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见凝固结构举隅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anping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汉语凝固结构是指文言文中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而形成的固定形式,也叫固定结构。研究并掌握古汉语凝固结构,对于阅读和研究古典文献,尤其是对中学文言文教学大有裨益。本文就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中的常见凝固结构,例列十五类,见教于方家。
  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如:
  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
  ②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④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⑤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⑥(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
  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表示原因。如: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
  ③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④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
  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⑥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据,是老百姓。
  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三、如……何、奈……何、若……何
  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如:
  ①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砍个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成。娶个妻子怎么办?没有媒人办不成。
  ②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说:“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呢?”
  ③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已经出来,没有告辞,那么办呢?”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如: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⑤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回头(看大家)说:“巫婆、三老不来回话,对这事怎么办呢?”
  ⑥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如:
  ⑦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樊哙)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⑧“……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⑨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此人是怎么样的人呢?
  四、何以……为
  文言文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匈奴还没有消灭掉,要家做什么呢?   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何以……为”形式的变化,主要有这样几种:
  1.压缩为“何以为”结构,意义不变。如:
  ②坐卧念之,何以为心?(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对自己的行为起居要自问,怎么对得起良心?
  2.有时省去“以”字形成“何……为”式,这时,意义发生一点变化,“何……为”可译作“为什么……”或译为“做(干)什么……”。如: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现在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地位,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做什么?
  ④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项王笑着说:“老天要灭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呢?”
  ⑤(子鱼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子鱼论战》)——(子鱼说)一定按您(宋襄公)所说的办,那就向敌人屈膝投降好啦,还打仗干什么呢?
  3.“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如:
  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
  五、何……之有
  “何……之有”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如:
  ①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
  ②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何……之有”有时压缩为“何有”,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表示“有什么……”的意思。如:
  ⑤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掉君王的敌人,瞧着力量去办,我有什么舍不得(杀)呢?
  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的格式来对译。如:
  ⑥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孔丛子》)——(陈)王说:“六国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们为诸侯的。那些远世的国君,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⑦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子贡通达事理,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难处呢?
  ⑧劳之不图,报于何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不想尽什么劳力,对报答来说,又有什么呢?
  ⑨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
  六、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说:“学到了知识,再按时温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②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五蠹》)——(他们)在国内外呼应配合干坏事,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去对付强大的敌人,不也是很危险吗?
  ③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而彭祖是今天独以长寿闻名于世,众人要比彭祖,不也感到悲哀吗?
  ④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在地形上)受困的机会向他们发动进攻,岂不是很好吗?
  ⑤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淝水之战》)——如果秦军从淝水岸边稍向后撤,使晋军得以渡过淝水与秦军决一胜负,这岂不是很好吗?
  七、无乃……乎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为副词,其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构成“无乃……乎”的凝固结构,这一凝固结构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吧”对译。如: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栖会稽》)——如今君王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到了这种地步才寻求有智谋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②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部队(因长途行军)筋疲力尽,郑国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③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在简单的基础上,再行简单,恐怕是过于简单了吧?
  有时“无乃……乎”中的“无”字换成“毋”,成为“毋乃……乎”的形式,其意义不变。如:
  ④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您一返回国家便有了私心,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
  值得一提的是,“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
  八、得无……乎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如: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③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
  ④高帝曰:“得无难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汉高祖说:“(拟定朝廷礼仪之事)只怕是不容易吧?”
  有时句末与“得无”呼应使用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省而不用,或换作“耶”字,其意义不变。如:
  ⑤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现在国家只怕是有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流散在民间?
  ⑥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成名反复思量,只怕是(岂不是)给我指点捕捉虫的地点吧?
  另外,“得无”中的“无”有时还换成“微”或“非”,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⑦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堂下莫非有厌恶我的人吧?
  ⑧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我以为周王室事实上老早就灭亡了,不过在诸侯之上保存个空名罢了。这恐怕是诸侯强盛,好比尾巴大了便摇不动的弊病吧?
  九、有……者
  文言文中,常用“有……者”这样的凝固结构,叙述某个特定人物的行为事迹,以突出所要叙述的对象。“有……者”可译作“有(个)……的”或“有(个)……的人”。如:
  ①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宋国人有个担心庄稼长得太慢就去拔苗助长的。
  ②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楚国人有个乘船过江的。
  ③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史记·魏公子列传》)——有敢替魏王的使臣来通报的,处死。
  ④门下有毛遂者。(《史记·平原君列传》)——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
  十、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用法,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如:
  ①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谁知道赋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③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这样的事可以忍受的话,哪样事不可以忍受呢?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徐公哪一个美?
  ⑤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哀公问:“学生中哪一个算是好学呢?”
  例④中的“孰美”和例⑤中的“孰为好学”都含有二者或多者比较的意思,这种“比较”的意思,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来表达,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⑥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刘邦说:“(他)比起您来年纪谁小谁大?”
  ⑦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
  ⑧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说:“各位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厉害些呢?”
  ⑨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观望等待时机,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
  从上面例句可以看出:“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一般对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如例⑥⑦⑧;若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一般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例⑨。“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
  十一、与其……孰若……、与其……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对译。如:
  ①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有人称赞在事前,不如没有人批评在事后。与其得到快活在身体上,哪如没有忧愁事在心里?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与其杀死这个孩子,哪如卖掉他?与其卖掉而分得利益,怎么赶得上我独得利益呢?
  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且说你与其跟着躲避坏人的人,哪如跟着躲避恶世的人呢?
  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如:
  ④……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做两个人的僮仆,哪如做一个人的僮仆呢?
  ⑤……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顺从天而歌颂天,怎么如掌握天行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十二、与其……宁……、宁……无(不)……
  “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其抉择是在比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与其……宁……”是肯定后者,“宁”是语气副词;“宁……无(不)……”是肯定前者,舍弃后者。这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其……宁可……”和“宁可……不……”对译。如:
  ①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仪,与其奢华过分,宁可(倒不如)俭朴;丧事,与其治理得完备,宁可(倒不如)哀戚。
  ②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新注四书白话解说》)——与其有聚敛民财的臣,宁可(还不如)有偷盗的臣。
  ③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与其对民有害,宁可我一个人死去。
  ④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
  ⑤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孙叔说:“进军!宁可使我们的军队逼近敌人,不让敌军逼近我们。”
  有时,在“与其……宁……”格式中的“宁”字后加“其”字,构成“与其……宁其……”的形式,意义不变。如:
  ⑥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勾践栖会稽》)——与其杀死这些人,不如得这个国家。
  也有时在“宁”字前加否定副词“毋”,构成“与其……毋宁……”的形式,意义仍然不变。如:
  ⑦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中山狼传》)——与其饿死在路上,被别的野兽吃掉,还不如死在猎人手中,把我放在贵族家的食具中当食品。
  还有时“与其”中的“其”字不出现,构成“与……宁……”的形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⑧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与其让别人用刀子杀死我,宁可自杀。
  十三、……有……以……、……无……以……
  “……有……以……”、“……无……以……”中的“有”、“无”都是动词(谓语),“以”字用于另一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与“有”、“无”之间,表示关联,可译作“用来(拿来)”、“来”等。如:
  ①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辟燥湿寒暑。(《左传·襄公十七年》)——我们这些小人物都有一个住屋用来避干湿冷热。
  ②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故求不欺之士。(《五蠹》)——一般平民互相交友,既没有财产来彼此贪图,又没有权势用来彼此威胁,所以他们要找忠实不欺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有时,动词“有”、“无”的宾语省略,这时,便成为“……有以……”、“……无以……”的形式,可用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可拿来”、“没有什么可拿来”对译。如:
  ③项王未有以应。(《项羽本纪》)——项王没有什么话可回答。
  ④……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左传·昭公十五年》)——……诸侯都有办法拿来镇定安抚王室。
  ⑤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本纪》)——希望大王赶紧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等汉军到了,没有什么可拿来乘渡的。
  ⑥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本纪》)——(项庄)说:“君王与沛公共饮,军营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作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有时,也遇到“足以”连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义与“有以”、“无以”相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能够拿来”或“足够拿来”的意思。如:
  ⑦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项羽本纪》)——估计大王的兵力能够拿来抵挡住项王吗?
  十四、……有所……、……无所……
  “……有所……”、“……无所……”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主谓词组的谓语动词之前,组成“所……”词组,也叫做“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经常用在动词“有”或“无”之后,作宾语形成“……有所……”、“……无所……”的形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意思。如:
  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项羽本纪》)——我进入关中以后,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
  ②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现在先生在我的门下为客整整三年了,左右没有什么人谈论的,我也没有听到什么,这可见先生没有什么擅长的。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如果您放弃郑国,让它存在,以郑国为秦国东边道上的主人,秦国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粮食,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有时,“所……”词组用在“何”字后边,组成“何所……”形式,这也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如:
  ④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列传》)——现在大王果真能一改项羽的做法:任用天下英武勇敢的人,还有什么敌手不被你诛灭的!把天下的城邑分封给立功的臣子,还有什么人会不服从你!率领正义之师加上思念家乡的军队去打仗,还有什么人会不被你打败!
  应该指出的是,“何所……”式中,“何”是谓语,“所……”词组是主语。如“何所不诛”,即为“所不诛(者)何”,意思是“所不诛灭的是什么”,也就是“什么都能诛灭”。可见,“何所……”形式,是谓语提前,有突出谓语的作用。
  十五、……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
  文言文中,尤其是议论文,常出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的格式。就表达方式来说,它们是总结性的判断。这种格式的使用,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首诗或一个典故,然后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中的人和事。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
  ①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慎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荀子·劝学》)——所以君子是不急燥、不隐瞒、不盲目,谨慎严格地要求自己。《诗经》说:“不过于急切,也不有意怠缓,能受天子的赏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②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 此之谓也。(《庄子·天论》)——《诗经》说:“君子既遵守礼义,行为又无差错,何必担心旁人说闲话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③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过许多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知道得多,说的就是我啊。
  “其……之谓也”的形式,是在“……之谓也”形式中动词“谓”的前置宾语之前加一个“其”字,这个“其”字是语气副词,意思是“大概”。这样就舒缓了“……之谓也”的肯定语气,增加了商量、推测的语气。如:
  ④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传》(论语·子路篇)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不正当,即使下命令也没有人听从他。’说的这不正是李将军吗!”
  “其……之谓矣”、“其……之谓乎”与“……之谓也”、“其……之谓也”的作用和意义基本一样,只是语气词“也”改换成“矣”、“乎”,表示了他们之间在语气轻重和口吻上的差异。“其……之谓也”的形式表示轻度语气。如:
  ⑤诗曰:“自诒伊戚。”其子臧之谓矣!(《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诗经》上说:“自己给自己留下忧患。”大概说的就是子臧这种人啦!
  ⑥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诗经》里说:“孝子的孝是没有穷尽的,永远把它留给你这样的孝子们。”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毋庸讳言的是,本文只是就古汉语中常见的凝固结构进行的粗浅研究,所依据的也只是大家所熟知的古代文言作品,那些不常用的和一些特殊句式所涉及的部分格式未作探究,诸如“……者哉”、“……者……也”之类;同时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古汉语凝固结构的诠释不能死搬教条,还要据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而定酌。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刘庄中学(224111)
其他文献
住房公积金是单位及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之一,具有强制性、互助性、保障性的特点.单位和职工个人有必须依法履行
在语文备考中,抓好文章中关键词句的分析,特别有助于学生准确而又迅速地解答四大题型——辨析病句题、解读古诗词题、语言运用题、作文题。所谓文章的关键句是:(1)记叙文中的抒情句;(2)记叙文中的议论句;(3)说明文中的议论句;(4)说明文、议论文中的段落首句和文章尾句;(5)修辞句,即反问句、设问句、排比句;(6)过渡句。所谓句中的关键词是:表对象名词、动词、形容词、关联词和层次指示语(首先、其次、第
一忌午时串门 夏季多数人习惯午休,但也有少数人没有这种习惯。这类人午饭后边乘凉边看书、读报,倒也不错。但如果串之邻里,影响他人午休,难免令人厌烦。
作为一种理想的实验平台,探空火箭在微重力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探空火箭进行微重力实验.首要问题是如何将实验过程以图像形式记录下来,并实时传回地面台站。因此,箭上图
语文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主动阅读材料,建构语文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形成语文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阅读教学正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叙述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这在大力推进减负增效的教育环境下,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减负增效,学生必须学会独立自主地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究竟审计整改难在哪里?破解审计整改的出路又在何方?本文结合基层的审计实践,总结出了审计整改难在体制机制上、难在被审计单位认识上、难在审计质量上,提出了在审计创新、审计宣
复习改病句时,语文教师总会依据考纲,从病句的六大类型来把握,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无可非议,但学生在复习以后面对病句时仍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