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教学活动。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法宝之一。本文就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进行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反思;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2-072-1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
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
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首先,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自己的实践。其次,理论可以冲破习惯和经验的束缚。如果没有一种理论的证明和指引,我们就往往会在一个划定了的圈子里漫步,永远走不出来。再次,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的经验得到升华。对于我们历史教师而言,应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当前形势下,更要系统地学习新课程理念。进入新千年后,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加趋于活跃,成果迭出。如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方法论》、赵亚夫主编的“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丛书”等著作都有参考价值。此外,《历史教学》杂志开辟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教材编写”以及“关注新课改”等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也有帮助。
二、要强化教学基本功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强化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底,尤其是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加强有助于促进教师成长和新课程的展开。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教师专业知识的浅薄,信息量的缺乏,对教师的自身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也是与新课程改革极不合拍的,这样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个知识结构应当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知识结构。那么,历史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中学教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当然要钻研,因为它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同时,我们应该有选择性地读一些当代大学历史教材,更应该多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比如教“中国古代史”,通史要读,还应读内容丰富、评价较高的断代史著作;教“世界史”不妨去研读一些外国史学家写的著作,如,现在比较畅销的(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写的《全球通史》等。此外还可以从中国现代一些杰出的史学家顾颉刚、陈寅恪、郭沫若、翦伯赞等人传世的学术论文中,精选若干篇研读。阅读这些具有教高学术价值的史学名著,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而且从中可以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三、要听课观摩,写好“教学后记”
观摩他人成功的教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典型,让我们感受与学习不尽相同的授课内容、组织形式、教学风格等。另外,在开设公开课、示范课或评优课时,则会“被逼”反思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后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路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反思能力的提升。如,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不少教师都采取这样的做法:先让学生预习几分钟,接着教师分析战前国内国际形势,讲述战争过程,然后分析、归纳战争影响,(期间可能穿插了一些提问)最后小结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完整、无缺,但它实际上仍停留在“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学生思考分析”的灌输型的教学模式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提高。而有一位教师却与众不同,对这一内容他是这样设计方案、组织教学的:
①课前让学生从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有关“鸦片战争”的资料,并预习“新思想的萌发”。
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问: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没有“虎门硝烟”战争会不会爆发?战争进程如何,结果怎样?导致这样的结局原因何在?鸦片战争带来了哪些影响?有人说“要感谢鸦片战争”,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观念落后也要挨打,请谈谈你的看法。
③师生、生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需花两课时)
④创造条件观看电影——《鸦片战争》
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是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设计、组织教学的,实现了历史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由于兴趣被调动,思维被激活,课堂讨论时,学生畅所欲言,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他们的表现欲、创造欲得到了较好的满足等等。听了这堂课我们觉得收获很大,感触颇多,与之相比,自己的教学就相形见绌了,这样就会促使自己积极反省,从而改进教学。
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往往只强调备好课、上好课,但上完课之后能否写好“教学后记”,却未引起足够重视。所谓“教学后记”,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上完课后,对该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以利于今后的改进和提高。因此,写好“教学后记”,不仅不是额外负担,还是备课的好“帮手”,它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加深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从而改进和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效果。有许多老师虽已认识到写教学后记的重要性,但究竟如何写?写什么?还不甚了解。其实,平常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很多。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反思;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2-072-1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
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
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首先,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自己的实践。其次,理论可以冲破习惯和经验的束缚。如果没有一种理论的证明和指引,我们就往往会在一个划定了的圈子里漫步,永远走不出来。再次,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的经验得到升华。对于我们历史教师而言,应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当前形势下,更要系统地学习新课程理念。进入新千年后,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加趋于活跃,成果迭出。如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方法论》、赵亚夫主编的“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丛书”等著作都有参考价值。此外,《历史教学》杂志开辟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教材编写”以及“关注新课改”等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也有帮助。
二、要强化教学基本功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强化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底,尤其是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加强有助于促进教师成长和新课程的展开。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教师专业知识的浅薄,信息量的缺乏,对教师的自身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也是与新课程改革极不合拍的,这样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个知识结构应当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知识结构。那么,历史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中学教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当然要钻研,因为它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同时,我们应该有选择性地读一些当代大学历史教材,更应该多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比如教“中国古代史”,通史要读,还应读内容丰富、评价较高的断代史著作;教“世界史”不妨去研读一些外国史学家写的著作,如,现在比较畅销的(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写的《全球通史》等。此外还可以从中国现代一些杰出的史学家顾颉刚、陈寅恪、郭沫若、翦伯赞等人传世的学术论文中,精选若干篇研读。阅读这些具有教高学术价值的史学名著,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而且从中可以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三、要听课观摩,写好“教学后记”
观摩他人成功的教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典型,让我们感受与学习不尽相同的授课内容、组织形式、教学风格等。另外,在开设公开课、示范课或评优课时,则会“被逼”反思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后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路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反思能力的提升。如,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不少教师都采取这样的做法:先让学生预习几分钟,接着教师分析战前国内国际形势,讲述战争过程,然后分析、归纳战争影响,(期间可能穿插了一些提问)最后小结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完整、无缺,但它实际上仍停留在“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学生思考分析”的灌输型的教学模式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提高。而有一位教师却与众不同,对这一内容他是这样设计方案、组织教学的:
①课前让学生从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有关“鸦片战争”的资料,并预习“新思想的萌发”。
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问: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没有“虎门硝烟”战争会不会爆发?战争进程如何,结果怎样?导致这样的结局原因何在?鸦片战争带来了哪些影响?有人说“要感谢鸦片战争”,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观念落后也要挨打,请谈谈你的看法。
③师生、生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需花两课时)
④创造条件观看电影——《鸦片战争》
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是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设计、组织教学的,实现了历史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由于兴趣被调动,思维被激活,课堂讨论时,学生畅所欲言,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他们的表现欲、创造欲得到了较好的满足等等。听了这堂课我们觉得收获很大,感触颇多,与之相比,自己的教学就相形见绌了,这样就会促使自己积极反省,从而改进教学。
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往往只强调备好课、上好课,但上完课之后能否写好“教学后记”,却未引起足够重视。所谓“教学后记”,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上完课后,对该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以利于今后的改进和提高。因此,写好“教学后记”,不仅不是额外负担,还是备课的好“帮手”,它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加深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从而改进和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效果。有许多老师虽已认识到写教学后记的重要性,但究竟如何写?写什么?还不甚了解。其实,平常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