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文本是一个充盈诗意的载体,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盈诗意、释放诗意。诗意的语文课堂应是精致的,如苏州园林,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或庭院深深深几许,或柳暗花明又一村,或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而追寻诗意的课堂,需要教者带着学生用心地解读文本。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只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才能让学生流连在诗意的课堂中,去感受美、交流美、创造美。
解读是理解、体会,是一种心智活动。文本是我们语文课堂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的一个载体。文本解读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它超越了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它超越了对文本本身的字面理解,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基础和方向。
一、引发共鸣,体会文章的情感美
程少堂曾说:“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善良和悲悯情怀,首先就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感伤,学会有魅力地流泪,这是语文教学独特的任务。”
教学时,教师要在教材中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进三者之间产生共鸣。
教学《二泉映月》时,我们沉浸于阿炳凄凉的遭遇里;教学《最后的姿势》,我们会为谭千秋老师抛洒热泪。而这些表现无一不是学生解读文本时所产生的情感的共鸣,这是灵魂的震撼,是心的回应,这样的情感似七弦古琴发出的音韵一般余音回绕、低诉不绝。
感人心者,莫乎先发情。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便会体会到文章的情感美。
二、平等对话,感受课堂的和谐美
马斯洛的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应该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让师生在率真、坦诚、相互尊重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要追寻语文课的平等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捧出心中藏着的那个彩色的梦,那梦既有生命的价值引导,又有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与交流,是充满美感的诗意境界。
例如,教学《草原》时,我让学生默读后,静静地遐想。此时,课堂静出一种空阔的境界,而草原的宁静、广袤也正于此时呈现在学生的脑际。
在虚静平和中,课堂成为学生诗意的栖居地,它萌发着诗情,弥漫着诗意,荡漾着诗心。
但和谐的课堂又绝不是古井之水、波澜不惊的,它是有涨落、有起伏的。既有和风细雨,又有暴风骤雨;既是二月江南,又是秋风塞外;既闲庭信步,又铁骑突出。
例如,教学《月光曲》时,我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学生随着去掉的抑扬,体会着文中月光如水的曼妙文字,感受着演奏者当初辗转复杂的情怀。作者情、学生情相互交融,和谐共生。以此让学生感受着清风明月、杏花春雨的和谐美。
三、创设情境,领悟语句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语言的内在美,领悟这种美需要教师创设具体的情境。创设的情境也就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它能让学生自如地展示心中的梦它观照的是学生内心的自由、愉悦和释放的需要,它所营造的氛围能契合学生的情感、心理,并能使其产生共鸣。
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充分联想想象,以此深入到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中。
例如,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以“诗中有画”为线,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美丽画面。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仿佛看到了茅屋、翁媪、青草、大中小儿,听到了溪水声,很自然地走进了词中描绘的恬静优美的乡村,充分感受到了“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的意境之美。
四、潜心领悟,品味语句的意蕴美
语言需要细心咀嚼,耐心挖掘,潜心领悟。在不少名家的著作中,一些最原始的细小问题,哪怕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标点,都具有很美的意蕴。
例如,《春雨》这首诗以洗练的语言,拟人的手法,形象而又准确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作用,抒发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在教学中,抓住“知”“当……乃……”“潜”“润”“细”“无”几个词,借助插图和学生生活经验加以品味,从而领悟体会到《春雨》的美好意蕴。
语文教材中提供给学生阅读的多是经典之作,诵读课文,会让学生神采飞扬,或忍俊不禁,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通过美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语句的意蕴美。
例如,教学《秋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的韵律美,引导学生细细咀嚼“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等虚实相同的诗句。学生一定能从品味出诗人所要创造的一种既来自尘俗,又远离尘俗的生活及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这就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美就在语言中,从而养成从文字中品味意蕴之美的习惯。
五、教者引领,浸润语言的蕴涵美
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只有潜心挖掘,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新课导入、提问、引导、品词析句,还是点拨小结,教师都要语言简洁、流畅、文雅、精致,力求给学生美得感染和熏陶。教师的语言能直接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极强的“语文味”。
语文教师语言的丰沛、幽默、诗意,能化解学生日常学习中内心的焦灼,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的唐风余韵,流水淙淙,语文首先是美的,其次才是可感的、灵性的、湿润的。如此,学生才能在美好的语言中受到语言的浸润与文化的陶冶。语文教师的优美语言,不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都在润泽着儿童。这就好比树的成长,我们从未看见根是怎么延伸出来的,树已茂密参天。这儿童的语言之树,就植根于教师语言的颐养之中。
诗意的课堂如清明的泉水,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诗意的课堂是清雅的乐曲,扣动着学生的心弦;诗意的课堂似清澈的月光,照彻着学生的心灵……诗意的课堂,就应该充溢着灵动的语言、鲜活的想象、驰骋的思维、张扬的个性;让语文课堂充盈诗意必将成为我们教者不懈的追求。
解读是理解、体会,是一种心智活动。文本是我们语文课堂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的一个载体。文本解读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它超越了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它超越了对文本本身的字面理解,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基础和方向。
一、引发共鸣,体会文章的情感美
程少堂曾说:“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善良和悲悯情怀,首先就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感伤,学会有魅力地流泪,这是语文教学独特的任务。”
教学时,教师要在教材中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进三者之间产生共鸣。
教学《二泉映月》时,我们沉浸于阿炳凄凉的遭遇里;教学《最后的姿势》,我们会为谭千秋老师抛洒热泪。而这些表现无一不是学生解读文本时所产生的情感的共鸣,这是灵魂的震撼,是心的回应,这样的情感似七弦古琴发出的音韵一般余音回绕、低诉不绝。
感人心者,莫乎先发情。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便会体会到文章的情感美。
二、平等对话,感受课堂的和谐美
马斯洛的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应该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让师生在率真、坦诚、相互尊重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要追寻语文课的平等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捧出心中藏着的那个彩色的梦,那梦既有生命的价值引导,又有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与交流,是充满美感的诗意境界。
例如,教学《草原》时,我让学生默读后,静静地遐想。此时,课堂静出一种空阔的境界,而草原的宁静、广袤也正于此时呈现在学生的脑际。
在虚静平和中,课堂成为学生诗意的栖居地,它萌发着诗情,弥漫着诗意,荡漾着诗心。
但和谐的课堂又绝不是古井之水、波澜不惊的,它是有涨落、有起伏的。既有和风细雨,又有暴风骤雨;既是二月江南,又是秋风塞外;既闲庭信步,又铁骑突出。
例如,教学《月光曲》时,我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学生随着去掉的抑扬,体会着文中月光如水的曼妙文字,感受着演奏者当初辗转复杂的情怀。作者情、学生情相互交融,和谐共生。以此让学生感受着清风明月、杏花春雨的和谐美。
三、创设情境,领悟语句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语言的内在美,领悟这种美需要教师创设具体的情境。创设的情境也就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它能让学生自如地展示心中的梦它观照的是学生内心的自由、愉悦和释放的需要,它所营造的氛围能契合学生的情感、心理,并能使其产生共鸣。
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充分联想想象,以此深入到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中。
例如,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以“诗中有画”为线,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美丽画面。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仿佛看到了茅屋、翁媪、青草、大中小儿,听到了溪水声,很自然地走进了词中描绘的恬静优美的乡村,充分感受到了“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的意境之美。
四、潜心领悟,品味语句的意蕴美
语言需要细心咀嚼,耐心挖掘,潜心领悟。在不少名家的著作中,一些最原始的细小问题,哪怕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标点,都具有很美的意蕴。
例如,《春雨》这首诗以洗练的语言,拟人的手法,形象而又准确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作用,抒发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在教学中,抓住“知”“当……乃……”“潜”“润”“细”“无”几个词,借助插图和学生生活经验加以品味,从而领悟体会到《春雨》的美好意蕴。
语文教材中提供给学生阅读的多是经典之作,诵读课文,会让学生神采飞扬,或忍俊不禁,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通过美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语句的意蕴美。
例如,教学《秋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的韵律美,引导学生细细咀嚼“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等虚实相同的诗句。学生一定能从品味出诗人所要创造的一种既来自尘俗,又远离尘俗的生活及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这就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美就在语言中,从而养成从文字中品味意蕴之美的习惯。
五、教者引领,浸润语言的蕴涵美
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只有潜心挖掘,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新课导入、提问、引导、品词析句,还是点拨小结,教师都要语言简洁、流畅、文雅、精致,力求给学生美得感染和熏陶。教师的语言能直接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极强的“语文味”。
语文教师语言的丰沛、幽默、诗意,能化解学生日常学习中内心的焦灼,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的唐风余韵,流水淙淙,语文首先是美的,其次才是可感的、灵性的、湿润的。如此,学生才能在美好的语言中受到语言的浸润与文化的陶冶。语文教师的优美语言,不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都在润泽着儿童。这就好比树的成长,我们从未看见根是怎么延伸出来的,树已茂密参天。这儿童的语言之树,就植根于教师语言的颐养之中。
诗意的课堂如清明的泉水,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诗意的课堂是清雅的乐曲,扣动着学生的心弦;诗意的课堂似清澈的月光,照彻着学生的心灵……诗意的课堂,就应该充溢着灵动的语言、鲜活的想象、驰骋的思维、张扬的个性;让语文课堂充盈诗意必将成为我们教者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