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汉魏洛阳故城开发保护的政策背景分析,明确文旅融合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并提出了汉魏洛阳故城开发利用的行动策略。
关键词:汉魏洛阳故城;文旅融合;行动策略
一、政策背景
1.《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在《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文中,针对国家文物遗迹、文化遗产等,积极开展文化、文物旅游提出指导意见,明确“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質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
2.《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10月8日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依托价值突出、内涵丰厚的珍贵文物,推介一批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以此“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将文物旅游上升到国家文明标识体系的建设高度。在工作任务中,重点明确指出:还应深化“一带一路”文物交流合作。
同时要求,“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在文物保护区域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服务业和休闲农业”“强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盘活用好国有文物资源。支持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促进文物旅游融合发展,推介文物领域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和精品旅游线路”。
3.《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7年2月21日,国家文物局印发《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全面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实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程,推动考古、保护、研究与展示、利用的良性循环。”
在推进国家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中,还要求:“彰显文物资源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其核心思想“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基本内容是:“坚持保护为主、保用结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拓展文物合理适度利用的有效途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用文明力量助推发展进步。”并要求积极“培育以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为载体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二、文旅融合理念
文物旅游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
文物是旅游资源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等文物遗迹往往成为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参观的重要吸引物。我国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在文旅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文物保护利用一直都在不断探索进行之中,文旅融合与文物保护利用互补促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全国已形成了一大批诸如故宫等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物旅游目的地,有特色、有影响、有效益的文物旅游景区和产品越来越多。文物景区标准化建设、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研发和博物馆建设进展明显,文物旅游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具体的来说,汉魏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更好的保护汉魏故城文物资源
在《汉魏洛阳故城保护总体规划》《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指导下,通过文旅融合建设,以更好的利用,促进汉魏洛阳故城文物遗产资源的更好保护。
2.更好的提升汉魏故城文化形象
汉魏洛阳故城在中国乃至世界文物、史学界具有极高的文化地位,但在大众市场人们对此却知之甚少。这种社会认知与洛阳汉魏故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影响是不相符的,也降低了汉魏洛阳故城的社会价值属性。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将是提升汉魏洛阳故城的文化形象的有效途径。
3.更好的推进汉魏故城文旅融合
汉魏洛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文物资源与旅游的结合展示利用,是国家“十三五”期间极力推进的重大文化发展战略。汉魏洛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遗址保护中,充分融合旅游文化元素,强化遗址空间的环境的整治与景观提升,将更好的推进汉魏洛阳故城文旅融合进程。
三、开发思路
分析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的旅游文化,主要由三大主题内容构成:故城遗址、洛河水景、田园生态。综合故城旅游发展的基本思想,概括如下:
以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保护为前提,以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故城遗产文化的世界影响为凭借,以内城城垣为骨架,以北魏宫城建筑基址为核心,以汉魏洛阳故城宏大的空间格局展示为亮点,以生态农业景观和洛河滨水带的设置为补充,利用开阔的考古遗址保护空间,与丰富的旅游文化元素融合,以适度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远看宏观(格局景观)、近看微观(文物景观)、环看生态(田园景观)的手法,打造古丝绸之路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四、行动策略
1.丰富文化表现形式
遵循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规范,在强力保护遗址文物资源的基础上,以增加汉魏洛阳故城遗址文化表现形式为主要方式,努力彰显旅游文化符号,丰富遗址公园的游览内容。
2.突显空间格局特征
汉魏洛阳故城的古城空间格局是最具震撼性的旅游资源,而古城格局的保护又是遗址空间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约束了故城空间格局的展示。文旅融合利用,应从多角度、全视野突显故城空间格局的特征,让人们更好的观赏故城之壮美。
3.增加文物展示流线
单纯的遗址保护,以文物点的展示为基础。文旅融合则以文物展示流线为依托,将流线所经空间以公园的方式,纳入到游览线路中。在公园旅游文化打造中,应将整个遗址区均作为文物展示的范畴,以生态景观、旅游符号的建设,形成丰富的文物展示流线。
4.理顺旅游发展空间
汉魏洛阳故城保护区面积广阔,但旅游发展空间不足。遗址发掘现场原本分散,特别是遗址空间内的铁路、公路又进一步割裂了空间,使游览线路的组织跨度大,过程单一。因此,理顺旅游游览空间,应解决好遗址展示空间的碎片,解决好铁路、公路对遗址保护展示空间的隔断等问题。
5.引入现代解说手段
一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展示。如手机定点扫码、语音讲解、视频演示等多手段,利用手机电子罗盘和陀螺仪实现简单的虚拟现实系统。
二是让现代解说系统成为旅游吸引物。如通过屏幕将实地景物与复原的虚拟场景叠合,在夜间使用激光全息投影进行建筑展示,参观者能真实感受到汉魏洛阳故城的雄伟,甚至参观者可与古建筑群合影。
6.强化园林景观建设
汉魏故城遗址公园具有其特殊性。
一是空间大、面积广。公园空间面积一百平方千米,不可能完全进行精致的园林化建设。
二是等级高、影响大。遗址公园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其可建设性受到极大的制约。
三是汉魏洛阳故城岁月久、遗存少。故城文物以城廓为主,以地下埋藏为多,留于地表的文物并不丰富,且类型单一。
因此,汉魏故城遗址公园应以园林的手法,重点突显城廓特征;以园林的方式彰显公园的主题;以大田园景观打造具有可视吸引力的生态背景。
作者简介
许韶立(1962—),男,山西省芮城县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研究。
关键词:汉魏洛阳故城;文旅融合;行动策略
一、政策背景
1.《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在《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文中,针对国家文物遗迹、文化遗产等,积极开展文化、文物旅游提出指导意见,明确“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質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
2.《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10月8日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依托价值突出、内涵丰厚的珍贵文物,推介一批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以此“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将文物旅游上升到国家文明标识体系的建设高度。在工作任务中,重点明确指出:还应深化“一带一路”文物交流合作。
同时要求,“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在文物保护区域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服务业和休闲农业”“强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盘活用好国有文物资源。支持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促进文物旅游融合发展,推介文物领域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和精品旅游线路”。
3.《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7年2月21日,国家文物局印发《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全面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实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程,推动考古、保护、研究与展示、利用的良性循环。”
在推进国家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中,还要求:“彰显文物资源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其核心思想“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基本内容是:“坚持保护为主、保用结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拓展文物合理适度利用的有效途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用文明力量助推发展进步。”并要求积极“培育以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为载体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二、文旅融合理念
文物旅游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
文物是旅游资源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等文物遗迹往往成为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参观的重要吸引物。我国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在文旅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文物保护利用一直都在不断探索进行之中,文旅融合与文物保护利用互补促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全国已形成了一大批诸如故宫等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物旅游目的地,有特色、有影响、有效益的文物旅游景区和产品越来越多。文物景区标准化建设、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研发和博物馆建设进展明显,文物旅游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具体的来说,汉魏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更好的保护汉魏故城文物资源
在《汉魏洛阳故城保护总体规划》《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指导下,通过文旅融合建设,以更好的利用,促进汉魏洛阳故城文物遗产资源的更好保护。
2.更好的提升汉魏故城文化形象
汉魏洛阳故城在中国乃至世界文物、史学界具有极高的文化地位,但在大众市场人们对此却知之甚少。这种社会认知与洛阳汉魏故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影响是不相符的,也降低了汉魏洛阳故城的社会价值属性。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将是提升汉魏洛阳故城的文化形象的有效途径。
3.更好的推进汉魏故城文旅融合
汉魏洛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文物资源与旅游的结合展示利用,是国家“十三五”期间极力推进的重大文化发展战略。汉魏洛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遗址保护中,充分融合旅游文化元素,强化遗址空间的环境的整治与景观提升,将更好的推进汉魏洛阳故城文旅融合进程。
三、开发思路
分析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的旅游文化,主要由三大主题内容构成:故城遗址、洛河水景、田园生态。综合故城旅游发展的基本思想,概括如下:
以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保护为前提,以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故城遗产文化的世界影响为凭借,以内城城垣为骨架,以北魏宫城建筑基址为核心,以汉魏洛阳故城宏大的空间格局展示为亮点,以生态农业景观和洛河滨水带的设置为补充,利用开阔的考古遗址保护空间,与丰富的旅游文化元素融合,以适度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远看宏观(格局景观)、近看微观(文物景观)、环看生态(田园景观)的手法,打造古丝绸之路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四、行动策略
1.丰富文化表现形式
遵循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规范,在强力保护遗址文物资源的基础上,以增加汉魏洛阳故城遗址文化表现形式为主要方式,努力彰显旅游文化符号,丰富遗址公园的游览内容。
2.突显空间格局特征
汉魏洛阳故城的古城空间格局是最具震撼性的旅游资源,而古城格局的保护又是遗址空间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约束了故城空间格局的展示。文旅融合利用,应从多角度、全视野突显故城空间格局的特征,让人们更好的观赏故城之壮美。
3.增加文物展示流线
单纯的遗址保护,以文物点的展示为基础。文旅融合则以文物展示流线为依托,将流线所经空间以公园的方式,纳入到游览线路中。在公园旅游文化打造中,应将整个遗址区均作为文物展示的范畴,以生态景观、旅游符号的建设,形成丰富的文物展示流线。
4.理顺旅游发展空间
汉魏洛阳故城保护区面积广阔,但旅游发展空间不足。遗址发掘现场原本分散,特别是遗址空间内的铁路、公路又进一步割裂了空间,使游览线路的组织跨度大,过程单一。因此,理顺旅游游览空间,应解决好遗址展示空间的碎片,解决好铁路、公路对遗址保护展示空间的隔断等问题。
5.引入现代解说手段
一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展示。如手机定点扫码、语音讲解、视频演示等多手段,利用手机电子罗盘和陀螺仪实现简单的虚拟现实系统。
二是让现代解说系统成为旅游吸引物。如通过屏幕将实地景物与复原的虚拟场景叠合,在夜间使用激光全息投影进行建筑展示,参观者能真实感受到汉魏洛阳故城的雄伟,甚至参观者可与古建筑群合影。
6.强化园林景观建设
汉魏故城遗址公园具有其特殊性。
一是空间大、面积广。公园空间面积一百平方千米,不可能完全进行精致的园林化建设。
二是等级高、影响大。遗址公园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其可建设性受到极大的制约。
三是汉魏洛阳故城岁月久、遗存少。故城文物以城廓为主,以地下埋藏为多,留于地表的文物并不丰富,且类型单一。
因此,汉魏故城遗址公园应以园林的手法,重点突显城廓特征;以园林的方式彰显公园的主题;以大田园景观打造具有可视吸引力的生态背景。
作者简介
许韶立(1962—),男,山西省芮城县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