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大学的发展深受科研的困扰。日常教学对本科生科研教育重视不足、教师信心不足、学生认识不到位是重要原因。改变这种情况应当重视本科生日常科研教育,提高教师信心,改变学生认识,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加强科研技能训练。
关键词:本科生 科研教育 科研素养 科研技能
1 缘起
2013年暑假,我有幸参与了本院老师“居民健康与卫生服务利用”课题,到云南大理、昭通进行调研,承担问卷发放与回收工作。出发前我们接受了短时专业培训,调研中困难重重。首先,课题学术性很强,调查问卷从结构、概念到语言无不具有专业性特点。这不仅对受访者来说困难,对我们也是挑战。日常教学时既欠缺相关研究,也欠缺调查的基本训练。短时培训难以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其次,调查对象是农村居民。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受访者均为中、老年人。他们中40%小学毕业,其余的或是小学没毕业或是文盲。他们中的大多数既不识字,也不了解文字的字面意思,更不能理解其内在含义。对此,只能用“解释问题”的方式帮助他们。这必然导致如下结果:一是我们对“问题”认识有限,“解释问题”欠缺技能,影响受访者对“问题”的理解。二是“问题”经由我们解释对受访者产生干扰,影响调查结论的可靠性、科学性。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日常教学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不足息息相关。
2 发现问题
钱学森曾经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他的担忧是中国大学的普遍问题。
中国的大学虽然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但日常教学中无论学校还是学生对此并未落到实处,本科生阶段尤其如此。第一,学校对本科生科研理论教育有限。各大学常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但是听讲座之前没有引导,之后没有总结,欠缺必要的引导,学生听完后不得要领,学术报告常流于形式。第二,科研技能训练太少且效果有限。本科生阶段以必修课、选修课、论文、实验等进行科研技能训练,不仅学时少,而且欠缺师生间、同学间深入讨论、充分思考,达不到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学生既难从中提高科研理论修养也难掌握科研技能。第三,老师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信心不足。他们认为:“反正你们也写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你们就随便写写吧。”有的老师仅仅布置论文,对于论文如何写,怎么写似乎并不关注。学校教育有限,老师信心不足决定了大学本科阶段科研教育的有限。第四,学生自身对科研理论和技能学习认识不足。写论文时找谷歌,剪贴完成论文;提交实验报告时找一份抄抄改改交差;小组讨论时做“沉默的大多数”,小组报告随便找个人完成就了事。敷衍、应付、交差成为许多学生的基本态度。这不仅打击了老师积极性,也令学生难以将日常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挂钩。教育有限、信心不足、认识欠缺决定了大学生本科阶段科研能力的不足。
3 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从以下方面解决问题是可能的。第一,日常教学中落实科研能力培养。首先,增加课时,提高学生科研理论修养,加强技能训练。其次,提供更多参与教师课题的机会,从科研实践中培养、提高科研能力。第二,提高信心。足够、合理的指引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初始推力和催化剂的双重作用。第三,改变认识,自觉培养科研能力。大学不再是应试教育,科研能力的习得和提升是大学学习的主要目标。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每一篇论文,小处着手,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世界上没有无用的能力,只有没用对地方或不会使用的能力。科研能力是学习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不仅在大学有用而且终身受益。总之,学校、老师、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共同努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科研技能的提高是可能的。
责任编辑:晏祥辉
关键词:本科生 科研教育 科研素养 科研技能
1 缘起
2013年暑假,我有幸参与了本院老师“居民健康与卫生服务利用”课题,到云南大理、昭通进行调研,承担问卷发放与回收工作。出发前我们接受了短时专业培训,调研中困难重重。首先,课题学术性很强,调查问卷从结构、概念到语言无不具有专业性特点。这不仅对受访者来说困难,对我们也是挑战。日常教学时既欠缺相关研究,也欠缺调查的基本训练。短时培训难以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其次,调查对象是农村居民。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受访者均为中、老年人。他们中40%小学毕业,其余的或是小学没毕业或是文盲。他们中的大多数既不识字,也不了解文字的字面意思,更不能理解其内在含义。对此,只能用“解释问题”的方式帮助他们。这必然导致如下结果:一是我们对“问题”认识有限,“解释问题”欠缺技能,影响受访者对“问题”的理解。二是“问题”经由我们解释对受访者产生干扰,影响调查结论的可靠性、科学性。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日常教学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不足息息相关。
2 发现问题
钱学森曾经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他的担忧是中国大学的普遍问题。
中国的大学虽然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但日常教学中无论学校还是学生对此并未落到实处,本科生阶段尤其如此。第一,学校对本科生科研理论教育有限。各大学常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但是听讲座之前没有引导,之后没有总结,欠缺必要的引导,学生听完后不得要领,学术报告常流于形式。第二,科研技能训练太少且效果有限。本科生阶段以必修课、选修课、论文、实验等进行科研技能训练,不仅学时少,而且欠缺师生间、同学间深入讨论、充分思考,达不到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学生既难从中提高科研理论修养也难掌握科研技能。第三,老师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信心不足。他们认为:“反正你们也写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你们就随便写写吧。”有的老师仅仅布置论文,对于论文如何写,怎么写似乎并不关注。学校教育有限,老师信心不足决定了大学本科阶段科研教育的有限。第四,学生自身对科研理论和技能学习认识不足。写论文时找谷歌,剪贴完成论文;提交实验报告时找一份抄抄改改交差;小组讨论时做“沉默的大多数”,小组报告随便找个人完成就了事。敷衍、应付、交差成为许多学生的基本态度。这不仅打击了老师积极性,也令学生难以将日常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挂钩。教育有限、信心不足、认识欠缺决定了大学生本科阶段科研能力的不足。
3 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从以下方面解决问题是可能的。第一,日常教学中落实科研能力培养。首先,增加课时,提高学生科研理论修养,加强技能训练。其次,提供更多参与教师课题的机会,从科研实践中培养、提高科研能力。第二,提高信心。足够、合理的指引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初始推力和催化剂的双重作用。第三,改变认识,自觉培养科研能力。大学不再是应试教育,科研能力的习得和提升是大学学习的主要目标。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每一篇论文,小处着手,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世界上没有无用的能力,只有没用对地方或不会使用的能力。科研能力是学习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不仅在大学有用而且终身受益。总之,学校、老师、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共同努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科研技能的提高是可能的。
责任编辑: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