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历来为人称道。其结句“还来就菊花”中的“就”字,尤其耐人寻味。如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孟集有‘到得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旬,刻本脱一‘就’字,有拟补者,或作‘醉’,或作‘赏’,或作‘泛’,或作‘对’,皆不同,后得善本是‘就’字,乃知其妙。”又如《增订唐诗摘抄》:“‘就’字百思不到,若用‘看’字便无味了。”再如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通体清妙。末句‘就’字作意,而归于自然。”可见“就”字妙不可言。
那么,“就”字究竟如何理解呢?通行的解释是“靠近,接近”,在句中的意思即“看,赏”。这样的解释现已为人们普遍接受。其实,从词义的角度看,“就菊花”中的“菊花”有两层意思:一是供观赏的植物,一是菊花酒。若把“就菊花”理解为语义双关:“(边)赏菊花(边)饮菊花酒”,则更富有诗意,且能紧扣“邀我”的主线。
那么这样理解是否合理呢?
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就菊花”中“就”字是否有“饮(喝,吃)”的义位?这是将“就菊花”别解为“饮菊花酒”的关键。
《汉语大词典》“就”字条中有与“饮(喝,吃)”较接近的一个义项:
(12)用某种菜来佐餐或下酒。《红楼梦》第四九回:“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爪子,忙忙的爬拉完了。”石震《踏察记事》:“一边喝着用冰煮的开水,一边嚼着烤焦了的馒头,就着成菜、内酱下饭。”
这个义项若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看,无疑具有“饮(喝,吃)”的语义因子。而唐代及以前文献中也不乏“就酒”的组合(义为“下酒”),其例证年代可溯至西汉或三国。请看:
(1)虽欲谨亡马,不发户辚;虽欲豫就酒,不怀蓐。(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2)唯巴竹笋,八月九月生,始出地,长数寸……以苦酒、豉汁浸之,可以就酒及食。(三国吴·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今天,“就”字的“饮(喝,吃)”的义位还保留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如“花生仁儿就酒”“稀饭就咸菜”等。其实,“就菊花”中“就”字本义为“靠近。接近”,而作“欣赏,观赏”解只是随文释义罢了;若“菊花”能指“菊花酒”,“就菊花”随文释义成“饮菊花酒”不也说得通吗?
接下来的问题是:“就菊花”中“菊花”能否指“菊花酒”?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唐诗中,“菊花”既可指“菊花”(供观赏的植物),也能指“菊花酒”。主要依据有三:
第一,饮菊花酒乃唐代重阳节之习俗。重阳节也叫“菊节”“菊花节”,这一天与菊有关的节俗活动有赏菊、簪菊、饮菊花酒。菊花酒是一种用菊花杂黍米酿制的潸,具有延年益寿等药用价值。《全唐诗》描写重阳节饮菊花酒的诗句颇多。例如:
(3)重阳寒寺满秋梧,客在南楼顾老夫。步蹇强登游藻井,发稀那更插莱萸。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更望尊中菊花酒,殷勤能得几回沽。(耿(氵韦)《九日》)
(4)羁旅逢佳节,逍遥忽见招。同倾菊花酒,缓棹木兰桡。平楚堪愁思,长江去寂寥。猿啼不离峡,滩沸镇如潮。举日关山异,伤心乡国遥。徒言欢满座,谁觉客魂消。(畅当《九日陪皇甫使君泛江宴赤岸亭》)
(5)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萄诗。(白居易《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
可见,饮菊花酒在唐代极为盛行。其实。这一习俗可一直追溯至汉代。《西京杂记》卷三记载:“九月九日佩荣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荆楚岁时记》也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即南朝宋——笔者注)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全唐诗》中也常以“菊花杯”指代“菊花酒”,即以器皿来借代所盛放之物。请看:
(6)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客》)
(7)楚万重阳日,群公赏宴来。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孟浩然《和贾主簿弁九日登岘山》)
(8)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白居易《九日题涂溪》)
值得注意的是,唐诗中也时常以“菊花”(原料)来指代“菊花酒”(饮品),这是我们将“菊花”别解为“菊花酒”的主要依据。请看:
(9)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0)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杜甫《复愁十二首》)
第二。“就菊花”乃故人定下的“鸡黍约”。孟诗《过故人庄》开头两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乃是友人发出的“鸡黍约”,一个“邀”字可见“故人”的热情、诚挚与淳朴;客人则慨然允诺、欣然前往,并为沿途的无限春光所陶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席间,主客举杯畅饮,其乐融融,气氛也渲染至高潮(“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最后两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则留给我们以遐想:究竟是客人主动提出的“不情之请”,还是主人的再次“鸡黍约”?抑或主客间达成的心有灵犀的默契?这就不得而知了。因为作者并没有具体写明说话人是谁。不过,若联系全诗,有理由认为这是主人盛情地“邀我”,即定下的再次“鸡黍约”:因“邀”字是贯穿全诗的一条主线,“还来”事实上是再次“邀我”,结句的说话人便可与首句相呼应。既然如此,又正值重阳日,“(边)赏菊花(边)喝菊花酒”就是自然不过之事了。
第三,“就菊花”乃意犹未尽的双关语。诗贵含蓄,忌直露,孟诗不说“饮酒”而说“把酒”即是明证。若简单地将“就菊花”作“赏菊花”解,无疑缺少了诗的意韵。唐代赏菊花、饮菊花酒本就是重阳日的重要活动,而“就”又确有“饮(喝,吃)”之义,所以,若将“就菊花”视为语义双关:(边)赏菊花(边)饮菊花酒,则更能契合重阳日的时节特征:况且老朋友相聚,“把酒”(饮菊花酒)是实在缺少不了的。结句虽未提及“酒”字,却以“菊花”一语双关而代之,可谓高妙。当然,“就”字若与单义的“菊~”组合,就不会存在多解了。《全唐诗》中就有“就菊丛”这样的组合。例如:
(11)病爱枕席凉,日高眠未辍。弟兄呼我起,今日重阳节。起登西原望,怀抱同一豁。移座就菊丛,糕酒前罗列。虽无丝与管,歌笑随情发。(白居易《九日登西原宴望(同诸兄弟作)》)
(12)引棹寻池岸,移尊就菊丛。何言济川后,相访钓船中。(白居易《李留守相公见过池上泛舟举酒话及翰林旧事因成四韵以献之》)
这里“菊丛”只有一种解释,即“菊花丛”;“就菊丛”就只能是一层意思:凑近菊花丛,即赏菊。
综上所述,孟诗“就菊花”中“就”与“菊花”皆是多义词,因“菊花”这一意象具有不确定性,使得“就”字与之组合时也产生了多解。其实,这正是“就”字遍得赞誉之所在。“就菊花”若能别解为语义双关:(边)赏菊花(边)饮菊花酒,无疑能使诗歌平添意犹未尽之韵味。
那么,“就”字究竟如何理解呢?通行的解释是“靠近,接近”,在句中的意思即“看,赏”。这样的解释现已为人们普遍接受。其实,从词义的角度看,“就菊花”中的“菊花”有两层意思:一是供观赏的植物,一是菊花酒。若把“就菊花”理解为语义双关:“(边)赏菊花(边)饮菊花酒”,则更富有诗意,且能紧扣“邀我”的主线。
那么这样理解是否合理呢?
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就菊花”中“就”字是否有“饮(喝,吃)”的义位?这是将“就菊花”别解为“饮菊花酒”的关键。
《汉语大词典》“就”字条中有与“饮(喝,吃)”较接近的一个义项:
(12)用某种菜来佐餐或下酒。《红楼梦》第四九回:“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爪子,忙忙的爬拉完了。”石震《踏察记事》:“一边喝着用冰煮的开水,一边嚼着烤焦了的馒头,就着成菜、内酱下饭。”
这个义项若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看,无疑具有“饮(喝,吃)”的语义因子。而唐代及以前文献中也不乏“就酒”的组合(义为“下酒”),其例证年代可溯至西汉或三国。请看:
(1)虽欲谨亡马,不发户辚;虽欲豫就酒,不怀蓐。(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2)唯巴竹笋,八月九月生,始出地,长数寸……以苦酒、豉汁浸之,可以就酒及食。(三国吴·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今天,“就”字的“饮(喝,吃)”的义位还保留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如“花生仁儿就酒”“稀饭就咸菜”等。其实,“就菊花”中“就”字本义为“靠近。接近”,而作“欣赏,观赏”解只是随文释义罢了;若“菊花”能指“菊花酒”,“就菊花”随文释义成“饮菊花酒”不也说得通吗?
接下来的问题是:“就菊花”中“菊花”能否指“菊花酒”?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唐诗中,“菊花”既可指“菊花”(供观赏的植物),也能指“菊花酒”。主要依据有三:
第一,饮菊花酒乃唐代重阳节之习俗。重阳节也叫“菊节”“菊花节”,这一天与菊有关的节俗活动有赏菊、簪菊、饮菊花酒。菊花酒是一种用菊花杂黍米酿制的潸,具有延年益寿等药用价值。《全唐诗》描写重阳节饮菊花酒的诗句颇多。例如:
(3)重阳寒寺满秋梧,客在南楼顾老夫。步蹇强登游藻井,发稀那更插莱萸。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更望尊中菊花酒,殷勤能得几回沽。(耿(氵韦)《九日》)
(4)羁旅逢佳节,逍遥忽见招。同倾菊花酒,缓棹木兰桡。平楚堪愁思,长江去寂寥。猿啼不离峡,滩沸镇如潮。举日关山异,伤心乡国遥。徒言欢满座,谁觉客魂消。(畅当《九日陪皇甫使君泛江宴赤岸亭》)
(5)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萄诗。(白居易《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
可见,饮菊花酒在唐代极为盛行。其实。这一习俗可一直追溯至汉代。《西京杂记》卷三记载:“九月九日佩荣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荆楚岁时记》也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即南朝宋——笔者注)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全唐诗》中也常以“菊花杯”指代“菊花酒”,即以器皿来借代所盛放之物。请看:
(6)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客》)
(7)楚万重阳日,群公赏宴来。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孟浩然《和贾主簿弁九日登岘山》)
(8)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白居易《九日题涂溪》)
值得注意的是,唐诗中也时常以“菊花”(原料)来指代“菊花酒”(饮品),这是我们将“菊花”别解为“菊花酒”的主要依据。请看:
(9)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0)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杜甫《复愁十二首》)
第二。“就菊花”乃故人定下的“鸡黍约”。孟诗《过故人庄》开头两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乃是友人发出的“鸡黍约”,一个“邀”字可见“故人”的热情、诚挚与淳朴;客人则慨然允诺、欣然前往,并为沿途的无限春光所陶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席间,主客举杯畅饮,其乐融融,气氛也渲染至高潮(“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最后两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则留给我们以遐想:究竟是客人主动提出的“不情之请”,还是主人的再次“鸡黍约”?抑或主客间达成的心有灵犀的默契?这就不得而知了。因为作者并没有具体写明说话人是谁。不过,若联系全诗,有理由认为这是主人盛情地“邀我”,即定下的再次“鸡黍约”:因“邀”字是贯穿全诗的一条主线,“还来”事实上是再次“邀我”,结句的说话人便可与首句相呼应。既然如此,又正值重阳日,“(边)赏菊花(边)喝菊花酒”就是自然不过之事了。
第三,“就菊花”乃意犹未尽的双关语。诗贵含蓄,忌直露,孟诗不说“饮酒”而说“把酒”即是明证。若简单地将“就菊花”作“赏菊花”解,无疑缺少了诗的意韵。唐代赏菊花、饮菊花酒本就是重阳日的重要活动,而“就”又确有“饮(喝,吃)”之义,所以,若将“就菊花”视为语义双关:(边)赏菊花(边)饮菊花酒,则更能契合重阳日的时节特征:况且老朋友相聚,“把酒”(饮菊花酒)是实在缺少不了的。结句虽未提及“酒”字,却以“菊花”一语双关而代之,可谓高妙。当然,“就”字若与单义的“菊~”组合,就不会存在多解了。《全唐诗》中就有“就菊丛”这样的组合。例如:
(11)病爱枕席凉,日高眠未辍。弟兄呼我起,今日重阳节。起登西原望,怀抱同一豁。移座就菊丛,糕酒前罗列。虽无丝与管,歌笑随情发。(白居易《九日登西原宴望(同诸兄弟作)》)
(12)引棹寻池岸,移尊就菊丛。何言济川后,相访钓船中。(白居易《李留守相公见过池上泛舟举酒话及翰林旧事因成四韵以献之》)
这里“菊丛”只有一种解释,即“菊花丛”;“就菊丛”就只能是一层意思:凑近菊花丛,即赏菊。
综上所述,孟诗“就菊花”中“就”与“菊花”皆是多义词,因“菊花”这一意象具有不确定性,使得“就”字与之组合时也产生了多解。其实,这正是“就”字遍得赞誉之所在。“就菊花”若能别解为语义双关:(边)赏菊花(边)饮菊花酒,无疑能使诗歌平添意犹未尽之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