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艺文化教育是以学习技艺制作,感悟技艺文化为主要内容,并与其他学科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机整合所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
近年来,我校将技艺文化教育融入校本课程建设,通过折纸、剪纸、泥塑、贴画等取材方便、操作简易的手工制作,心、眼、手、脑并用,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概括、创造等能力,使学生增技能、长见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艺术创作激情,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形成、巩固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和生活习惯。
开展技艺文化教育的由来
开展技艺文化教育是我校根据地方特点及资源优势所确定的特色建设内容。我校所处乡镇是以皮鞋手工制作为支柱产业,大多数学生家长都从事这项产业、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手工制作及工艺等方面的熏陶。开展这一特色建设,有一定的优势。这也为部分学生以后的就业,本镇皮鞋手工艺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最初,我校开展的第二课堂,以手工制作、艺术为主。各班开展的兴趣小组活动,也都以教师自己作主,教师擅长什么,在班级内就搞什么。项目有绘画、书法、科技、剪纸、折纸等,项目繁多,有难有易。我校将这些繁杂的活动通称为“技艺活动”。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技艺活动”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展现出了手工制作天赋,做出了不少漂亮的、有意义的作品。学校也以各种形式和场所展示各班的活动成果,如评比作品、制作比赛、开展技艺活动征文等。技艺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得到了社会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江苏教育电视台、《继续教育》杂志都对我校技艺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报道。报刊和电视台的连续报道,提高了我校师生开展技艺活动的积极性,也扩大了技艺活动的社会影响,为形成学校特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技艺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
随着国家课程标准的出台,要求学校开展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且要规范,形成一定的体系。于是在2004年,我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能力实际,对各班所选择的繁杂的活动项目进行了整理、调研与分析。按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个年级段,自编自印了技艺活动教材,将技艺活动从“活动”层面提升到“教育”层面,把一般的兴趣小组活动规范到课程的范畴,建立了校本课程,以强化素质教育。
经过将近两年的实践,我们落实了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活动,同时积累了一些活动案例。老师们也积极根据编写的技艺活动教材提供的内容,自主研讨内容,设计教学程序,探讨和改进活动指导的过程细节。2006年,我校又在实践的基础上,聘请吕同德教师来校指导,组织在技艺活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教师,从教育性、课程性、趣味性、艺术性等方面,重新修订了技艺活动教材,并将这本教材命名为《小手做出大智慧》,活动名称也改为“技艺教育”。
校本教材《小手做出大智慧》的完善
《小手做出大智慧》这套校本教材以手工制作为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折纸、泥塑、剪刻纸、贴画。各部分都从学生感兴趣的、从易到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来取材和举例,各部分有二十多篇课文。每篇课文既是学生的学习材料,又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每篇课文都设计了几个活动过程,如讲故事、唱儿歌、猜谜语等,有些课文还要求学生把活动情况和体会写成小文章。各活动环节都有相应的提示语,如:边看边听、学一学、看一看、折一折等。
这套校本教材开发和建设的意义,正如教材前言所说:“小朋友在使用教材、制作技艺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想象、概括、创造及眼、手、脑的并用,在动手中学技艺、长见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艺术创作的激情,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可谓健脑益智。”
2012年以前,我校以课题《开展技艺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抓手,开展了校本课程研究。一边研究技艺教育怎么开展更能培养学生素质,一边寻找不足之处,发现了我们在技艺教育中,忽略了它蕴含其中的深厚的文化。为此,我校将技艺文化教育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凸显技艺教育活动的“文化因素”,将技艺教育再次更名,定位为“技艺文化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在2012年,我校再次聘请特级教师吕同德老师指导,组织教师对原来的校本教材进行了修订。将原来一本,分解成六本,各年级一本。由原来的合订本,分成了单行本,总的名称还是《小手做出大智慧》。这六本分别是《巧手折纸》(上册、下册)《创新纸艺》《彩色泥塑》《多彩贴画》《趣味剪刻》,从一至六年级各使用一本。
这套新教材的特点,在原来的教材上,突出了文化感染、与学科教育相结合的特点。并要求教师在开展技艺技能的指导与训练外,还要从技艺项目的流传、文化等方面,从制作的事物所蕴含的文化、学科知识方面,有机地进行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丹阳市陵口中心小学 )
近年来,我校将技艺文化教育融入校本课程建设,通过折纸、剪纸、泥塑、贴画等取材方便、操作简易的手工制作,心、眼、手、脑并用,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概括、创造等能力,使学生增技能、长见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艺术创作激情,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形成、巩固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和生活习惯。
开展技艺文化教育的由来
开展技艺文化教育是我校根据地方特点及资源优势所确定的特色建设内容。我校所处乡镇是以皮鞋手工制作为支柱产业,大多数学生家长都从事这项产业、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手工制作及工艺等方面的熏陶。开展这一特色建设,有一定的优势。这也为部分学生以后的就业,本镇皮鞋手工艺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最初,我校开展的第二课堂,以手工制作、艺术为主。各班开展的兴趣小组活动,也都以教师自己作主,教师擅长什么,在班级内就搞什么。项目有绘画、书法、科技、剪纸、折纸等,项目繁多,有难有易。我校将这些繁杂的活动通称为“技艺活动”。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技艺活动”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展现出了手工制作天赋,做出了不少漂亮的、有意义的作品。学校也以各种形式和场所展示各班的活动成果,如评比作品、制作比赛、开展技艺活动征文等。技艺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得到了社会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江苏教育电视台、《继续教育》杂志都对我校技艺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报道。报刊和电视台的连续报道,提高了我校师生开展技艺活动的积极性,也扩大了技艺活动的社会影响,为形成学校特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技艺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
随着国家课程标准的出台,要求学校开展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且要规范,形成一定的体系。于是在2004年,我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能力实际,对各班所选择的繁杂的活动项目进行了整理、调研与分析。按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个年级段,自编自印了技艺活动教材,将技艺活动从“活动”层面提升到“教育”层面,把一般的兴趣小组活动规范到课程的范畴,建立了校本课程,以强化素质教育。
经过将近两年的实践,我们落实了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活动,同时积累了一些活动案例。老师们也积极根据编写的技艺活动教材提供的内容,自主研讨内容,设计教学程序,探讨和改进活动指导的过程细节。2006年,我校又在实践的基础上,聘请吕同德教师来校指导,组织在技艺活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教师,从教育性、课程性、趣味性、艺术性等方面,重新修订了技艺活动教材,并将这本教材命名为《小手做出大智慧》,活动名称也改为“技艺教育”。
校本教材《小手做出大智慧》的完善
《小手做出大智慧》这套校本教材以手工制作为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折纸、泥塑、剪刻纸、贴画。各部分都从学生感兴趣的、从易到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来取材和举例,各部分有二十多篇课文。每篇课文既是学生的学习材料,又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每篇课文都设计了几个活动过程,如讲故事、唱儿歌、猜谜语等,有些课文还要求学生把活动情况和体会写成小文章。各活动环节都有相应的提示语,如:边看边听、学一学、看一看、折一折等。
这套校本教材开发和建设的意义,正如教材前言所说:“小朋友在使用教材、制作技艺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想象、概括、创造及眼、手、脑的并用,在动手中学技艺、长见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艺术创作的激情,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可谓健脑益智。”
2012年以前,我校以课题《开展技艺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抓手,开展了校本课程研究。一边研究技艺教育怎么开展更能培养学生素质,一边寻找不足之处,发现了我们在技艺教育中,忽略了它蕴含其中的深厚的文化。为此,我校将技艺文化教育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凸显技艺教育活动的“文化因素”,将技艺教育再次更名,定位为“技艺文化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在2012年,我校再次聘请特级教师吕同德老师指导,组织教师对原来的校本教材进行了修订。将原来一本,分解成六本,各年级一本。由原来的合订本,分成了单行本,总的名称还是《小手做出大智慧》。这六本分别是《巧手折纸》(上册、下册)《创新纸艺》《彩色泥塑》《多彩贴画》《趣味剪刻》,从一至六年级各使用一本。
这套新教材的特点,在原来的教材上,突出了文化感染、与学科教育相结合的特点。并要求教师在开展技艺技能的指导与训练外,还要从技艺项目的流传、文化等方面,从制作的事物所蕴含的文化、学科知识方面,有机地进行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丹阳市陵口中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