学习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我还常常考察和训练学生认真“听”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如下练习:(1)教师口述题目,学生直接说得数,或直接把得数写在本上,如:我在新课前的口算练习:5 3=□ 9 4=□ 12-3=□ 20-10=□ (2)教师口述解决问题的题目,学生写出或说出知道的信息和所求问题,并列式计算等等这类练习,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最后在本堂课结束前学生选出3名“学习之星”,给予表扬或奖励,由此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逐渐形成上课专心听课的意识。
二、营造合作氛围,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能力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学生的合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却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因此,合作能力的培养要从一年级小学生开始训练。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因题而异,多设计合作学习的环节,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例如,十几减9教学中,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套学具(盒内10个桃,盒外3个桃),让学生先独立操作,自主探究,怎样从13 个桃中拿掉9个桃,要求边操作边轻声讲述拿桃过程。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进行组内交流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了解多种算法。不同的思考方法尽显各组,面对这些算式,我一一加以了肯定。随后,我讓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题12-9=□,16-9=□,通过对学生所选算法的统计,得出大多数小朋友用做减想加的算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积极、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敢于指出同学发言中错误的观点,认真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想法中不正确和不够完善的地方,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长期如此训练,会促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逐步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景,培养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提出一个问题,特别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难能可贵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活跃。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的20以内加、减法时,提供了教材中创设的“美丽的田园”这一情境,问问学生,在这一情境里,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试着算一算。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想象,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思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形式进行反馈汇报。如:学生提出的问题(1)湖里有5只天鹅,又游来了3只,现在湖里共有几只天鹅?问题(2)湖里有8只天鹅,岸上有6只天鹅,湖里比岸上多几只天鹅?等等,最后集体评价。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肯定其发言的勇气,然后再帮其分析;对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学生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摸索,大胆创新。其次,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景吸引学生,强化提出问题的意识,并积极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和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给予思维空间,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探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在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计算时,教师出示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让学生认真观察图表,根据数学情景和信息,提出相关问题,再从问题情景中探索算法解决问题。提问:根据“小红(40)比小亮(28)多跳多少下?”这一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先列出算式40-28=□,估计一下可能等于几,然后学生通过具体计算,进行验算,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汇报算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在汇报交流中,学生自然地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虽然算法不同,但计算结果都正确。教师在小结时不必强调算法的统一,可以让多种算法共存,此外,要明确本节课的重点是笔算,在学生进行竖式计算时,特别强调要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学生更好地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多思、深思以及会思,打开思维的大门,要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体验、经历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如果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和培养,一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