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确立学生核心素养。夯实“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方向与目标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怀特海)而如何让教育直面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是当下教育改革最值得教育者思考的问题。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核心素养,虽提在当下,但却指向未来。如何落实到位?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模型构建
鉴于我校学生特点、教师特长、学校特色,学校立足实际,结合“五自”的传统和优势,借鉴国际已有的经验,为落实“宽和问学”的办学理念,从“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工具”“人与生活”“人与未来”等“五个维度”确立了学生发展的“五项核心素养”。“五项核心素养”聚焦解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现实问题,它们紧密相连,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指向性明确,结构体系完善,达成目标具体,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素养模型。
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整体观使我校的育人目标有了具体的落脚点和生长点。我校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有效地联结起了“学校育人目标”与“学校课程体系”,并在此框架下设计开发“自主成长课程体系”,我们展开了“问学课堂”的改革与实践,而这都是从当下学生生命最需要的角度出发,建构属于一附小学生最需要的教育。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达成目标
“五项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人与自己——身心健康。掌握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强健的体魄和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有效沟通、积极交往,能够以正面的心态面对挫折。
人与社会——宽和心怀。能够以宽厚谦和的心态待人接物,理解和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口中有德,行中有善,心中有爱。
人与工具——问学精神。能够主动建构学习,具有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较强的思维品质与表达能力,对事物有好奇心,能够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够借助信息媒体等资源,通过合理分析和合作探究等学习手段,依据已有认知,设计问题解决方案。
人与生活——审美情趣。能够辨别善恶,区分美丑,拥有欣赏和感受身边美的心态和能力,能以审美的、非功利的心态在学习生活中自由漫步。
人与未来——学会改变。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拥有梦想,有实现梦想的自我规划和行动的意识与动机,能够制定一定时期的发展规划,并能应对当前和未来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实施“怎样培养人”的策略与措施
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终将要落实到课程体系、落实到教师的教学改革实验以及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之中。
(一)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核心素养是一个相对宏观上位的理论模型,如何将核心素养细化到课程之中,是课程开发、设计与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
1.构建“自主成长课程体系”
我校依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构建了以“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自主成长课程体系”,并以“宽和问学”文化为精髓,尝试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加以科学的规划与统整,重构了一个有内核辐射多维度设计的“自主成长课程体系”。其间,还不断地对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进行细化、分解和调整,将宏观上位的核心素养理念具体化,并最终与微观的学科知识紧密结合,由此将理论层面的素养具象为教师可以具体实施和教学的内容,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完全融入到具体的课程之中,力求把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2.拓宽“五个学习领域”的内容空间
我校将结合“五项核心素养”的确立,进一步挖掘具有内在关联的“五个学习领域课程”:人文与社会(包括德育、语文、英语、专题研究等)、数学与信息、科学与技术、艺术与生活(美术、书法、音乐)、体育与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七十余门课程。今后我们还将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继续开发新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菜单”,并依此来培育每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自主成长课程”统整规划后的“五个学习领域”,每一个领域都将涵盖若干门课程,具体如下表所示:
3.推动“三类课程”的新常态实施
杜威曾指出:“课程最大的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遇,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我们通过对人的活动的研究,识别各种社会需求,把它们转化为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核心素养达成为课程总体目标,架构了“自主成长课程”的整体框架。“三类课程”主要包括:一是基础课程,即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包括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设计。我们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围绕语文、数学、英语等八个学科继续进行二度开发,不断创生与拓展新的课程。二是选修课程,即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及兴趣爱好,设计可供学生选择的满足个性需求的课程,学生通过“选课走班”的形式,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三是活动课程,是指对学生参加的校内外主题活动、课外实践体验活动、综合性活动的课程化设计,并基于年段特点、时间节点、场域变化、主题活动、重大节日为标志开发“课程群”。
对此,我们将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优化升级,创优创新。并力求在“优化自主成长课程体系:推动课程结构变革”“建设学科专用课程教室:革新课程实施环境”“建立统整实施课程策略: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建模选课走班课程范式:推进课程科学实施”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
(二)基于學生核心素养,开展课堂的改革与实验
我们知道: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的形成还需要通过教学改革实验得以具体落实。所以,如果说“自主成长课程”的建构,所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那么我们所提出的“问学课堂”恰恰就是在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两者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最终聚合在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上来。 通过“自主成长课程”的深度建构与“问学课堂”的教学改革实验,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主成长”,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所以在不断推进“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范式,以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来引领、辐射课程发展,营造勤思善问的环境现场,着意培养一附人的问学精神,力求实现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变,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引领”的转变,践行“全生命”教育,激发师生的生命潜能。为此,我校将课堂定位为“问学课堂”。问中学,学中问;因学而好问,因问而深学,旨在使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问学课堂”是对学习真谛的把握,是对核心素养的价值诉求,也是我们今后深入贯彻“自主成长课程”新常态实施的一个重要举措。
1.“问学课堂”的模型构建
“宽和问学”的成长文化,意蕴在“做人”“做学”上要做宽厚谦和、包容开放、善问好学的一附人,这是“问学课堂”的文化根基,也是“问学课堂”实践的土壤,同时也契合了学生核心素养养成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学生核心素养是在实践中形成并发展的,是以文化形式去打好基础的。文化和实践是其“两翼”,也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因素。“问学课堂”的“问”与“学”就是扎根于“宽和问学”的成长文化和实践中建构起来,既满足学生成长的生命需求,也为学生走向生活历练了关键的能力,不仅奠定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成长。为此,我们将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实现“问学课堂”模型构建的优化提升与教学实验。
课堂教学变革的关键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节奏进行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可持续发展。“问学课堂”的改革与建设既源自我们对当下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的方向需求,也是我校近年来在践行“自主成长课程”,落实“如何来培养人”的重要实验项目。
2.“问学课堂”的基本教学范式
每一种教学范式的产生与流行,都是某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语文教育思潮在实践中的反映。问学课堂,是学生第一的课堂,是学生“问”与“学”为主导的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问”,快乐地“学”,真正地使“问”与“学”能够发生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学生永远站在“课中央”。“问学课堂”基本教学范式,所构建与展开的就是“问学”与“教学”之间的博弈。而“问”与“学”的路径与策略的构建,其目的则是让学生在问学的过程中会“问”会“学”,习得方法,生成经验,发展素养。这是“问学课堂”的基本教学范式。
“以问启学一学以致问一问学相长”,三个环节都是围绕“问”与“学”展开,问学合一,互为作用,激励学生做一个“善问好学”的课堂智者。而且,每个环节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交叉进行,并不局限于学科、学段的影响,当然更多是这三个环节的层层推进与螺旋上升,从而达成“问学合一”的目的,形成问学精神。
3.“问学课堂”的基本操作要领
(1)“以问启学”环节
以“问”为发端的学习是合乎儿童天性、顺应儿童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既是对当下学生在课堂上不敢“问”,不会“问”,无权“问”的一种回应,也是对教师课堂过度“教”和“讲”的一种解放。“以问启学”,就是在上课伊始把“问”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敢问”“会问”,师生共同提出并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即核心问题),从而开启学生“学”思维,让“学”真正发生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以此來夯实“以学定教、变教为学”的教学理念。
(2)“学以致问”环节
“学以致问”这个环节就是教师针对上面“核心问题”提出后,让“学”的指向性更加明确与聚焦,目的就是要在课堂上通过“学”去解决师生所提出来的“核心问题”。美国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曾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当然也包含着学生自己的一些个性化的问题,以及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以此进一步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实现由“学以致问”向“学以致用”的转变,发展素养,走向运用,达成“学”的终极目的。
(3)“问学相长”环节
“问学相长”既有预设,也有生成;既包含了学生的“问”与“学”,也暗合着教师的“问”与“学”。儿童的智慧生长就在“问”与“学”之间,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之间,来回行走,相互砥砺,汲取一种生长的力量,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课堂上,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一名合作者、参与者,其导向的作用不但没有淡化,而且尤为重要,因为此时教师的导向——“问”与“学”的深入,即问题的不断生成与知识、情感、态度等的不断提升,必然也影响着学生“问”与“学”的发展。因学而好问,因问而深学。“问学”无边界,学生与教师的“问学之道”就在于此——问学相长,让师生走出了课堂,走向了世界。永远行走在“问学”的路上……
“自主成长课程”与“问学课堂”走向“新常态”,意味着我校课程与课堂教学结构在不断深化,这对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和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深刻回答为什么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对课程改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论思考,充分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最终趋向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
(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影响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原因,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要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实际的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中,必须加强教师的专业引领。这也是推进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我校积极推进校本研修工作。依托我校的“自主成长”文化和“宽和问学”的办学理念,提出我校的课堂教学要由“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型,由“知识至上”的课堂转向“核心素养导向”的“问学课堂”,积极申报“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卓越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的研究课题,从而更好地引领学校课程与课堂改革的发展和深入。 为推动“自主成长课程”“问学课堂”的深度实施,建构体现各个课程及学科本质的课型范式,我校将组织骨干教师围绕该主题率先执教领航课,力求不断通过教学实践来架构每一个学科的具体的教学范式。同时,我校还将针对各学科所开展的领航课,继续邀请省市知名专家会同我校学科教研组老师协同开展“问学课堂”观察研讨活动,就“问学课堂”最基本的教学范式在各科教学中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科学性与可行性等分析,精心打磨,科学架构,为我校各科教学在各自的学科教学领域,不断创生富有教师个人特色的“问学课堂”教学范式引领方向,促进与引领老师专业发展,以及“自主成长课程”“问学课堂”往纵深挺进。
“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践行了“全课程”教育发展的理念,实现了对“全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打破了持续十年的课改都是单学科推进、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瓶颈,在不断探寻着人类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真正意义。充分彰显我校作为“建构式生态课堂领航学校”“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课程基地”的引领辐射作用。《江苏教育报》《苍梧晚报》等媒体以《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给课改一个有效的行走方式——选课走班》对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及特色建设等进行了宣传与报道。
“问学课堂”的校本化的实施与研究,不仅改变了学生,也在改变着教师与学校。课堂上学生更加主动与自主了,会“问”也敢“问”了,“学”已经能够主动发生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学生生命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释放;课堂上教师不再喋喋不休,让“问”了也让“学”了,教师都已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教师被彻底解放了,师生“问学相长”的和谐课堂氛围已初步形成;学校也改变了,“宽和问学”的办学理念因此有了根基,也有了落点,不再像以前那样飘摇不定如空中楼阁,如今已经深入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土壤中,内化到师生的生命血液中,润泽着一附人的成长与发展。
三、大数据时代,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展望
“自主成长课程”建构及“问学课堂”的深入实验,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策略等方面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借助“大数据”的分析、整合与预测的功能来对未来的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实验与建设进行整体的设计与规划。
(1)大数据背景下,“自主成长课程”与“问学课堂”的理论丰赡
将大数据理论应用于“自主成长课程”的课程改革与建设,以及“问学课堂”的教学实验,可以更为直观地判断与预测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科学性与规范性。
(2)“互联网 ”时代,“自主成长课程”与“问学课堂”的新常态实践
“互联网 ”时代的深度融合,课程与课堂的样态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何在“互联网 ”时代,进一步完善与建构“自主成长课程”体系,展开与“问学课堂”的新一轮的教学实验,这都是一个崭新的命题。
(3)场景时代,“自主成长课程”与“问学课堂”的實践追求
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如何让我们的课程内容及课堂教学的展示可视化、场景化,课程与课堂的改革,迫切渴望“场景”的在场。是挑战,更是机遇,同时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怀特海)而如何让教育直面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是当下教育改革最值得教育者思考的问题。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核心素养,虽提在当下,但却指向未来。如何落实到位?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模型构建
鉴于我校学生特点、教师特长、学校特色,学校立足实际,结合“五自”的传统和优势,借鉴国际已有的经验,为落实“宽和问学”的办学理念,从“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工具”“人与生活”“人与未来”等“五个维度”确立了学生发展的“五项核心素养”。“五项核心素养”聚焦解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现实问题,它们紧密相连,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指向性明确,结构体系完善,达成目标具体,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素养模型。
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整体观使我校的育人目标有了具体的落脚点和生长点。我校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有效地联结起了“学校育人目标”与“学校课程体系”,并在此框架下设计开发“自主成长课程体系”,我们展开了“问学课堂”的改革与实践,而这都是从当下学生生命最需要的角度出发,建构属于一附小学生最需要的教育。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达成目标
“五项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人与自己——身心健康。掌握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强健的体魄和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有效沟通、积极交往,能够以正面的心态面对挫折。
人与社会——宽和心怀。能够以宽厚谦和的心态待人接物,理解和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口中有德,行中有善,心中有爱。
人与工具——问学精神。能够主动建构学习,具有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较强的思维品质与表达能力,对事物有好奇心,能够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够借助信息媒体等资源,通过合理分析和合作探究等学习手段,依据已有认知,设计问题解决方案。
人与生活——审美情趣。能够辨别善恶,区分美丑,拥有欣赏和感受身边美的心态和能力,能以审美的、非功利的心态在学习生活中自由漫步。
人与未来——学会改变。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拥有梦想,有实现梦想的自我规划和行动的意识与动机,能够制定一定时期的发展规划,并能应对当前和未来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实施“怎样培养人”的策略与措施
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终将要落实到课程体系、落实到教师的教学改革实验以及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之中。
(一)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核心素养是一个相对宏观上位的理论模型,如何将核心素养细化到课程之中,是课程开发、设计与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
1.构建“自主成长课程体系”
我校依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构建了以“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自主成长课程体系”,并以“宽和问学”文化为精髓,尝试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加以科学的规划与统整,重构了一个有内核辐射多维度设计的“自主成长课程体系”。其间,还不断地对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进行细化、分解和调整,将宏观上位的核心素养理念具体化,并最终与微观的学科知识紧密结合,由此将理论层面的素养具象为教师可以具体实施和教学的内容,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完全融入到具体的课程之中,力求把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2.拓宽“五个学习领域”的内容空间
我校将结合“五项核心素养”的确立,进一步挖掘具有内在关联的“五个学习领域课程”:人文与社会(包括德育、语文、英语、专题研究等)、数学与信息、科学与技术、艺术与生活(美术、书法、音乐)、体育与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七十余门课程。今后我们还将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继续开发新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菜单”,并依此来培育每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自主成长课程”统整规划后的“五个学习领域”,每一个领域都将涵盖若干门课程,具体如下表所示:
3.推动“三类课程”的新常态实施
杜威曾指出:“课程最大的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遇,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我们通过对人的活动的研究,识别各种社会需求,把它们转化为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核心素养达成为课程总体目标,架构了“自主成长课程”的整体框架。“三类课程”主要包括:一是基础课程,即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包括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设计。我们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围绕语文、数学、英语等八个学科继续进行二度开发,不断创生与拓展新的课程。二是选修课程,即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及兴趣爱好,设计可供学生选择的满足个性需求的课程,学生通过“选课走班”的形式,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三是活动课程,是指对学生参加的校内外主题活动、课外实践体验活动、综合性活动的课程化设计,并基于年段特点、时间节点、场域变化、主题活动、重大节日为标志开发“课程群”。
对此,我们将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优化升级,创优创新。并力求在“优化自主成长课程体系:推动课程结构变革”“建设学科专用课程教室:革新课程实施环境”“建立统整实施课程策略: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建模选课走班课程范式:推进课程科学实施”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
(二)基于學生核心素养,开展课堂的改革与实验
我们知道: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的形成还需要通过教学改革实验得以具体落实。所以,如果说“自主成长课程”的建构,所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那么我们所提出的“问学课堂”恰恰就是在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两者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最终聚合在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上来。 通过“自主成长课程”的深度建构与“问学课堂”的教学改革实验,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主成长”,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所以在不断推进“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范式,以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来引领、辐射课程发展,营造勤思善问的环境现场,着意培养一附人的问学精神,力求实现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变,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引领”的转变,践行“全生命”教育,激发师生的生命潜能。为此,我校将课堂定位为“问学课堂”。问中学,学中问;因学而好问,因问而深学,旨在使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问学课堂”是对学习真谛的把握,是对核心素养的价值诉求,也是我们今后深入贯彻“自主成长课程”新常态实施的一个重要举措。
1.“问学课堂”的模型构建
“宽和问学”的成长文化,意蕴在“做人”“做学”上要做宽厚谦和、包容开放、善问好学的一附人,这是“问学课堂”的文化根基,也是“问学课堂”实践的土壤,同时也契合了学生核心素养养成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学生核心素养是在实践中形成并发展的,是以文化形式去打好基础的。文化和实践是其“两翼”,也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因素。“问学课堂”的“问”与“学”就是扎根于“宽和问学”的成长文化和实践中建构起来,既满足学生成长的生命需求,也为学生走向生活历练了关键的能力,不仅奠定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成长。为此,我们将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实现“问学课堂”模型构建的优化提升与教学实验。
课堂教学变革的关键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节奏进行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可持续发展。“问学课堂”的改革与建设既源自我们对当下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的方向需求,也是我校近年来在践行“自主成长课程”,落实“如何来培养人”的重要实验项目。
2.“问学课堂”的基本教学范式
每一种教学范式的产生与流行,都是某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语文教育思潮在实践中的反映。问学课堂,是学生第一的课堂,是学生“问”与“学”为主导的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问”,快乐地“学”,真正地使“问”与“学”能够发生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学生永远站在“课中央”。“问学课堂”基本教学范式,所构建与展开的就是“问学”与“教学”之间的博弈。而“问”与“学”的路径与策略的构建,其目的则是让学生在问学的过程中会“问”会“学”,习得方法,生成经验,发展素养。这是“问学课堂”的基本教学范式。
“以问启学一学以致问一问学相长”,三个环节都是围绕“问”与“学”展开,问学合一,互为作用,激励学生做一个“善问好学”的课堂智者。而且,每个环节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交叉进行,并不局限于学科、学段的影响,当然更多是这三个环节的层层推进与螺旋上升,从而达成“问学合一”的目的,形成问学精神。
3.“问学课堂”的基本操作要领
(1)“以问启学”环节
以“问”为发端的学习是合乎儿童天性、顺应儿童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既是对当下学生在课堂上不敢“问”,不会“问”,无权“问”的一种回应,也是对教师课堂过度“教”和“讲”的一种解放。“以问启学”,就是在上课伊始把“问”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敢问”“会问”,师生共同提出并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即核心问题),从而开启学生“学”思维,让“学”真正发生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以此來夯实“以学定教、变教为学”的教学理念。
(2)“学以致问”环节
“学以致问”这个环节就是教师针对上面“核心问题”提出后,让“学”的指向性更加明确与聚焦,目的就是要在课堂上通过“学”去解决师生所提出来的“核心问题”。美国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曾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当然也包含着学生自己的一些个性化的问题,以及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以此进一步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实现由“学以致问”向“学以致用”的转变,发展素养,走向运用,达成“学”的终极目的。
(3)“问学相长”环节
“问学相长”既有预设,也有生成;既包含了学生的“问”与“学”,也暗合着教师的“问”与“学”。儿童的智慧生长就在“问”与“学”之间,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之间,来回行走,相互砥砺,汲取一种生长的力量,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课堂上,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一名合作者、参与者,其导向的作用不但没有淡化,而且尤为重要,因为此时教师的导向——“问”与“学”的深入,即问题的不断生成与知识、情感、态度等的不断提升,必然也影响着学生“问”与“学”的发展。因学而好问,因问而深学。“问学”无边界,学生与教师的“问学之道”就在于此——问学相长,让师生走出了课堂,走向了世界。永远行走在“问学”的路上……
“自主成长课程”与“问学课堂”走向“新常态”,意味着我校课程与课堂教学结构在不断深化,这对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和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深刻回答为什么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对课程改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论思考,充分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最终趋向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
(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影响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原因,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要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实际的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中,必须加强教师的专业引领。这也是推进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我校积极推进校本研修工作。依托我校的“自主成长”文化和“宽和问学”的办学理念,提出我校的课堂教学要由“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型,由“知识至上”的课堂转向“核心素养导向”的“问学课堂”,积极申报“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卓越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的研究课题,从而更好地引领学校课程与课堂改革的发展和深入。 为推动“自主成长课程”“问学课堂”的深度实施,建构体现各个课程及学科本质的课型范式,我校将组织骨干教师围绕该主题率先执教领航课,力求不断通过教学实践来架构每一个学科的具体的教学范式。同时,我校还将针对各学科所开展的领航课,继续邀请省市知名专家会同我校学科教研组老师协同开展“问学课堂”观察研讨活动,就“问学课堂”最基本的教学范式在各科教学中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科学性与可行性等分析,精心打磨,科学架构,为我校各科教学在各自的学科教学领域,不断创生富有教师个人特色的“问学课堂”教学范式引领方向,促进与引领老师专业发展,以及“自主成长课程”“问学课堂”往纵深挺进。
“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践行了“全课程”教育发展的理念,实现了对“全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打破了持续十年的课改都是单学科推进、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瓶颈,在不断探寻着人类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真正意义。充分彰显我校作为“建构式生态课堂领航学校”“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课程基地”的引领辐射作用。《江苏教育报》《苍梧晚报》等媒体以《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给课改一个有效的行走方式——选课走班》对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及特色建设等进行了宣传与报道。
“问学课堂”的校本化的实施与研究,不仅改变了学生,也在改变着教师与学校。课堂上学生更加主动与自主了,会“问”也敢“问”了,“学”已经能够主动发生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学生生命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释放;课堂上教师不再喋喋不休,让“问”了也让“学”了,教师都已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教师被彻底解放了,师生“问学相长”的和谐课堂氛围已初步形成;学校也改变了,“宽和问学”的办学理念因此有了根基,也有了落点,不再像以前那样飘摇不定如空中楼阁,如今已经深入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土壤中,内化到师生的生命血液中,润泽着一附人的成长与发展。
三、大数据时代,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展望
“自主成长课程”建构及“问学课堂”的深入实验,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策略等方面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借助“大数据”的分析、整合与预测的功能来对未来的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实验与建设进行整体的设计与规划。
(1)大数据背景下,“自主成长课程”与“问学课堂”的理论丰赡
将大数据理论应用于“自主成长课程”的课程改革与建设,以及“问学课堂”的教学实验,可以更为直观地判断与预测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科学性与规范性。
(2)“互联网 ”时代,“自主成长课程”与“问学课堂”的新常态实践
“互联网 ”时代的深度融合,课程与课堂的样态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何在“互联网 ”时代,进一步完善与建构“自主成长课程”体系,展开与“问学课堂”的新一轮的教学实验,这都是一个崭新的命题。
(3)场景时代,“自主成长课程”与“问学课堂”的實践追求
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如何让我们的课程内容及课堂教学的展示可视化、场景化,课程与课堂的改革,迫切渴望“场景”的在场。是挑战,更是机遇,同时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