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火之谜》是苏教版五(上)的一篇科学故事,讲述了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晓暴雷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实验的故事。学生学习这一类科学性故事就应该利用故事独特的叙述视角,扎根于读、立足于说,展望于写,借助复述的方式深入文本、超越文本,达成体悟语言、内化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教学境界。
借助资源,让学生聚焦复述
学生对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都不是从零起点,他们在原本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中已经积淀了丰富的认知经验。只有借助与原始经验相匹配的资源,将这些沉寂在学生思维意识中的经验认知激活起来,才能形成新旧经验的碰撞,让更深入、更有效地学习成为可能。
教学伊始,直接呈现两则故事的概括版:其一,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特别爱臭美……其二,有一个木偶,它有一个巨大的特点,一说谎鼻子就会……让学生猜测这是大家熟悉的哪两个故事,并反思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很快就猜出这两则故事分别是《皇帝的新装》《木偶奇遇记》,也反思了猜测内容的方法:紧扣故事情节最为显著的特征和最与众不同的情节。
对于学生来说,这只是一个短暂的思维预热,但关注的内容与学习的教材形成了气韵相连的效应,唤醒了存储在他们内在思维中的基本知识和原始经验,同时也在教师“描述情节、猜测故事”的方式下,再次强化了讲述不能脱离情节的认知。如此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同时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状态,更明确了课堂学习的基本方向,即掌握课文复述的基本方法,起到了一举三得的教学效果。
感知基本方法,让学生经历复述
复述课文要以学生的感知与理解为基础,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学生理解了文本,就可以直接进行复述。这其中关涉到复述什么、怎么复述的问题,具体而言可以分为学生如何在复述中遴选内容、分清主次、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这些都是个体言语智能的积极体现。过于直接的方法呈现,学生不但不易于理解,甚至还会引发适得其反的恶果,这就意味着必须要让学生置身于扎扎实实的复述过程中,才能掌握复述方法,形成复述能力。
如复述《天火之谜》一文中关于起因部分时,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雷暴“次数多”“力量大”“外号可怕”三个维度感知了富兰克林进行“风筝实验”的起因,并紧扣“每年、几十亿次”“劈”“上帝的怒火”“雷神”等核心詞语,让学生意识到“紧扣关键词”这一复述方法的重要性。随后,学生可以借助于教师出示的这些不同指向的关键性词语,尝试运用一段话将词语进行有机串联,进行常规复述;紧接着,教师调整了这些词语的顺序,将雷暴“外号可怕”的词语置前,表示“次数多”的关键词放在了最后,打乱了词语的原本布局,要求学生重新调整顺序进行复述,学生则借助于“因为……所以……”“不但……而且……”等关联词,突破原有的节奏和逻辑,对起因语段进行了重组性复述;最后,学生在播放的雷电视频中,纷纷罗列出描述雷电天气的词语,如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雷声大作等,并运用词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如胆战心惊、大惊失色、提心吊胆、心惊肉跳等,丰富了言语表达范畴和质感,再次进行创生复述,将原本的起因复述得绘声绘色。
学生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获得了丰富可感的画面资源,进行了词语元素的重新组块,在循序渐进地序列化实践活动中,不断达成复述的一个小任务,并逐步向着最终的目标迈进,在实实在在的过程中掌握了复述技巧,提升了复述能力。
实践拓展延伸,让学生延伸复述
真正地复述,绝不是强行记忆课文语言而机械地背诵出来,而是在基于理解的状态,以自身的意识进行二度创作,达成活用性复述的目标。为此,教师需要创设多种路径和契机,让学生学会提炼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艺术化地再处理、再创生。
如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富兰克林的资料,最终形成以下要素:①出生于贫困家庭;②仅仅读书两年;③12岁时就开始做学徒工。如果要进行复述,怎样在现有的资料下不断丰富、拓展复述的内容呢?学生开展了热烈地研讨,并由此加入了以下生发出来的复述内容:家境贫寒、辍学回家、与我们的生活相比、想象学徒工的场景……有了这样的延展复述,学生则以课文第三自然段为范例,并抓住课文中“大胆推测”“不足为奇”“难以置信”“冷嘲热讽”等核心词语,复述当时人们的反应。紧接着,聚焦于“冷嘲热讽”这些词语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行真实而形象地复述再现,不仅还原了课文内容,同时更展现了丰富的人物认知。
从故事的复述开始,以故事的创编为结束,对于学生来说才是经历了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复述。在这样丰富、创编状态的复述下,思考与表述的空间完全交还给学生,在贴近文本情境的氛围中进行读说练习,形成了感官思维与之前储存记忆的激活与碰撞,在新旧认知的重新匹配与重组中,达成了融会贯通之效应。
对于本文的学习,学生就深入关注了文本中的言语形式和材料,在复述这一训练重点的关注下进行了深入的阅读与研讨,促进了外显活动与内隐思考之间的结合,引发了自身言语能力和意识的高度生长,在潜移默化的历练中发展了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
借助资源,让学生聚焦复述
学生对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都不是从零起点,他们在原本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中已经积淀了丰富的认知经验。只有借助与原始经验相匹配的资源,将这些沉寂在学生思维意识中的经验认知激活起来,才能形成新旧经验的碰撞,让更深入、更有效地学习成为可能。
教学伊始,直接呈现两则故事的概括版:其一,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特别爱臭美……其二,有一个木偶,它有一个巨大的特点,一说谎鼻子就会……让学生猜测这是大家熟悉的哪两个故事,并反思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很快就猜出这两则故事分别是《皇帝的新装》《木偶奇遇记》,也反思了猜测内容的方法:紧扣故事情节最为显著的特征和最与众不同的情节。
对于学生来说,这只是一个短暂的思维预热,但关注的内容与学习的教材形成了气韵相连的效应,唤醒了存储在他们内在思维中的基本知识和原始经验,同时也在教师“描述情节、猜测故事”的方式下,再次强化了讲述不能脱离情节的认知。如此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同时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状态,更明确了课堂学习的基本方向,即掌握课文复述的基本方法,起到了一举三得的教学效果。
感知基本方法,让学生经历复述
复述课文要以学生的感知与理解为基础,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学生理解了文本,就可以直接进行复述。这其中关涉到复述什么、怎么复述的问题,具体而言可以分为学生如何在复述中遴选内容、分清主次、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这些都是个体言语智能的积极体现。过于直接的方法呈现,学生不但不易于理解,甚至还会引发适得其反的恶果,这就意味着必须要让学生置身于扎扎实实的复述过程中,才能掌握复述方法,形成复述能力。
如复述《天火之谜》一文中关于起因部分时,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雷暴“次数多”“力量大”“外号可怕”三个维度感知了富兰克林进行“风筝实验”的起因,并紧扣“每年、几十亿次”“劈”“上帝的怒火”“雷神”等核心詞语,让学生意识到“紧扣关键词”这一复述方法的重要性。随后,学生可以借助于教师出示的这些不同指向的关键性词语,尝试运用一段话将词语进行有机串联,进行常规复述;紧接着,教师调整了这些词语的顺序,将雷暴“外号可怕”的词语置前,表示“次数多”的关键词放在了最后,打乱了词语的原本布局,要求学生重新调整顺序进行复述,学生则借助于“因为……所以……”“不但……而且……”等关联词,突破原有的节奏和逻辑,对起因语段进行了重组性复述;最后,学生在播放的雷电视频中,纷纷罗列出描述雷电天气的词语,如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雷声大作等,并运用词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如胆战心惊、大惊失色、提心吊胆、心惊肉跳等,丰富了言语表达范畴和质感,再次进行创生复述,将原本的起因复述得绘声绘色。
学生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获得了丰富可感的画面资源,进行了词语元素的重新组块,在循序渐进地序列化实践活动中,不断达成复述的一个小任务,并逐步向着最终的目标迈进,在实实在在的过程中掌握了复述技巧,提升了复述能力。
实践拓展延伸,让学生延伸复述
真正地复述,绝不是强行记忆课文语言而机械地背诵出来,而是在基于理解的状态,以自身的意识进行二度创作,达成活用性复述的目标。为此,教师需要创设多种路径和契机,让学生学会提炼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艺术化地再处理、再创生。
如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富兰克林的资料,最终形成以下要素:①出生于贫困家庭;②仅仅读书两年;③12岁时就开始做学徒工。如果要进行复述,怎样在现有的资料下不断丰富、拓展复述的内容呢?学生开展了热烈地研讨,并由此加入了以下生发出来的复述内容:家境贫寒、辍学回家、与我们的生活相比、想象学徒工的场景……有了这样的延展复述,学生则以课文第三自然段为范例,并抓住课文中“大胆推测”“不足为奇”“难以置信”“冷嘲热讽”等核心词语,复述当时人们的反应。紧接着,聚焦于“冷嘲热讽”这些词语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行真实而形象地复述再现,不仅还原了课文内容,同时更展现了丰富的人物认知。
从故事的复述开始,以故事的创编为结束,对于学生来说才是经历了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复述。在这样丰富、创编状态的复述下,思考与表述的空间完全交还给学生,在贴近文本情境的氛围中进行读说练习,形成了感官思维与之前储存记忆的激活与碰撞,在新旧认知的重新匹配与重组中,达成了融会贯通之效应。
对于本文的学习,学生就深入关注了文本中的言语形式和材料,在复述这一训练重点的关注下进行了深入的阅读与研讨,促进了外显活动与内隐思考之间的结合,引发了自身言语能力和意识的高度生长,在潜移默化的历练中发展了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