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中小学教师对信息素养概念认知上的几种误区入手,辨析了教师培训中存在的差异,进而提出了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教师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12-0033-02
当前,教师对信息素养概念的认识往往过于“泛化”,容易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计算机专业能力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认识上深度重叠,因而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以下简称“提升工程培训”)的认识上也往往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算机专业技能培训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能力培训相混淆。本文试从信息素养概念的认识上来辨析提升工程培训的实效。
信息素养概念认知上的几种误区
教师和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对信息素养概念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误区。
一是把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目标等同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教学中的直接表现是课程目标泛化、课程内容重点不突出、没有关注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核心技能,学了很多驳杂的技能,却没有理解技术背后的思想和计算机文化。如以“信息处理工作主线”和“归纳与总结方法”组织的教材内容体系过于庞大,难以实现可操作性。基础模块趋于内容知识和技能的简单重复,网络和多媒体模块则偏重于技术操作,这些不利于学生理解信息技术背后的学科本质、核心概念、原理、思想和方法等。
二是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等同于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目前国内大学的教育技术学科价值取向定位模糊,有教育取向、计算机取向、传媒取向三大类定位,缺乏真正聚焦于某一研究方向进行学科发展的学校[1]。虽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学科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媒体资源的应用和开发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四个方面,但现代教育技术通常认为其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两方面原因,导致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同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忽视了信息技术学科和学科教师的专业地位,认为只要通过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或者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师就能上好信息技术课,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往往成了网管、电教技术人员等,甚至是为其他教师做课件的“闲杂”人员。
三是把教师的信息素养等同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一方面,因为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一步被简单地误认为信息技术学科的专业培训,培训也就更多呈现出“只见技术不见教学融入”的局面,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更加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师业务培训失去了专业性,业务培训往往成了低技术含量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技术培训。
可以看到,如果对信息素养概念的内涵不加辨析,那么就会极大地影响到提升工程培训的实效。
基于信息素养概念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简析
在一定程度上说,提升工程培训可以理解为是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培训。因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是不能把提升工程培训简单等同于教师的信息技术课程知识普及培训;二是不能把提升工程培训作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简单重复;三是不能认为提升工程培训就是教师的计算机技能培训;四是不能认为提升工程培训就是教师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能力培训。
那么,提升工程培训应该是怎样的呢?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2]。将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中的这一趋势概述为从“学习使用技术”到“使用技术学习”,也即从“技术导向”转向为“学习导向”。
笔者认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阶段性认识也可相应地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知识背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校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千差万别,不同个体的中小学教师会处于信息技术应用的不同阶段。此外,培训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培训机构组成又有较大差异,因而培训的具体实施上也就各行其是,最终造成了当前提升工程培训的不良局面。
对提升工程培训的几点建议
1. 提升工程培训应该区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要对教师进行有效的训前测试,以了解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层次。教师是处于起步、应用、融合,还是创新阶段?如果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处于起步阶段,则他参加的提升工程培训要关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训练;如果是应用阶段,则主要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模仿;而融合体验阶段要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高效应用;创新层次要探索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更有效的技术工具或方法。
每一阶段有不同的技能发展目标及其培训形式。比如,起步阶段要关注的是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技能训练,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良好习惯和行为意识,具体的提升培训要以实践操作为主要形式。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处于创新阶段的中小学教师,他们不再需求技术实践,而更多的应该是观点的碰撞交流、观念的更新融合,所以具体的培训形式要以更为丰富和自由的主题研讨、沙龙等方式为主。
2. 提升工程培训要区分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
教师教学要有相应的信息技术环境。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应该是基于学校现有信息化发展教学现状的提高应用。培训不能脱离信息化教学实践,不能脱离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所以,对信息化条件落后的学校教师提供创客教育培训、电子书包培训等课程无异于画饼充饥。同样,对信息化水平较高学校的教师,仅仅推荐一些PPT设计与制作类的课程又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度浪费。
3. 信息技术教师要避免被学科背景干扰
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除了强调处理与交流、创造性、思维方式三方面外,还要强调“融入与适应”和“文化理解”的内容,更要强调应用信息技术去获得如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培训课程的设计不能迷失在技术和工具的洪流中,不能“什么有用学什么”,不能“只见技术不见人”,盲目地追求技术和工具的新颖性和多样性。要正确地引导中小学教师批判性使用技术和工具,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和教学工具背后承载的社会责任。中小学教师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要抛弃干扰学习的信息技术学科背景性知识,融入所教学科的情境化应用。
4. 教师要形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行为能力
提升工程培训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两个行为转变:一是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学习的行为转变,二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行为转变。教师除了要有技术积淀,更要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行为意识。在具体的培训课程中,应该有丰富的案例资源正确引导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应用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教师对信息素养概念认知的偏差影响了提升工程培训的认知和具体实施。要有效实施提升工程培训,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有正确的认知,就要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现状有正确的认识,也要为教师提供有利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行为的资源丰富的案例培训。在具体的培训实施中,要提供有效的训前能力测评,引导教师选择适合自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层次的培训课程资源;要提供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学习资源。总之,提升工程培训落到实效要依靠各级培训机构的有序组织,提供丰富的培训课程和案例资源。
参考文献
任友群,詹艺.第三只眼睛看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5~9.
王永锋,王以宁,何克抗.从“学习使用技术”到“使用技术学习”——解读新版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82~85.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学院信息技术研修部)
【关键词】教师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12-0033-02
当前,教师对信息素养概念的认识往往过于“泛化”,容易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计算机专业能力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认识上深度重叠,因而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以下简称“提升工程培训”)的认识上也往往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算机专业技能培训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能力培训相混淆。本文试从信息素养概念的认识上来辨析提升工程培训的实效。
信息素养概念认知上的几种误区
教师和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对信息素养概念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误区。
一是把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目标等同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教学中的直接表现是课程目标泛化、课程内容重点不突出、没有关注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核心技能,学了很多驳杂的技能,却没有理解技术背后的思想和计算机文化。如以“信息处理工作主线”和“归纳与总结方法”组织的教材内容体系过于庞大,难以实现可操作性。基础模块趋于内容知识和技能的简单重复,网络和多媒体模块则偏重于技术操作,这些不利于学生理解信息技术背后的学科本质、核心概念、原理、思想和方法等。
二是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等同于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目前国内大学的教育技术学科价值取向定位模糊,有教育取向、计算机取向、传媒取向三大类定位,缺乏真正聚焦于某一研究方向进行学科发展的学校[1]。虽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学科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媒体资源的应用和开发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四个方面,但现代教育技术通常认为其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两方面原因,导致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同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忽视了信息技术学科和学科教师的专业地位,认为只要通过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或者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师就能上好信息技术课,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往往成了网管、电教技术人员等,甚至是为其他教师做课件的“闲杂”人员。
三是把教师的信息素养等同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一方面,因为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一步被简单地误认为信息技术学科的专业培训,培训也就更多呈现出“只见技术不见教学融入”的局面,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更加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师业务培训失去了专业性,业务培训往往成了低技术含量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技术培训。
可以看到,如果对信息素养概念的内涵不加辨析,那么就会极大地影响到提升工程培训的实效。
基于信息素养概念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简析
在一定程度上说,提升工程培训可以理解为是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培训。因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是不能把提升工程培训简单等同于教师的信息技术课程知识普及培训;二是不能把提升工程培训作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简单重复;三是不能认为提升工程培训就是教师的计算机技能培训;四是不能认为提升工程培训就是教师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能力培训。
那么,提升工程培训应该是怎样的呢?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2]。将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中的这一趋势概述为从“学习使用技术”到“使用技术学习”,也即从“技术导向”转向为“学习导向”。
笔者认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阶段性认识也可相应地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知识背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校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千差万别,不同个体的中小学教师会处于信息技术应用的不同阶段。此外,培训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培训机构组成又有较大差异,因而培训的具体实施上也就各行其是,最终造成了当前提升工程培训的不良局面。
对提升工程培训的几点建议
1. 提升工程培训应该区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要对教师进行有效的训前测试,以了解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层次。教师是处于起步、应用、融合,还是创新阶段?如果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处于起步阶段,则他参加的提升工程培训要关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训练;如果是应用阶段,则主要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模仿;而融合体验阶段要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高效应用;创新层次要探索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更有效的技术工具或方法。
每一阶段有不同的技能发展目标及其培训形式。比如,起步阶段要关注的是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技能训练,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良好习惯和行为意识,具体的提升培训要以实践操作为主要形式。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处于创新阶段的中小学教师,他们不再需求技术实践,而更多的应该是观点的碰撞交流、观念的更新融合,所以具体的培训形式要以更为丰富和自由的主题研讨、沙龙等方式为主。
2. 提升工程培训要区分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
教师教学要有相应的信息技术环境。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应该是基于学校现有信息化发展教学现状的提高应用。培训不能脱离信息化教学实践,不能脱离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所以,对信息化条件落后的学校教师提供创客教育培训、电子书包培训等课程无异于画饼充饥。同样,对信息化水平较高学校的教师,仅仅推荐一些PPT设计与制作类的课程又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度浪费。
3. 信息技术教师要避免被学科背景干扰
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除了强调处理与交流、创造性、思维方式三方面外,还要强调“融入与适应”和“文化理解”的内容,更要强调应用信息技术去获得如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培训课程的设计不能迷失在技术和工具的洪流中,不能“什么有用学什么”,不能“只见技术不见人”,盲目地追求技术和工具的新颖性和多样性。要正确地引导中小学教师批判性使用技术和工具,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和教学工具背后承载的社会责任。中小学教师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要抛弃干扰学习的信息技术学科背景性知识,融入所教学科的情境化应用。
4. 教师要形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行为能力
提升工程培训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两个行为转变:一是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学习的行为转变,二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行为转变。教师除了要有技术积淀,更要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行为意识。在具体的培训课程中,应该有丰富的案例资源正确引导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应用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教师对信息素养概念认知的偏差影响了提升工程培训的认知和具体实施。要有效实施提升工程培训,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有正确的认知,就要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现状有正确的认识,也要为教师提供有利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行为的资源丰富的案例培训。在具体的培训实施中,要提供有效的训前能力测评,引导教师选择适合自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层次的培训课程资源;要提供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学习资源。总之,提升工程培训落到实效要依靠各级培训机构的有序组织,提供丰富的培训课程和案例资源。
参考文献
任友群,詹艺.第三只眼睛看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5~9.
王永锋,王以宁,何克抗.从“学习使用技术”到“使用技术学习”——解读新版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82~85.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学院信息技术研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