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了@哈雷恶棍李奇的微博—段时间后,我发现这个时尚摄影师根本就在不务正业——如名字显示,机车俨然威了首要的身份标识,他与小伙伴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为一件限量版银饰的细腻手工羽毛而沉迷,为—件刚到货的做旧皮衣高呼牛×。这样一帮爱美丽的汉子吸引了时装总监崔丹的注意,他邀请了李奇掌镜,用—整组时装大片记录下这个群体的姿态。
如你所见,对服饰有着如此执念的一群男人,站出来的姿态强硬又自我,眼神有那么一点儿不屑也不在乎,身上散发着发动机的机油味儿。一回神,发现这味儿也叫雄性荷尔蒙。而同时,大众印象中对“爱美丽男人”的印象,完全是另一个样子——自我但小心翼翼、纤丽得有种中性气质,且性向成谜,你懂的。
被李奇这些男人们精挑细选穿上身的,有美国工人阶层的粗丹宁工装,有机车党的拉风皮夹克、铆钉大皮靴,还有嬉皮风格的皮绳、斗篷,以及西部牛仔的流苏皮衣、麂皮夹克、原住民图腾首饰。第一眼,他无疑是个“别惹我”的狠角色,但第二眼、第三眼看过去,你发现这个硬汉粗中带细,别说那油头和看似杂乱但其实精心维护着的胡子,从手上的编织皮绳到胸前的串珠老鹰挂坠到闪耀在腰间的做旧皮带扣,显然都是精心打造和挑选的款式—一他绝非一根筋的大老粗。这样的男人形象,对渴望爷们儿气息的异性大概有种吞噬式的魅力,让人想起《Ride》MV里坐在机车后座搂着皮衣大叔、闭眼表情有如高潮的大妞Lana DelRey。
而他们自身,似乎也被这个爱好吞噬了——就在我们拍摄的这些人里,有随着喜爱之情日渐增长、自己当起了手艺人的,或干脆开店、做了品牌主理人,比如自称“街头文化瘾君子”的@GUNC翟松,他说:“我的爱好几乎占了我生活比重的全部。更多时候,我希望它是精神层面追求的物质化体现。”还有19岁就到了东京、当时“脑里一片空白”的梅咏,面对新世界,无可救药地恋上了当时八九十年代在日本盛行的美国冲浪和滑板文化。他—边和其他同样穷得响叮当的小伙儿追时髦(比如他的朋友藤原浩),一边找机会往这一文化的发源地美国加州跑。他对《智族GQ》说,因为那些玩滑板的人年纪大了后开始玩机车,反而把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机车文化重新带起,继而席卷原宿。对上一代大众来说,机车与工人偶像的第一选择自然是银幕上闪闪发光的他们——从Steve McQueen、James Dean、Marlon Brando到《AFistful of Dollars》里的Clint Eastwood,但对那些更“现实”的原宿系美国风格玩家来说,成立于1948年的机车黑帮Hells Angles更是大明星。这个组织在全世界有200个支部,全员轰隆着哈雷机车,让警察大为头疼。“周末我想去冲浪还是能去冲浪,想滑板还是能滑板,还有骑机车、摄影,想做就做。对我来说最最重要的,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梅咏说。
但同时,另一些精通这风格的男人却是外企高管、职业培训师,私下一身皮衣闪耀在机车上,平日却西装革履、职业又干练,像“寄生兽”—般混迹于高级写字楼。与我们平时所谈论的时尚不—样,这股文化虽然也起源自西方(主要是美国),但同时已经被素来崇拜美国文化的日本所吸收,并被追求极致的日式精神消化成可以为亚洲男人所用的真实衣服,独立存在于大众当前理解的主流时尚之外。难怪越来越多具有自我意识的男人—一如艺术家、摄影师等等,都选择回归到这种风格。
说回归,是因为它把男人的恋物癖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返祖到野性本能,像狩猎者般盯准一件猎物,然后目不斜视地追赶、捕猎、炫耀。日本冈山地区有全世界最好的牛仔工厂,他们千方百计回收了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丹宁纺织机,专职复刻那种“坑坑洼洼的粗牛仔布”——只有它们掉色后呈现的独特美感,才满足得了内行人的挑剔眼光,而用19世纪美元95%银元打造的首饰,氧化变黑的样子就是比现在的925银好看!“你们都是疯子,怎么会着迷这样的东西?”梅咏的老婆摊手说。这些男人强调手工、强调质感,用—种旁人无法理解的传承眼光来检验每件物品身上的时光价值。现在,梅咏是Fua的总代理,一路走来见证过Stussy,Freshjive、Supreme、Neighborhood、Tenderloin这些代表品牌的风起云涌。贯彻了日本人较真精神的这些人与品牌,居然能反客为主,把这舶来文化反输回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尤其是思维相近的中国。
和其他来来去去的潮流不一样,这风格与它的汉子们有种“我自岿然不动”的淡定,不算特别GQ,更像个迷人而魅力四射的反派,如同他们口中的风格原型——兵痞、野骑士、油站工。“我喜欢的这种风格的‘致命优点’就是—一它永远不过时且结实耐穿,”李奇说,“男人,就该有个体面的粗野样儿!”
如你所见,对服饰有着如此执念的一群男人,站出来的姿态强硬又自我,眼神有那么一点儿不屑也不在乎,身上散发着发动机的机油味儿。一回神,发现这味儿也叫雄性荷尔蒙。而同时,大众印象中对“爱美丽男人”的印象,完全是另一个样子——自我但小心翼翼、纤丽得有种中性气质,且性向成谜,你懂的。
被李奇这些男人们精挑细选穿上身的,有美国工人阶层的粗丹宁工装,有机车党的拉风皮夹克、铆钉大皮靴,还有嬉皮风格的皮绳、斗篷,以及西部牛仔的流苏皮衣、麂皮夹克、原住民图腾首饰。第一眼,他无疑是个“别惹我”的狠角色,但第二眼、第三眼看过去,你发现这个硬汉粗中带细,别说那油头和看似杂乱但其实精心维护着的胡子,从手上的编织皮绳到胸前的串珠老鹰挂坠到闪耀在腰间的做旧皮带扣,显然都是精心打造和挑选的款式—一他绝非一根筋的大老粗。这样的男人形象,对渴望爷们儿气息的异性大概有种吞噬式的魅力,让人想起《Ride》MV里坐在机车后座搂着皮衣大叔、闭眼表情有如高潮的大妞Lana DelRey。
而他们自身,似乎也被这个爱好吞噬了——就在我们拍摄的这些人里,有随着喜爱之情日渐增长、自己当起了手艺人的,或干脆开店、做了品牌主理人,比如自称“街头文化瘾君子”的@GUNC翟松,他说:“我的爱好几乎占了我生活比重的全部。更多时候,我希望它是精神层面追求的物质化体现。”还有19岁就到了东京、当时“脑里一片空白”的梅咏,面对新世界,无可救药地恋上了当时八九十年代在日本盛行的美国冲浪和滑板文化。他—边和其他同样穷得响叮当的小伙儿追时髦(比如他的朋友藤原浩),一边找机会往这一文化的发源地美国加州跑。他对《智族GQ》说,因为那些玩滑板的人年纪大了后开始玩机车,反而把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机车文化重新带起,继而席卷原宿。对上一代大众来说,机车与工人偶像的第一选择自然是银幕上闪闪发光的他们——从Steve McQueen、James Dean、Marlon Brando到《AFistful of Dollars》里的Clint Eastwood,但对那些更“现实”的原宿系美国风格玩家来说,成立于1948年的机车黑帮Hells Angles更是大明星。这个组织在全世界有200个支部,全员轰隆着哈雷机车,让警察大为头疼。“周末我想去冲浪还是能去冲浪,想滑板还是能滑板,还有骑机车、摄影,想做就做。对我来说最最重要的,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梅咏说。
但同时,另一些精通这风格的男人却是外企高管、职业培训师,私下一身皮衣闪耀在机车上,平日却西装革履、职业又干练,像“寄生兽”—般混迹于高级写字楼。与我们平时所谈论的时尚不—样,这股文化虽然也起源自西方(主要是美国),但同时已经被素来崇拜美国文化的日本所吸收,并被追求极致的日式精神消化成可以为亚洲男人所用的真实衣服,独立存在于大众当前理解的主流时尚之外。难怪越来越多具有自我意识的男人—一如艺术家、摄影师等等,都选择回归到这种风格。
说回归,是因为它把男人的恋物癖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返祖到野性本能,像狩猎者般盯准一件猎物,然后目不斜视地追赶、捕猎、炫耀。日本冈山地区有全世界最好的牛仔工厂,他们千方百计回收了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丹宁纺织机,专职复刻那种“坑坑洼洼的粗牛仔布”——只有它们掉色后呈现的独特美感,才满足得了内行人的挑剔眼光,而用19世纪美元95%银元打造的首饰,氧化变黑的样子就是比现在的925银好看!“你们都是疯子,怎么会着迷这样的东西?”梅咏的老婆摊手说。这些男人强调手工、强调质感,用—种旁人无法理解的传承眼光来检验每件物品身上的时光价值。现在,梅咏是Fua的总代理,一路走来见证过Stussy,Freshjive、Supreme、Neighborhood、Tenderloin这些代表品牌的风起云涌。贯彻了日本人较真精神的这些人与品牌,居然能反客为主,把这舶来文化反输回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尤其是思维相近的中国。
和其他来来去去的潮流不一样,这风格与它的汉子们有种“我自岿然不动”的淡定,不算特别GQ,更像个迷人而魅力四射的反派,如同他们口中的风格原型——兵痞、野骑士、油站工。“我喜欢的这种风格的‘致命优点’就是—一它永远不过时且结实耐穿,”李奇说,“男人,就该有个体面的粗野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