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秘密谋划“李宗仁回台替代蒋介石”内情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ming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蒋介石及其残余势力败逃台湾。美国对蒋介石彻底失望,并把希望寄托在国民党内各派反映较好的代“总统”李宗仁身上,但此事遭到蒋介石的阻挠。此后,美国还曾试图用另一政客吴国桢取代蒋介石,但此计仍旧失败了……
  杜鲁门意欲与李宗仁会谈遭阻挠
  1949年12月4日,李宗仁经香港去美国。李宗仁初到美国时,杜鲁门政府给李宗仁以“国家元首”的待遇,各方面对李宗仁照顾得极为周到。李宗仁对蒋介石退位后仍控制、指挥军政,意见甚大。为了抗击蒋介石,李宗仁在美国、香港积极联络原来的旧部,以扩充其队伍。
  由于李宗仁在国民党内有一定的声望,美国杜鲁门政府认为由李宗仁代替蒋介石最合适。于是,他们一方面与台湾当局保持联系,一面又在背后策划“换马”,赶蒋介石下台,扶李宗仁正式任“总统”。
  1950年初,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根据杜鲁门的指示致信李宗仁,告知杜鲁门总统拟计划与他会谈中国问题,而且双方都以“总统”身份亮相,请他尽速安排并作回复。李宗仁接到艾奇逊的这封信后,心中十分高兴,立即开始做与杜鲁门会谈的准备工作。
  蒋介石通过在美国的情报网,很快得知这一信息。他看出美国的这一举动是要把李宗仁扶回台湾执政,将他赶出政治舞台。蒋介石立即下令“外交部”向国民党当局驻美“大使”顾维钧发去密电,告知李宗仁系弃“国”不顾,负气出走,也可说是自动离职,再无权代表“国家”,要顾维钧竭尽全力阻挠杜鲁门总统与李宗仁的会谈。如果无法阻挠,可采取拖延的办法,尽量将会谈的日期往后延,直至拖到谈不成为止。
  李宗仁认为,既然是“两国总统”会谈,应该名正言顺地由“外交”渠道正式商定,不应私下联络。基于这样的考虑,他派亲信甘介侯去找美国国务院,建议由美国政府出面与台湾驻美“大使馆”商量会谈的具体事宜。
  美方考虑李的建议有道理,决定派副国务卿与顾维钧进行商谈。由于顾维钧事先不知道美国国务院的副国务卿突然要来,故这位副国务卿进入“大使馆”后,他躲避不及,不得不勉强出面接待一下,以敷衍美国方面。根据美方提出的李、杜会谈的日期与内容,顾维钧感到很为难。因为按常理,应该由李宗仁代表“中华民国”与杜鲁门会谈,但台湾的实际权力现在又在蒋介石手里,何况蒋介石已发密电来要他阻止李、杜会谈。美方的意见,顾维钧思考了许久感到不好办,故未向蒋介石转达。第二天,为躲避美方官员再来找,他以“度假”的名义,偷偷去了美国南部迈阿密。
  美国国务院见台湾当局迟迟未答复,感到颇为蹊跷。他们几次打电话到台湾驻美“大使馆”询问李宗仁与杜鲁门会谈的日期怎么定,“大使馆”的值班人员搪塞说顾维钧“大使”有事外出了,在家的人作不了主,这事非要等顾维钧“大使”回来才能作肯切的答复。美方外交官几次联系没有结果,便知道是蒋介石在中间阻挠。
  蒋介石为破坏会谈复任“总统”
  李宗仁得知此事后,气愤至极,他向美国国务院答复说:“我是合法的‘中华民国’的代‘总统’,有权决定、处理‘中华民国’的一切事务,与杜鲁门总统的会谈一定要进行。有关会谈的时间、地点,建议双方再作商谈。”美国国务院觉得李宗仁的建议有道理,答应可考虑。
  李宗仁决定,仍由甘介侯去美国国务院,就他与杜鲁门会谈的有关细节,与美方官员作具体商谈。由于杜鲁门1950年2月份的活动日程已排满,双方商定李、杜的会谈移到3月3日进行。美方还一再向甘介侯表示,尽管李宗仁不在台湾掌权,美国政府仍视李宗仁为合法的“中华民国”代“总统”,并全力支持他履行代“总统”的职责。
  在台的蒋介石对李宗仁在美的活动了如指掌。为破坏美国杜鲁门政府的“换马”计划,他决定一面加紧进行复任“总统”的活动,一面将李宗仁的代“总统”职务搞掉,使杜鲁门与李宗仁的“总统”会谈流产或无实际意义。
  为使自己的复职“合法”化,蒋介石决定打“民意”牌。他暗地指使一些忠于他的“国大代表”、知名人士公开向记者发表谈话或在报刊上写文章,强烈呼吁他尽快复职。另外,台湾“监察院”通过提案,指责李宗仁身为代“总统”,不顾台湾方面的反对,在美国“遥领国是”“措施错误”,提请“国民大会”予以弹劾。
  2月13日,蒋介石又叫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秘书长张其昀,以“改造委员会”的名义拟了一封给李宗仁的电报,批评李宗仁“赴美误期”,要他赶快回台履行职责,与全体军民共同奋斗。李宗仁接电后,未予理会。
  2月21日,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又给李宗仁发一电,限他3日内返回台湾。否则,以自动放弃代“总统”论处,并将敦请蒋介石复任“总统”。明眼人一看就知,这封电报实际上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台湾当局向李宗仁下的最后通牒。
  李宗仁看到电报后,将电报送给友人及在美国居住的孔祥熙、台湾驻美“大使馆”的官员看,听听他们有何反映。孔祥熙认为,“中华民国宪法”中,没有“总统”退位后可以复位的条款,蒋介石要再出任原职,是不合“法”的。他考虑再三,给蒋介石发了一电,力劝蒋在“复位”问题上要三思而行,以免被世人讥笑,被后人挞伐。随后,他又亲自到台湾驻美国“大使馆”找“参赞”陈之迈,要陈去找闲住在美国纽约的胡适,请胡适出面劝阻蒋介石万勿匆忙复职。
  美国杜鲁门政府也通过外交途径,一再给台湾当局施压,警告蒋介石不要复任“总统”,并威胁说,如蒋不顾美国政府及台湾社会各界的反对强行复出,美国不予支持、承认,今后也不会对台湾提供各种援助。
  蒋介石如坐针毡,寝食难安。经反复思考,蒋介石决定快速复职,粉碎美方与李宗仁的图谋。
  1950年2月24日,在李宗仁与杜鲁门会谈的前一星期,蒋介石指使台湾“立法院”火速开会,通过了要求他复任“总统”的决议。3月1日,蒋介石在台北介寿路“总统府”正式对外宣布“复行视事”,继续行使“总统”职权。
  美国“换马”计划失败
  蒋介石复职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美国,杜鲁门政府对蒋介石复职极为不满。因为,蒋这样做,就意味着他们的“换马”戏演到中途再难以为继了。后来,杜鲁门见蒋介石已坐稳“总统”宝座,感到一时难以改变蒋介石强行复出的状况,马上变脸———做顺水人情,指示国务院发言人公开宣布承认蒋介石为“中华民国总统”。
  不过,美国历届政府在国际事务方面经常言行不一,在对待蒋、李问题上也是如此。1950年3月3日,杜鲁门仍旧与李宗仁在白宫举行了会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蒋介石宣布复任“总统”后,仍与李宗仁举行秘密会谈,使得美国与台湾的关系一度跌入低谷。
  直到朝鲜战争爆发,美蒋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的关系才又热络起来,但美国的“换马”计划并未停止,只是人选由李宗仁换成了另一政客吴国桢。不久,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发觉了美国的这一新图谋,便设局阴谋除掉吴国桢,后因故未成功,再将吴逼出台湾政坛,并使吴国桢出走美国,使美国的“换马”计划又一次落空。
  到195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见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将台湾党政军特控制得滴水不漏,感到再将蒋介石弄下台十分困难,便彻底放弃了在台“换马”的计划。
  (摘自《读报参考》,汪幸福/文)
其他文献
【1906- 2000,湖南新化人,黄埔第6期学员】  到了晚年,虽然有视力衰退、两耳重听、记忆力不好、牙疼等老年病折磨着,但谢冰莹还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写作,因此被人称为“不老的女兵”。她说:“我只希望做一个平凡的渺小的人,只愿用整个的心力贡献给文学。读者的眼泪便是我的收获,读者的同情就是我的财产、我的无价之宝!”  从小就有浓厚的文学兴趣  1906年9月5日,谢冰莹在湖南新化县大同镇谢铎山(今
期刊
【1910- 1989,湖南湘乡人,黄埔第6期学员】  她是曾国藩九弟、任过两江总督的曾国荃的玄孙女;她是将半生心血倾注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精英。她是谁?她就是从黄埔军校走出的曾宪植。  名门之后进黄埔  曾宪植,湖南省湘乡荷叶镇(今属双峰县)人,1910年1月23日出生在长沙府后街曾昭正家,是曾国藩九弟、任过两江总督的曾国荃的玄孙女。她6岁进入长沙著名的湖南省立第一女师附小,13岁升入湖南省立
期刊
【1908- 2010,安徽芜湖人,黄埔第6期教导员】  与其他进入黄埔军校的女学员不同,彭猗兰的身份显得更为特殊。她不仅是被邓演达亲点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筹建者,更是黄埔第六期女生队的教导员。  参加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筹建工作  1926年9月初,革命形势发展很快。10月初,我(即本文口述者彭猗兰)随蔡畅同志等人一起从广州乘船经上海到达武汉。在武汉,担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的邓演达热情
期刊
【1905- 1936,四川宜宾人,黄埔第6期学员】  在全面抗战的前一年,有一位生于蜀中,却血溅白山黑水之间的抗日女英雄,她殉国时年仅31岁。当年,她身边的战友和群众,都亲切地称她“瘦李”,日伪军则称她是“红妆白马猖獗于哈东地区的共匪女头领”。她,就是赵一曼。  立志做女界革命先锋  赵一曼,1905年10月25日出生于一个富裕地主家庭,原名李坤泰,赵一曼是她到东北后取的化名。  1926年1月
期刊
【1901- 1994,四川成都人,黄埔第6期学员】  她叱咤风云,曾被宋庆龄、鲁迅挽救出纳粹德国的女牢;她写出过影响世界的报告文学,曾被斯大林亲定为“高尔基的灵柩执绋人”;她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却被国民党授予少将军衔;她婚姻生活曲折不幸,却与陈毅有过一段“互等3年”的恋情……她叫胡兰畦,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杰出女性。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一批女兵  1901年6月22日,胡兰畦出
期刊
【1898- 1934,湖南平江人,黄埔第6期学员】  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赵一曼的名字可说响彻神州大地,家喻户晓。人们却很少知道与赵一曼性格极其相似的胡筠,她俩一度是同窗挚友,具有‘北赵南胡”的美称。不同的是,赵一曼牺牲在敌人的刑场上,胡筠却死在自己人的手中。  “令嫒非女儿之装,乃巾帼之才也”  胡筠,1898年生于平江县天岳乡大坪屋场的一户殷实人家。其父胡竹安系耕读之士,善经营,思想开明。母
期刊
在新中国开国将军中,同时具有黄埔军校和留苏经历的并不多,许光达大将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还是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时最年轻的大将,当时年仅47岁。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多次遇险,却从未被这些危险吓倒。相反,他时刻想到的都是为人民、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  逃脱了敌特第一次追捕,秘密回故乡遵父命完婚  许光达,原名许德华,生于1908年,湖南省长沙县萝卜冲人,自幼家贫而兄弟姊妹多,又过早丧母。但是懂事
期刊
【1919-,湖南长沙人,黄埔第16期学员】  说起当年的从军经历,周玉云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虽然给我在以后的岁月里带来了不小的磨难,却让我获得了美好的姻缘,也磨砺了我的性格,更是让我这个中国人,在国难当头之际担当责任。”  周玉云祖籍湖南长沙,1919年1月16日出生。当年,周家在长沙也算是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家境殷实。“祖父是清廷的官员,到了父辈,也有一些产业,家中6个子女,我是老幺。”周
期刊
1933年,邱会作担任红军总供给部机要统计员和政治指导员、机关党支部书记,掌握红军全部人员、兵力、枪支、马匹、军械、弹药、粮秣的统计数字,上级是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叶季壮。  1934年6月的一天早上,叶季壮通知邱会作去接受一项特殊任务,周恩来要亲自交代。周恩来见到邱会作第一句话就说:“啊,你就是邱会作,名字我早知道了。在我们家乡,不满20岁的人还叫小孩。你现在就参加处理红军战略上的大事,这叫‘小人
期刊
【1906- 2016,湖南湘阴人,黄埔第6期学员】  黄静汶出身革命世家,很早就投身革命,3次陷敌牢,毕生为革命。她不仅是黄埔军校女兵中的最长寿者,也是一代巾帼英雄的好榜样。  从小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静汶,原名黄自纯,1911年(现有新资料表明其出生时间应为1906年,女儿罗小庆给予确认)生于湖南省湘阴县高家坊三姊桥(今属汨罗市)一个老同盟会员家庭。  黄静汶的父亲思想比较开明,有强烈的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