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政治教师该如何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呢?笔者认为,若将课堂教学比作一台学习的“大戏”,那“戏”中的主角一定是学生,而教师则是服务者,必须努力扮演好“编剧”“主持人”和“影评人”等多个必不可少的角色。
一、做一位称职的“编剧”:为课堂活动架构高质量的“剧本”
教师首先应是一位称职的“编剧”,在课堂活动开展前就教学的目标追求、环节设置和参与平台搭建等诸多方面精心设计,为课堂教学这台“戏”架构一个高质量的“剧本”。在这个“剧本”中,要有价值目标导向,要有情境叙事,要有各个环节的起承转合,更要有量身打造的各个“角色”任务,等等。
(一) 恰当设置教学目标,统领课堂价值导向
在政治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过程,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落脚点。然而,具体到某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由于模块特点不同、教学任务不同,如果一味将教学目标设定得过齐、过滥,反而不利于凸现政治课堂的价值导向。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教学目标,才能称得上是一位称职的“编剧”。
教学片段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一个新的模块《生活与哲学》。(示意教材)一提到哲学,同学们印象中觉得是一门怎么样的学科呢?
生答(略)。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许多自己对哲学的理解,有说比较枯燥乏味的,也有说神秘、抽象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哲学到底是一门怎么样的学科?它对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内容: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板书课题)。
(过渡)哲学是一门怎么样的学科呢?老师用四句话来形容:这是一门“仰望苍穹”的学科,这是一门“洞悉世界”的学科,这也是一门“对话先哲”的学科,它更是一门“问辩人生”的学科!接下来,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一起来探讨关于哲学的那些事儿。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笔者认真研究教材体系,明确这一课时教学内容的主要价值导向为“增强学生对哲学的领悟和思想认同”这一主目标。
围绕着这一核心教学目标,笔者结合生活与哲学模块起始课的特点,以“哲学是一门怎么样的学科”这一主问题作为突破点,用“四句话”来串联整堂课,并以相关课时知识穿插其中,通过师生的感悟,从而达成“初步感悟哲学魅力,增加哲学思想认同”这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这里,笔者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并没有贪大求全,而是致力于突出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淡化处理了其余两个教学目标,这样的“剧本”,既有利于学生在遵循基本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顺利地接受新知,也有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流畅达成与内化,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清晰构建课堂结构
一台好戏必然要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堂好课也离不开精彩纷呈的教学环节。做一位称职的“编剧”,需要教师潜心钻研教材,切实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情状况,精心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构建好课堂结构,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高质量的“剧本”框架。
如表1所示,笔者在编制这一“剧本”时创设了“仰望苍穹”“洞悉世界”“对话先哲”和“问辩人生”四个教学环节。“你心目中的哲学”这一话题式导入意在贴近学生生活;星空视频与图片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直观感受哲学的魅力;“生活中的哲学”组图和“与哲人对话”,意在引导学生完成哲学起源与本义相关知识的掌握;最后“老人与孩子”的故事,意在提升学生对哲学价值、哲学任务的认同感,达成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的设计,环节简洁,层次分明,为“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课时的教学活动开展构建了一个完整、清晰的课堂结构,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从感受哲学与生活关系、感知哲学本义到感悟哲学价值与任务的提升。
二、做一位出色的“主持人”:为课堂活动创设高效益的“剧情”
课堂教学中的主角是学生,但教师绝不是配角。正如一个好节目需要一位优秀的主持人,课堂活动这台“戏”同样离不开教师这位“主持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扮演好话题发起者、过程管理者和观点聚焦者等不可缺失的角色,才能为课堂教学创设高效益的“剧情”。
(一) 话题发起者
课堂教学与综艺类、访谈类节目存在诸多相通之处:都有事先设定的主话题(课题)、嘉宾(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活动有固定的时空限制、必要时借助一定的道具(现代媒体手段),等等。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这位“主持人”首要的任务就是做一个成功的话题发起者。
以“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围绕“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主话题,从知识目标角度,又可分为“哲学起源”“哲学本义”“哲学价值”和“哲学任务”这样四个分话题,结合四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见图1),需要在情境推进中依次逐步抛出,这是教师这位“主持人”作为话题发起者所必须承担的。
(二) 过程管理者
在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对主题不熟悉,或理解上的偏差等多种原因,活动的参与主体——学生身上也往往会出现无法有效参与或偏离主题的现象。此时,教师作为一位优秀“主持人”,就需要根据课堂情况随时作出调整,切实做好过程的管理,顺利推进课堂“剧情”的发展。
教学片段二(洞悉世界)
(展示图片素材:生活中的哲学)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组生活中最常见的图片,分别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诗歌书画。我们一起从生活中来感悟:哲学在哪儿?
生1:生活处处都有哲学。
生2:哲学其实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随手拿起学生桌上的水杯并展示:半杯水)
师:看到了什么?
生3:只有半杯水了。 生4:还有半杯水呢!
师:很好,同样面对半杯水,前一个回答叫悲观主义,后者叫乐观主义,这有哲学的味道了。同学们,按这样的思路,再来分析这三组图片。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哲学课,对于教师设定的“从三组生活图片中感悟哲学”话题实际上出现了无法有效参与的状况。这时,笔者以课堂中的“半杯水”素材为载体,进行了点拨和引导,为学生的参与搭建了一个台阶,进而再回归素材继续展开课堂活动。这样有效的过程管理推动了课堂“剧情”的顺利展开。当然,课堂的过程管理除了上述案例中的参与能力培养外,还应包括多个方面,如秩序维护、资源分配、生成性话题捕捉,等等。
(三) 观点聚焦者
课堂教学情境、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只是有效教学的载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随着课堂“剧情”的推进发展,作为“主持人”的教师必须要即时做好各级教学目标的归纳和提炼工作,成为一位出色的“观点聚焦者”。
以“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所创设的“仰望苍穹”“洞悉世界”“对话先哲”和“问辩人生”四个教学环节,可以说是“剧情”的四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需要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归纳提炼出相应的观点,具体来说,“仰望苍穹”和“洞悉世界”对应的是“哲学起源”,“对话先哲”对应的是“哲学本义”,“问辩人生”对应的则是“哲学价值”和“哲学任务”。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活动参与者往往容易沉溺于活动自身的开展而忽略掉活动的目的。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团队中的领导者发挥“聚焦”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承担“观点聚焦者”这一关键任务,及时将课堂活动开展与有效教学目标达成进行关联,让高质量的“剧情”转化为高效益的教学效果。
三、做一位优秀的“影评人”:为课堂活动提供激励性的“剧评”
一部影片公映后,必定会伴随来自社会各界的影评。影评本身就是整个影视产业链的一部分,对从业人员产生激励、鞭策的作用。课堂也一样,“主角”(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后,教师也要扮演起“影评人”这一角色,对他们的表现予以一定的评价。但不同于影视剧评,教师要做一位“勤快”的“影评人”,更要做一位善意的“影评人”。
(一) 做一位“勤快”的评价者
课堂只有短短45分钟,即便这四十多分钟时间,也要合理分配给诸如导入、内容传授、巩固提升和作业练习等多个环节,每一环节又必须及时完成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这台“戏”中,教师必须做一位“勤快”的评价者。
“勤快”之一:给每位学生评价。课堂教学活动中,每位学生都是“主角”,不应厚此薄彼。教师这位评价者在课堂上必须坚持公平,对于不同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地给每位学生评价的机会,特别是落后的学生。
“勤快”之二:给每个环节评价。目前,创设情境、串联教学环节是政治课堂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如前面提到的“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课时就有四个教学环节,每一教学环节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预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快”地在每个环节中给出评价,才能有效提升和达成这些教学目标。
“勤快”之三:给每种回答评价。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应当是开放的、民主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多元的、个性化的,甚至某些回答可能存在把教师预设的教学活动“带到沟里去”的风险。但笔者认为,即便是这样的回答,教师也应当“勤快”地予以引导和矫正,因为“引导”“矫正”也是构成精彩课堂大戏的重要元素。
(二) 做一位“善意”的评价者
影评可以是个性化的,对于同一部影片,不同的影评人可以给出不同的评价,或赞美,或批评。但课堂评价毕竟不同于影评,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现实成长者,评价的目的更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一位“善意”的评价者。
教学片段三(问辩人生)
教师先后展示两则素材:
素材① ——漫画:广场舞扰民
问题1:同学们家楼下有没有广场舞?特别是考试复习时,你们或家人又有什么好的方法与这些跳舞的大妈们沟通的呢?
由于广场舞红遍大江南北,班级里的不少同学所住的小区中就存在广场舞噪音扰民的情况,有不少同学对此有着强烈的切身体会,因此,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观点就比较过激。
生1:这些大妈太自私,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感受,我支持鸣枪驱赶者的无奈之举!
生2:我们楼下就有许多大妈每天6点多就开始跳广场舞,找保安说没有执法权,打110警察也只能让她们音响声音放低点。有时候,真恨不得扔个瓶子下去!
……
师:老师家楼下也有大妈跳广场舞,也能切身感受到刚才几位同学的愤怒。但我们是一个法制社会、和谐社会,像漫画中这样的“抗争”肯定是违法的,扔瓶子的想法也是错误的。当一种现象出现肯定有其原因,我们不妨调整心态、换位思考一下,用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
素材② ——故事:老人与孩子。问题2: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呢?
这里的“善意”评价,包括多方面的“善”。
首先,是评价出发点的“善”,即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提高,就像片段三中,面对学生的过激言论,教师评价就必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而不是简单否定回答;其次,是评价方式的“善”,也就是说课堂评价只属于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不是终端评价;最后,是评价内容的“善”,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坚持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就像片段三中教师接着给出的故事,直接契合了本课“启迪智慧”的教学主题。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步深入我们的政治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当然的“主角”,但教师绝不应该是“配角”,广大政治教师只有努力“扮演”好教学活动中“编剧”“主持人”和“影评人”等多重“角色”,才能真正与孩子们一起演绎出一堂堂精彩的课堂 “大戏”。
一、做一位称职的“编剧”:为课堂活动架构高质量的“剧本”
教师首先应是一位称职的“编剧”,在课堂活动开展前就教学的目标追求、环节设置和参与平台搭建等诸多方面精心设计,为课堂教学这台“戏”架构一个高质量的“剧本”。在这个“剧本”中,要有价值目标导向,要有情境叙事,要有各个环节的起承转合,更要有量身打造的各个“角色”任务,等等。
(一) 恰当设置教学目标,统领课堂价值导向
在政治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过程,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落脚点。然而,具体到某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由于模块特点不同、教学任务不同,如果一味将教学目标设定得过齐、过滥,反而不利于凸现政治课堂的价值导向。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教学目标,才能称得上是一位称职的“编剧”。
教学片段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一个新的模块《生活与哲学》。(示意教材)一提到哲学,同学们印象中觉得是一门怎么样的学科呢?
生答(略)。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许多自己对哲学的理解,有说比较枯燥乏味的,也有说神秘、抽象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哲学到底是一门怎么样的学科?它对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内容: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板书课题)。
(过渡)哲学是一门怎么样的学科呢?老师用四句话来形容:这是一门“仰望苍穹”的学科,这是一门“洞悉世界”的学科,这也是一门“对话先哲”的学科,它更是一门“问辩人生”的学科!接下来,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一起来探讨关于哲学的那些事儿。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笔者认真研究教材体系,明确这一课时教学内容的主要价值导向为“增强学生对哲学的领悟和思想认同”这一主目标。
围绕着这一核心教学目标,笔者结合生活与哲学模块起始课的特点,以“哲学是一门怎么样的学科”这一主问题作为突破点,用“四句话”来串联整堂课,并以相关课时知识穿插其中,通过师生的感悟,从而达成“初步感悟哲学魅力,增加哲学思想认同”这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这里,笔者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并没有贪大求全,而是致力于突出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淡化处理了其余两个教学目标,这样的“剧本”,既有利于学生在遵循基本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顺利地接受新知,也有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流畅达成与内化,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清晰构建课堂结构
一台好戏必然要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堂好课也离不开精彩纷呈的教学环节。做一位称职的“编剧”,需要教师潜心钻研教材,切实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情状况,精心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构建好课堂结构,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高质量的“剧本”框架。
如表1所示,笔者在编制这一“剧本”时创设了“仰望苍穹”“洞悉世界”“对话先哲”和“问辩人生”四个教学环节。“你心目中的哲学”这一话题式导入意在贴近学生生活;星空视频与图片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直观感受哲学的魅力;“生活中的哲学”组图和“与哲人对话”,意在引导学生完成哲学起源与本义相关知识的掌握;最后“老人与孩子”的故事,意在提升学生对哲学价值、哲学任务的认同感,达成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的设计,环节简洁,层次分明,为“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课时的教学活动开展构建了一个完整、清晰的课堂结构,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从感受哲学与生活关系、感知哲学本义到感悟哲学价值与任务的提升。
二、做一位出色的“主持人”:为课堂活动创设高效益的“剧情”
课堂教学中的主角是学生,但教师绝不是配角。正如一个好节目需要一位优秀的主持人,课堂活动这台“戏”同样离不开教师这位“主持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扮演好话题发起者、过程管理者和观点聚焦者等不可缺失的角色,才能为课堂教学创设高效益的“剧情”。
(一) 话题发起者
课堂教学与综艺类、访谈类节目存在诸多相通之处:都有事先设定的主话题(课题)、嘉宾(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活动有固定的时空限制、必要时借助一定的道具(现代媒体手段),等等。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这位“主持人”首要的任务就是做一个成功的话题发起者。
以“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围绕“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主话题,从知识目标角度,又可分为“哲学起源”“哲学本义”“哲学价值”和“哲学任务”这样四个分话题,结合四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见图1),需要在情境推进中依次逐步抛出,这是教师这位“主持人”作为话题发起者所必须承担的。
(二) 过程管理者
在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对主题不熟悉,或理解上的偏差等多种原因,活动的参与主体——学生身上也往往会出现无法有效参与或偏离主题的现象。此时,教师作为一位优秀“主持人”,就需要根据课堂情况随时作出调整,切实做好过程的管理,顺利推进课堂“剧情”的发展。
教学片段二(洞悉世界)
(展示图片素材:生活中的哲学)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组生活中最常见的图片,分别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诗歌书画。我们一起从生活中来感悟:哲学在哪儿?
生1:生活处处都有哲学。
生2:哲学其实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随手拿起学生桌上的水杯并展示:半杯水)
师:看到了什么?
生3:只有半杯水了。 生4:还有半杯水呢!
师:很好,同样面对半杯水,前一个回答叫悲观主义,后者叫乐观主义,这有哲学的味道了。同学们,按这样的思路,再来分析这三组图片。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哲学课,对于教师设定的“从三组生活图片中感悟哲学”话题实际上出现了无法有效参与的状况。这时,笔者以课堂中的“半杯水”素材为载体,进行了点拨和引导,为学生的参与搭建了一个台阶,进而再回归素材继续展开课堂活动。这样有效的过程管理推动了课堂“剧情”的顺利展开。当然,课堂的过程管理除了上述案例中的参与能力培养外,还应包括多个方面,如秩序维护、资源分配、生成性话题捕捉,等等。
(三) 观点聚焦者
课堂教学情境、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只是有效教学的载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随着课堂“剧情”的推进发展,作为“主持人”的教师必须要即时做好各级教学目标的归纳和提炼工作,成为一位出色的“观点聚焦者”。
以“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所创设的“仰望苍穹”“洞悉世界”“对话先哲”和“问辩人生”四个教学环节,可以说是“剧情”的四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需要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归纳提炼出相应的观点,具体来说,“仰望苍穹”和“洞悉世界”对应的是“哲学起源”,“对话先哲”对应的是“哲学本义”,“问辩人生”对应的则是“哲学价值”和“哲学任务”。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活动参与者往往容易沉溺于活动自身的开展而忽略掉活动的目的。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团队中的领导者发挥“聚焦”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承担“观点聚焦者”这一关键任务,及时将课堂活动开展与有效教学目标达成进行关联,让高质量的“剧情”转化为高效益的教学效果。
三、做一位优秀的“影评人”:为课堂活动提供激励性的“剧评”
一部影片公映后,必定会伴随来自社会各界的影评。影评本身就是整个影视产业链的一部分,对从业人员产生激励、鞭策的作用。课堂也一样,“主角”(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后,教师也要扮演起“影评人”这一角色,对他们的表现予以一定的评价。但不同于影视剧评,教师要做一位“勤快”的“影评人”,更要做一位善意的“影评人”。
(一) 做一位“勤快”的评价者
课堂只有短短45分钟,即便这四十多分钟时间,也要合理分配给诸如导入、内容传授、巩固提升和作业练习等多个环节,每一环节又必须及时完成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这台“戏”中,教师必须做一位“勤快”的评价者。
“勤快”之一:给每位学生评价。课堂教学活动中,每位学生都是“主角”,不应厚此薄彼。教师这位评价者在课堂上必须坚持公平,对于不同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地给每位学生评价的机会,特别是落后的学生。
“勤快”之二:给每个环节评价。目前,创设情境、串联教学环节是政治课堂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如前面提到的“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课时就有四个教学环节,每一教学环节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预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快”地在每个环节中给出评价,才能有效提升和达成这些教学目标。
“勤快”之三:给每种回答评价。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应当是开放的、民主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多元的、个性化的,甚至某些回答可能存在把教师预设的教学活动“带到沟里去”的风险。但笔者认为,即便是这样的回答,教师也应当“勤快”地予以引导和矫正,因为“引导”“矫正”也是构成精彩课堂大戏的重要元素。
(二) 做一位“善意”的评价者
影评可以是个性化的,对于同一部影片,不同的影评人可以给出不同的评价,或赞美,或批评。但课堂评价毕竟不同于影评,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现实成长者,评价的目的更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一位“善意”的评价者。
教学片段三(问辩人生)
教师先后展示两则素材:
素材① ——漫画:广场舞扰民
问题1:同学们家楼下有没有广场舞?特别是考试复习时,你们或家人又有什么好的方法与这些跳舞的大妈们沟通的呢?
由于广场舞红遍大江南北,班级里的不少同学所住的小区中就存在广场舞噪音扰民的情况,有不少同学对此有着强烈的切身体会,因此,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观点就比较过激。
生1:这些大妈太自私,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感受,我支持鸣枪驱赶者的无奈之举!
生2:我们楼下就有许多大妈每天6点多就开始跳广场舞,找保安说没有执法权,打110警察也只能让她们音响声音放低点。有时候,真恨不得扔个瓶子下去!
……
师:老师家楼下也有大妈跳广场舞,也能切身感受到刚才几位同学的愤怒。但我们是一个法制社会、和谐社会,像漫画中这样的“抗争”肯定是违法的,扔瓶子的想法也是错误的。当一种现象出现肯定有其原因,我们不妨调整心态、换位思考一下,用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
素材② ——故事:老人与孩子。问题2: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呢?
这里的“善意”评价,包括多方面的“善”。
首先,是评价出发点的“善”,即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提高,就像片段三中,面对学生的过激言论,教师评价就必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而不是简单否定回答;其次,是评价方式的“善”,也就是说课堂评价只属于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不是终端评价;最后,是评价内容的“善”,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坚持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就像片段三中教师接着给出的故事,直接契合了本课“启迪智慧”的教学主题。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步深入我们的政治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当然的“主角”,但教师绝不应该是“配角”,广大政治教师只有努力“扮演”好教学活动中“编剧”“主持人”和“影评人”等多重“角色”,才能真正与孩子们一起演绎出一堂堂精彩的课堂 “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