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孔子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3392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是孔子最著名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特别是全国上下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进程中,焕发出新的教育光芒。
  “教育对象不分群类”论,正是“教育公平”的起点
  传统观点认为,“有教无类”是孔子打破一切限制、让所有人都享有教育的划时代的思想言论。
  所谓“类”,在《论语》一书中,至少可以有四个方面的解释:地位、道德、智力、种族。依此,“有教无类”被解释为:“无论教育对象的地位、道德、智力、种族,都要教育之”。孔门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地区,这打破了当时的国界和夷夏之分。孔子接纳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这一教育主张。孔子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子路、公冶长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语言学家杨伯峻认为“有教无类”是指“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在《毛泽东文集》第七卷《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中,毛主席1958年8月提出了“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的著名论断,孔子的“有教无类”作为论据位列榜首。现在大中小学教材与教育理论阐述,大都以此为定论,强调孔子“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被视为“教育公平”观点的源头。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教育而言,这里的“不平衡”,如我国的城乡之间、东西部区域之间、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学校之间、社会的不同人群之间的教育还很不均衡。“教育公平”问题正由此而备受关注。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宏观上,教育公平应该由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担当。它主要指向教育的区域差异或校际差异。比如,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教育政策的适当倾斜、教育评价的因地制宜等。从目前情况来看,资源均衡配置中的硬软件正在由政府组织强力推进,特别是诸如城乡学校结对、送教下乡等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或改善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学校教学差异现状。
  一方面,微观上,教育公平的另一层理解指向学校。它是指学校或学校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它更多地指向同一所学校内的群际差异或生际差异。对同一所学校而言,无论其生源状况怎么样,它的学生群体都会存在性格气质、文化基础、学习习惯、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成就了一个个具体的“人”,才让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了潜在的发展轨迹。改进和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来公正评价学生、多角度评价学生,需要我们教育人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推进教育公平工作。
  “教育作用消除差异”论,正是“教育质量”的本质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关于“有教无类”的释义,列举了从班固到朱熹的诸多观点:班固直接把它引为“有教亡类”,亡就是没有、消灭的意思,“亡类”至少就是“没有类的差别”;马融觉得这是“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受过教育后,就“无有种类”了;而朱熹则引申道:“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习气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也就是说,受过教育的人,品行都会得到改善、变好,那么人的善恶差别就会越来越小。
  无论是“亡类”“无有种类”还是从“习气之恶”“复于善”,古代《论语》的主要注释本都认为“有教无类”具体是指:通过教育,人就可以都达到某种无差别的状态。胡适先生1947年9月4日《论自由主义》的演讲中明白无误地指出:“有教无类,‘类’是门类,是阶级民族,‘有教无类’是说:‘有了教育,就没有阶级民族了。’”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很多时候,“有教无类”的意思被理解为“教育要有模糊或消除种类的结果。”即,先承认学生有“类”的差别,然后通过教育,使“类”消除或模糊,这正是对“教育质量”或“教育效果”的考查与关注。比如地位上的差别,可以通过“学而优则仕”模糊掉;道德上的差别,可以通过学习仁礼等学说模糊掉;智力上的差别,可以通过“学而知之”或者“困而知之”等方式模糊掉;种族的差别,可以通过孔子“三年有成”的政治措施模糊掉。其实,孔子的另一著名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具化为一种教学方法的时候,就是针对不同“类”的学生,使之都“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无类”的差异。《大学》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这可能不仅是“有教无类”的最好注脚,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精神的最好注脚。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无类”的内涵是使人之间的差别变得不再重要,意味着人被教育导向某种相当的境界或者水平,这时候也就无所谓类的差别了,而并非简单的整齐划一,如同一个模板刻出来的一样。这与现代素质教育追求的是每个学生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质量的教育甚至高质量的教育,学生也会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只是高水平的多元化,是高素养的和而不同。
  当然,这种强调综合素养与核心素养的“有质量的教育”,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先进》篇《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喟然而叹的“吾与点也”,寓意深远,既隐喻着孔子对某种尽善尽美的境界的追求与困窘,也隐藏着他对不同类别(思想追求)的学生的思想道德引导和期待(要求学生“为国以礼”,归向其坚持一生的仁政礼乐教化思想)。综合素质教育以及核心素养教育的最终结果,也就是一个“完人(圣人)”教育。从这一点上看,我们致力于追求的“有质量的教育”与孔子“有教无类”是一脉相承的。
  在新时代,我们一方面要解决好不均衡的问题,更加注重教育的公平;一方面也要注重不充分的问题,更加注重教育的质量。以“公平而有质量”为教育工作的新导向,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努力创造更好的教育,进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从两个层次实现“有教无类”的美好愿景,如此,国家清明和乐,教育公平高质,我们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也可以“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作者单位:襄阳市新华路小学)
  责任编辑/周小益
其他文献
摘 要:听力是英语综合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从掌握英语正确的语音语调、扎实的语言知识、丰富的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掌握训练听力的方法、技巧这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有效提高大学英语听力。  关键词:英语听力 语音 课外阅读 文化背景知识 训练策略    听力理解能力是语言多种能力的综合反映。人们习惯按照语言的使用功能把语言的学习分为听、说、读、写和译。其实这几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不管哪个方
该研究采用统计分析法,对E时代我校部分学生的大学英语综合成绩进行了分析。受试者为晋中学院58名大学英语教师和273名非英语专业学生。统计结果发现:学生的入学成绩与大学期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作为学校,必须重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浸润校园,就是让中华传统文化浸课堂,浸活动,浸校园,浸家庭,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方面,很多地方中小学做出有益的探索。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城中老校,一向以“三好两有”(即思想好、学习好
期刊
本文针对被控对象非参数模型频率特性提出一种频域CAD法。该方法已在水泥窑控制系统调节器参数计算中应用。 In this paper, a frequency domain CAD method is proposed fo
通过对鞍钢1680mm冷轧机力能参数、结构参数、带钢厚度和板形精度的大型综合测试,运用综合遗传神经网络建立轧制力模型,与实测误差小于5℅;运用综合改进遗传算法与 冷轧机辊型系
夏日的记忆还历历在目,湖北省初中英语教师出境培训也即将到达终点,经历了预培训的预热,出境培训的洗礼,此次的培训主题从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过渡到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