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作为新课程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认真研究,必要时要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一定梯度和连贯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本文就数学新课程中怎样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了以下探索。
一、从生活中提炼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强有力地作用于现实世界。我们完全可以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加以提炼。创设问题情境,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如在上《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这样进行,老师先让学生一起看短文:
周末,妈妈早晨上班时,嘱咐读七年级的小明打扫一下家里的卫生,小明按妈妈的要求做完事后,坐在窗边想着他想买的玩具,可又愁没钱。忽然,他计上心来,在妈妈回家前在桌上留了一张纸条,然后躲在房里看妈妈的动静。
妈妈看见小明的纸条上是这样写的:“拖地:3元;迭被:1元;抹窗户:5元;丢垃圾袋:1元;共计10元。”妈妈看后,一言不发,提笔在纸条后加上几行字:“吃饭:x元;穿衣:y元;带去看病:z元;关心:a元……共计b元。”写完就到厨房做饭去了,小明溜出来一看,心生惭愧,赶紧收起了纸条。
师:妈妈写的x,y,z,a,b表示什么?小明为什么心生惭愧?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做?
生1:x,y,z,a,b表示钱数。小明想到妈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心生惭愧。如果我是小明,我会帮妈妈做家务。
生2:如果妈妈这样写,我会还给妈妈b元钱。
生3:你哪来的b元钱呢?
生4:妈妈的付出不是能用数字计算的,妈妈这样写的时候,并没有向小明要钱的意思,我认为x,y,z,a,b表示0。
生5:我认为x,y,z,a,b表示很大很大的数,因为妈妈给予我的太多太多。
生6:如果我是小明,我从现在起就刻苦学习,长大了用2x,2y,2z,2a,2b……的代价报答妈妈。
生7:我认为x,y,z,a,b……我长大了要以nx,ny,nz,na,nb(n是一个很大的数)多的爱来回报妈妈以及所有爱我的人和关心我的人(这位同学活学活用,他把字母表示数巧妙地用在了他的语言中,让其他同学羡慕不已)。
师:大家归纳一下,短文中的字母表示什么?
老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并指明,用字母表示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从算术学习到代数学习的重要跨越。这一教学设计由生活情境入手,实例自然,有利于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内丰动机,符合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性,因而有利于发展数学化的思维。
二、从疑点中设置
当新的学习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之间产生认知冲突时,这样冲突就会成为诱发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使他们产生学习科学概念的欲望,形成积极的认识氛围和情感氛围。在“中位数、众数”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创设情境。
问题:某次数学考试,亮亮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以及1个40分和1个10分。
亮亮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亮亮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亮亮欺骗妈妈了吗?
师提出:这里亮亮显然没有欺骗妈妈,那么你们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学生思考后回答:亮亮把平均数作为中等水平。
师提出:在这组数据中平均数不能作为中等水平。那么用什么来说明亮亮的成绩在全班成绩中的位置?
教师紧接着指出,如何解决以上问题,这需要学习新的概念,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中位数、众数”。
三、从趣味中激发
教学中结合内容恰当地设计一些小游戏,不但能给学生以轻松、愉快之感,也给他们留下思索回味的余地,有助于学生形成愉快的学习心境。例如在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集体游戏。
游戏规则:(1)第一排的同学参加游戏。(2)把第二排规定为第一排,往后依次类推。教室各排从左到右依次为1号,2号……。(3)教师手中准备这样几种座位票:有排无号,有号无排,有排有号,排号互换,无排无号等。(4)参加游戏同学从教师手中抽取座位票,然后寻找座位票上的位置。找到对应位置上的同学就是自己的朋友。找不到位置的同学,请他们谈谈找不到的原因。如果 要找到位置,还需补上什么条件?
与自己有缘的是哪一位呢?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孩子们进入了教师设计的情境之中。在这样一个智力活动处于激活的状态下,学生自然明确,为什么要建立直角坐标系?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为什么需要用两个数据?这两个数据为什么有顺序?如何表达这种顺序?这“一对数”如何与“两个数”区别开来?一系列有关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问题。
四、从活动中产生
“一切数学问题来自于你的实践,来自于你的生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年龄、特点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的、积极的探索。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这样进行的:
师:用准备好的大报纸能对折几次?
生1:很多次。
生2:几十次吧
生3:一百多次
“好!那大家赶快动手,看谁对折的次数最多?”同学们马上动手,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一次,两次,三次,……”学生一边折一边数着。
“六次,七次!”
“老师,只能折到七次,折不下去了!”
在动手实践后却大部分学生发现折叠到七次的时候已经非常困难,许多同学都是大惑不解。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终于发现:报纸厚度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以等比级数增加,而其面积则相应地以同样比例减少。加上纸本身的拉力,把报纸对折第九次无疑比一次将512张报纸对折更要困难!
总之,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养成探求知识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而且创设都要有启发性、趣味性,要紧扣教学目标,要根据每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未进行。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一种渴求新知的氛围才能油然而生。
一、从生活中提炼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强有力地作用于现实世界。我们完全可以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加以提炼。创设问题情境,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如在上《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这样进行,老师先让学生一起看短文:
周末,妈妈早晨上班时,嘱咐读七年级的小明打扫一下家里的卫生,小明按妈妈的要求做完事后,坐在窗边想着他想买的玩具,可又愁没钱。忽然,他计上心来,在妈妈回家前在桌上留了一张纸条,然后躲在房里看妈妈的动静。
妈妈看见小明的纸条上是这样写的:“拖地:3元;迭被:1元;抹窗户:5元;丢垃圾袋:1元;共计10元。”妈妈看后,一言不发,提笔在纸条后加上几行字:“吃饭:x元;穿衣:y元;带去看病:z元;关心:a元……共计b元。”写完就到厨房做饭去了,小明溜出来一看,心生惭愧,赶紧收起了纸条。
师:妈妈写的x,y,z,a,b表示什么?小明为什么心生惭愧?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做?
生1:x,y,z,a,b表示钱数。小明想到妈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心生惭愧。如果我是小明,我会帮妈妈做家务。
生2:如果妈妈这样写,我会还给妈妈b元钱。
生3:你哪来的b元钱呢?
生4:妈妈的付出不是能用数字计算的,妈妈这样写的时候,并没有向小明要钱的意思,我认为x,y,z,a,b表示0。
生5:我认为x,y,z,a,b表示很大很大的数,因为妈妈给予我的太多太多。
生6:如果我是小明,我从现在起就刻苦学习,长大了用2x,2y,2z,2a,2b……的代价报答妈妈。
生7:我认为x,y,z,a,b……我长大了要以nx,ny,nz,na,nb(n是一个很大的数)多的爱来回报妈妈以及所有爱我的人和关心我的人(这位同学活学活用,他把字母表示数巧妙地用在了他的语言中,让其他同学羡慕不已)。
师:大家归纳一下,短文中的字母表示什么?
老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并指明,用字母表示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从算术学习到代数学习的重要跨越。这一教学设计由生活情境入手,实例自然,有利于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内丰动机,符合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性,因而有利于发展数学化的思维。
二、从疑点中设置
当新的学习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之间产生认知冲突时,这样冲突就会成为诱发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使他们产生学习科学概念的欲望,形成积极的认识氛围和情感氛围。在“中位数、众数”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创设情境。
问题:某次数学考试,亮亮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以及1个40分和1个10分。
亮亮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亮亮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亮亮欺骗妈妈了吗?
师提出:这里亮亮显然没有欺骗妈妈,那么你们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学生思考后回答:亮亮把平均数作为中等水平。
师提出:在这组数据中平均数不能作为中等水平。那么用什么来说明亮亮的成绩在全班成绩中的位置?
教师紧接着指出,如何解决以上问题,这需要学习新的概念,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中位数、众数”。
三、从趣味中激发
教学中结合内容恰当地设计一些小游戏,不但能给学生以轻松、愉快之感,也给他们留下思索回味的余地,有助于学生形成愉快的学习心境。例如在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集体游戏。
游戏规则:(1)第一排的同学参加游戏。(2)把第二排规定为第一排,往后依次类推。教室各排从左到右依次为1号,2号……。(3)教师手中准备这样几种座位票:有排无号,有号无排,有排有号,排号互换,无排无号等。(4)参加游戏同学从教师手中抽取座位票,然后寻找座位票上的位置。找到对应位置上的同学就是自己的朋友。找不到位置的同学,请他们谈谈找不到的原因。如果 要找到位置,还需补上什么条件?
与自己有缘的是哪一位呢?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孩子们进入了教师设计的情境之中。在这样一个智力活动处于激活的状态下,学生自然明确,为什么要建立直角坐标系?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为什么需要用两个数据?这两个数据为什么有顺序?如何表达这种顺序?这“一对数”如何与“两个数”区别开来?一系列有关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问题。
四、从活动中产生
“一切数学问题来自于你的实践,来自于你的生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年龄、特点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的、积极的探索。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这样进行的:
师:用准备好的大报纸能对折几次?
生1:很多次。
生2:几十次吧
生3:一百多次
“好!那大家赶快动手,看谁对折的次数最多?”同学们马上动手,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一次,两次,三次,……”学生一边折一边数着。
“六次,七次!”
“老师,只能折到七次,折不下去了!”
在动手实践后却大部分学生发现折叠到七次的时候已经非常困难,许多同学都是大惑不解。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终于发现:报纸厚度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以等比级数增加,而其面积则相应地以同样比例减少。加上纸本身的拉力,把报纸对折第九次无疑比一次将512张报纸对折更要困难!
总之,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养成探求知识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而且创设都要有启发性、趣味性,要紧扣教学目标,要根据每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未进行。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一种渴求新知的氛围才能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