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应在突出文化性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改革。改变学生学习困难大积极性低下的现实困境,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师资和教材建设,提升教师素质,围绕学生主体地位展开课堂教学,将专业文化教育内化为学生以德促才的综合能力,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复兴注入活力。
关键词:现代化手段;汉语言文学;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我国己快速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在校大学生重要的生活空间。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国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都面临着如何面对网络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本文试谈谈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经典文学名著的演出来强化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的了解与理解以提高学生素质的尝试。
一、关于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培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语言文学传统的专业,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名著往往是教育学生的最重要的内容。也就是说,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的了解和理解能力,掌握相关的知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然而,这样的要求与期待,在网络时代受到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尽管网络为经典文学名著的来源提供了方便,省去了许多借阅之劳,但是,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反而采取了疏远的态度和行为。其原因有三:第一,从经典文学名著本身来说,由于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名著往往产生的时代久远,难免会在语言、内容、思想、情感等方面与现代社会有较大的距离,从而引起隔膜,使学生望而生畏,难以引起阅读的兴趣和共鸣,因而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例如<诗经》、<楚辞》主要是因为语言的艰涩难懂,《西厢记》、‘红楼梦》等则是因为内容与现代生活有了较大的距离等。第二,从学生本身来说,当今在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从小开始就进入了“读图时代”,即以浅层阅读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上的各种八卦新闻成为重要的阅读内容,同时网上的聊天等活动占据了他们很多时间,因此,他们与经典文学名著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第三,从课程设置来说,英语等公共课挤占了大量课时,特别是多数学校强行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英语上达到一定的水平,在四六级考试上达到相应标准,否则不予毕业。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并不扎实,水平不高,为了达标,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背单词、学英语,因此对经典文学名著无暇顾及。在当今我国高校绝大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是最主要的主干课程,所占的课时数最多。同时还会设置一些相应的选修课,如“<史记》研究”、“史传文学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红楼梦》研究”、“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戏剧研究”等。学习这些课程的学生,本应以阅读研究经典文学名著为基础,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实际情况非常令人失望,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直接阅读原著,最多只是读一些缩写本、简写本乃至内容提要,有的甚至只是背背笔记和文学史教材。一般而言,上述文学史主干课程大多数都有配套的作品选,并且也都要求学生购买和阅读。但是,对于这些配套的作品选教材,学生多数也懒得阅读。在目前的考试制度和考试习惯下,这样的学生大多也能应付相关的考试。于是,在当今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育中出现了这样的怪事:学生對文学史知识往往如数家珍,对原著本身却往往缺乏了解!须知文学史是建立在具体的作品之上的,没有对原著的深入了解,学生哪来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了解经典文学名著,已成为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尤其承担着弘扬本土文化的历史使命,需要统筹文化教育、专业建设和能力培养等各项功能,既要巩固学生的专业深度,又要适应社会对学生知识的需要,着力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
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兼顾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由于专业性和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导致难以操作和把握,应该使基础课程具有专业深度以承载文化培养的功能,实践课程注重社会需求和能力培养,合理兼顾各自实际,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专业课、方向课,以语言和文学课程为主体,体现专业深度和一定的研究能力,尤其是体现文化性。特别是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等专业课程,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讲清传统文化的线索和精髓,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传统的礼乐文化,可以以选修课或专章的形式加以强调,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善良、孝悌、诚信、谦让、尊重等美德,为以后的工作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课程包括技能、素质、活动等内容,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安排课程内容,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做好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礼仪训练等系列课程的落实,同时可以根据地区或用人单位需要设置特殊技能课程,让实践课程体系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和实践两个板块。一重理论学习,一重技能提升。二者相互交叉但分工明确,通识与专技同时提升。前者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后者的现实性和创新性更加明显。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出发,进行课程体系的重
组和教学内容的精选与优化,加强课程间的整合,使板块间形成互补优势,而且还会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适应能力,力求更好地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使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干专业,在多元文化冲击导致本土文化断裂的今天应该给予更多的保护和重视。汉语言文学本身也必须跟随变化的形势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重点在于突出专业内容的文化性以维持自身文化载体的历史使命,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文化的德育功能内化为学生适应社会的实际能力,把继承传统与现时创新相结合,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亦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尽到应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桑玉军 行业背景地方高校应走特色发展之路[期刊论文] -中国高等教育2009(17)
[2]郑健儿;范世清 关于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考与实践——以浙江万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3]蔡梅娟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期刊论文]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关键词:现代化手段;汉语言文学;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我国己快速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在校大学生重要的生活空间。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国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都面临着如何面对网络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本文试谈谈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经典文学名著的演出来强化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的了解与理解以提高学生素质的尝试。
一、关于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培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语言文学传统的专业,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名著往往是教育学生的最重要的内容。也就是说,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的了解和理解能力,掌握相关的知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然而,这样的要求与期待,在网络时代受到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尽管网络为经典文学名著的来源提供了方便,省去了许多借阅之劳,但是,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反而采取了疏远的态度和行为。其原因有三:第一,从经典文学名著本身来说,由于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名著往往产生的时代久远,难免会在语言、内容、思想、情感等方面与现代社会有较大的距离,从而引起隔膜,使学生望而生畏,难以引起阅读的兴趣和共鸣,因而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例如<诗经》、<楚辞》主要是因为语言的艰涩难懂,《西厢记》、‘红楼梦》等则是因为内容与现代生活有了较大的距离等。第二,从学生本身来说,当今在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从小开始就进入了“读图时代”,即以浅层阅读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上的各种八卦新闻成为重要的阅读内容,同时网上的聊天等活动占据了他们很多时间,因此,他们与经典文学名著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第三,从课程设置来说,英语等公共课挤占了大量课时,特别是多数学校强行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英语上达到一定的水平,在四六级考试上达到相应标准,否则不予毕业。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并不扎实,水平不高,为了达标,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背单词、学英语,因此对经典文学名著无暇顾及。在当今我国高校绝大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是最主要的主干课程,所占的课时数最多。同时还会设置一些相应的选修课,如“<史记》研究”、“史传文学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红楼梦》研究”、“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戏剧研究”等。学习这些课程的学生,本应以阅读研究经典文学名著为基础,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实际情况非常令人失望,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直接阅读原著,最多只是读一些缩写本、简写本乃至内容提要,有的甚至只是背背笔记和文学史教材。一般而言,上述文学史主干课程大多数都有配套的作品选,并且也都要求学生购买和阅读。但是,对于这些配套的作品选教材,学生多数也懒得阅读。在目前的考试制度和考试习惯下,这样的学生大多也能应付相关的考试。于是,在当今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育中出现了这样的怪事:学生對文学史知识往往如数家珍,对原著本身却往往缺乏了解!须知文学史是建立在具体的作品之上的,没有对原著的深入了解,学生哪来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了解经典文学名著,已成为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尤其承担着弘扬本土文化的历史使命,需要统筹文化教育、专业建设和能力培养等各项功能,既要巩固学生的专业深度,又要适应社会对学生知识的需要,着力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
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兼顾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由于专业性和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导致难以操作和把握,应该使基础课程具有专业深度以承载文化培养的功能,实践课程注重社会需求和能力培养,合理兼顾各自实际,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专业课、方向课,以语言和文学课程为主体,体现专业深度和一定的研究能力,尤其是体现文化性。特别是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等专业课程,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讲清传统文化的线索和精髓,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传统的礼乐文化,可以以选修课或专章的形式加以强调,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善良、孝悌、诚信、谦让、尊重等美德,为以后的工作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课程包括技能、素质、活动等内容,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安排课程内容,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做好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礼仪训练等系列课程的落实,同时可以根据地区或用人单位需要设置特殊技能课程,让实践课程体系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和实践两个板块。一重理论学习,一重技能提升。二者相互交叉但分工明确,通识与专技同时提升。前者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后者的现实性和创新性更加明显。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出发,进行课程体系的重
组和教学内容的精选与优化,加强课程间的整合,使板块间形成互补优势,而且还会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适应能力,力求更好地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使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干专业,在多元文化冲击导致本土文化断裂的今天应该给予更多的保护和重视。汉语言文学本身也必须跟随变化的形势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重点在于突出专业内容的文化性以维持自身文化载体的历史使命,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文化的德育功能内化为学生适应社会的实际能力,把继承传统与现时创新相结合,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亦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尽到应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桑玉军 行业背景地方高校应走特色发展之路[期刊论文] -中国高等教育2009(17)
[2]郑健儿;范世清 关于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考与实践——以浙江万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3]蔡梅娟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期刊论文]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