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9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于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有声诵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诵读是阅读的基础。学生阅读文章时,要扫清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读准生字,理解其意思,在此基础上才能诵读。诵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并提高學习效率。诵读时,眼、手、口、耳、脑等各种感官要同时活动。通过有声诵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对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的局面,万万不可对诵读掉以轻心、等闲视之。为此,本人常有以下几种做法:(1)利用语音、语调、语气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摹拟人物情态。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藤野先生》中体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学者风范,以及“我”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阅读等。(2)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让在文章中蕴涵的感情的潮水在诵读中奔涌出来。(3)我们要善于体现氛围,让学生渐进入意境。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我们营造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逐渐的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来。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海燕》时,我们要营造出一种大革命即将来临的那种气氛,让学生在感受到大革命气氛的同时,渐入意境,并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可使学生更深入到这首散文诗的艺术境界中,陶醉其中而不知。(4)教师需要诱导学生反复朗读内容含蓄的文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品味会,重点是对词、句的品味。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二、通过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如教王安石的《伤仲永》这一课时,我最后总结说:“本文的作者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仲永正是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才导致了才能的衰退。你们说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真的那么重要吗?成才的关键是什么?”刚问完,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一吐为快之势。我说:“大家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接下来我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对‘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这问题分成两种意见展开讨论,看哪种意见有道理”。持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的同学举例证明:“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痴呆儿聪聪没有学过音乐却能上台指挥交响乐演奏。这不是他有这方面天份的原因吗?还有莎士比亚、高尔基未读完小学却成了伟大的文学大师。可见,天赋是成才的关键!”。而另一方也提出了小学课本里曾有过的童第周,反驳道:“童第周在学校里曾因考试不及格差一点被赶出学校,后来经他勤奋刻苦,成了有名的生物学家。还把当时生物界的尖端课题攻下了,实现了他‘外国人能做的事中国人也一样能做’的愿望,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这不说明后天教育(努力)在成才中的重要性吗?”在争论中双方都做到了观点明确、论据确凿,有一定的思辩水平。在同学们辩论的继续深入后达成了一致正确的认识:成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天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在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时,才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分阶段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1)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2)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3)评鉴阶段,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诵、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于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有声诵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诵读是阅读的基础。学生阅读文章时,要扫清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读准生字,理解其意思,在此基础上才能诵读。诵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并提高學习效率。诵读时,眼、手、口、耳、脑等各种感官要同时活动。通过有声诵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对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的局面,万万不可对诵读掉以轻心、等闲视之。为此,本人常有以下几种做法:(1)利用语音、语调、语气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摹拟人物情态。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藤野先生》中体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学者风范,以及“我”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阅读等。(2)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让在文章中蕴涵的感情的潮水在诵读中奔涌出来。(3)我们要善于体现氛围,让学生渐进入意境。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我们营造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逐渐的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来。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海燕》时,我们要营造出一种大革命即将来临的那种气氛,让学生在感受到大革命气氛的同时,渐入意境,并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可使学生更深入到这首散文诗的艺术境界中,陶醉其中而不知。(4)教师需要诱导学生反复朗读内容含蓄的文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品味会,重点是对词、句的品味。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二、通过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如教王安石的《伤仲永》这一课时,我最后总结说:“本文的作者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仲永正是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才导致了才能的衰退。你们说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真的那么重要吗?成才的关键是什么?”刚问完,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一吐为快之势。我说:“大家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接下来我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对‘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这问题分成两种意见展开讨论,看哪种意见有道理”。持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的同学举例证明:“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痴呆儿聪聪没有学过音乐却能上台指挥交响乐演奏。这不是他有这方面天份的原因吗?还有莎士比亚、高尔基未读完小学却成了伟大的文学大师。可见,天赋是成才的关键!”。而另一方也提出了小学课本里曾有过的童第周,反驳道:“童第周在学校里曾因考试不及格差一点被赶出学校,后来经他勤奋刻苦,成了有名的生物学家。还把当时生物界的尖端课题攻下了,实现了他‘外国人能做的事中国人也一样能做’的愿望,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这不说明后天教育(努力)在成才中的重要性吗?”在争论中双方都做到了观点明确、论据确凿,有一定的思辩水平。在同学们辩论的继续深入后达成了一致正确的认识:成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天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在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时,才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分阶段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1)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2)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3)评鉴阶段,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诵、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