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教学理念与要求。为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创设一定情境,有意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感悟能力。
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本,从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借助情境,引导参与,唤醒阅读理解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这一“主人”主动介入,介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注意引导。怎样引导?对此,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定情境,营造一定氛围,引导学生参与,不断强化活用,使教与学双边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互为提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造情境,让学生借助音乐、绘画、诗歌等形式进入情境,唤醒学生阅读文本的意识。
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是一首好诗,犹如一幅优美的画,恰似一首动听的歌。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引导的:①闭眼听读并想象画面。即叫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读,想象一个女孩子站在船头,望着愈来愈远的祖国,想象着母亲与自己离得越来越远了,只有一只一只地折着纸船,把它们抛向一望无际的太平洋,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这样的画面。②引导学生说出想象的画面的内容。结果,全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同学想象当时的冰心脸上挂满了泪水,还有的同学甚至想到与自己的父母亲人每一次离别的场景,这些都说明同学们已经融入了教学的过程。③听歌。欣赏完了画面,我播放了满文军的《懂你》这首歌给学生听。大家都闭上了眼睛,仿佛和歌声融为一体,谁也不忍心去打破那种宁静,我发现有的学生眼眶都红了,有的还掉下了眼泪……我知道同学们已经被老师所创设的情境所打动了,这正是我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二、引用比较,对照鉴赏,促进阅读理解感悟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内容,进行对照、比较,通过对照比较进行鉴别,发现问题,找出异同,把握特点,提高辨别能力、鉴赏能力。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同中求异比较法。引导学生通过在表面看似乎相同的内容,仔细寻找细微差别,从而会有所收获。比如,在《孔乙己》一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读读上面这些文字,领会语句含义,明白理解孔乙己“死鸭子硬嘴巴”,其迂腐可笑、自欺欺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后面那句说明孔乙己无法辩而不得辩,遭打了,还谎说“跌断”,真是自欺欺人。这种自欺欺人是孔乙己自己愿意的吗?非也,纯属无可奈何呀。通过这样一对比分析解读,一个弱者的可怜的悲剧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可笑又让人心酸。
二是异中求同比较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中找出相同,进行比较。例如,《故乡》中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分析这个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抓住文章中对少年闰土及中年闰土描写的有关语句进行比较、分析,理解闰土的变化,体会岁月的沧桑、生活的艰辛。
三、抓住细节,品读评说,加深理解感悟
很多文学作品都离不开细节,尤其是叙事类或小说类的文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是能抓住文章中有关细节描写的语句进行品读,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
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除此之外,就是刻画了比较丰满的人物形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语句或语段去读去品去分析,是了解人物、理解人物、感受人物形象的最好方法。《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最精彩的地方表现在哪里?那就是文章的高潮部分,即骂于勒这部分。对此,我采用下列步骤:一是读。请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朗读课文第38、46片段。读38段使学生感受到:母亲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从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46段让学生理解母亲卑劣自私的灵魂。二是评。抓住那些最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如第25段的“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让学生读句分析,评说人物形象,而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一个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情不如钱”的形象。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创设一定情境,抓住细节,运用比较等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内容当中去阅读、去评说、去鉴赏,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墩坂中学)
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本,从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借助情境,引导参与,唤醒阅读理解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这一“主人”主动介入,介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注意引导。怎样引导?对此,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定情境,营造一定氛围,引导学生参与,不断强化活用,使教与学双边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互为提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造情境,让学生借助音乐、绘画、诗歌等形式进入情境,唤醒学生阅读文本的意识。
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是一首好诗,犹如一幅优美的画,恰似一首动听的歌。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引导的:①闭眼听读并想象画面。即叫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读,想象一个女孩子站在船头,望着愈来愈远的祖国,想象着母亲与自己离得越来越远了,只有一只一只地折着纸船,把它们抛向一望无际的太平洋,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这样的画面。②引导学生说出想象的画面的内容。结果,全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同学想象当时的冰心脸上挂满了泪水,还有的同学甚至想到与自己的父母亲人每一次离别的场景,这些都说明同学们已经融入了教学的过程。③听歌。欣赏完了画面,我播放了满文军的《懂你》这首歌给学生听。大家都闭上了眼睛,仿佛和歌声融为一体,谁也不忍心去打破那种宁静,我发现有的学生眼眶都红了,有的还掉下了眼泪……我知道同学们已经被老师所创设的情境所打动了,这正是我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二、引用比较,对照鉴赏,促进阅读理解感悟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内容,进行对照、比较,通过对照比较进行鉴别,发现问题,找出异同,把握特点,提高辨别能力、鉴赏能力。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同中求异比较法。引导学生通过在表面看似乎相同的内容,仔细寻找细微差别,从而会有所收获。比如,在《孔乙己》一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读读上面这些文字,领会语句含义,明白理解孔乙己“死鸭子硬嘴巴”,其迂腐可笑、自欺欺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后面那句说明孔乙己无法辩而不得辩,遭打了,还谎说“跌断”,真是自欺欺人。这种自欺欺人是孔乙己自己愿意的吗?非也,纯属无可奈何呀。通过这样一对比分析解读,一个弱者的可怜的悲剧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可笑又让人心酸。
二是异中求同比较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中找出相同,进行比较。例如,《故乡》中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分析这个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抓住文章中对少年闰土及中年闰土描写的有关语句进行比较、分析,理解闰土的变化,体会岁月的沧桑、生活的艰辛。
三、抓住细节,品读评说,加深理解感悟
很多文学作品都离不开细节,尤其是叙事类或小说类的文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是能抓住文章中有关细节描写的语句进行品读,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
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除此之外,就是刻画了比较丰满的人物形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语句或语段去读去品去分析,是了解人物、理解人物、感受人物形象的最好方法。《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最精彩的地方表现在哪里?那就是文章的高潮部分,即骂于勒这部分。对此,我采用下列步骤:一是读。请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朗读课文第38、46片段。读38段使学生感受到:母亲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从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46段让学生理解母亲卑劣自私的灵魂。二是评。抓住那些最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如第25段的“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让学生读句分析,评说人物形象,而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一个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情不如钱”的形象。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创设一定情境,抓住细节,运用比较等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内容当中去阅读、去评说、去鉴赏,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墩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