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假如“双创”教育成果是一颗树,那一定是二级学院播种、培育出的幼苗,移植到创业学院进行浇灌和修建长成的小树,然由学校校府合作的创业产业园和校企合作的企业催化了小树的成长,直至参天大树,遮阴一方。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创业只是手段。因此,“双创”教育成果是衡量教学水平的指标,但不是唯一标准。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三级助推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布局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发展摆在首位。如何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思维强、创业能力广的新型人才,是目前高校的迫切任务。
江西服裝学院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摸索中,逐渐总结并形成了“二级学院培育,创业学院孵化,学校催化加速”的三级助推体系,将“双创”教育成果从二级学院开始播种、育苗,再移植创业分院进行浇水、施肥、剪枝帮助小幼苗长成小树,最后引进到创业产业园或企业进行加速催化,在未脱离学校这个母体的场地和政策支持下,逐步成长成才推向社会的系列体系。
一、坐实根基,优化培育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双创”教育的雏形,在高校已实施多年,基本模式是高校引进项目,二级学院具体承担工作。这样以来,二级学院大都是被动的接受,机械性的工作,缺少了创新思维的改变,逐渐由梦想的“思想者”演变成了单纯的“行动者”,故大都未有建树。因此,将科学创新引入“产学研”合作,由二级学院依据自身特色,根据不同阶段,寻找适合自己的项目,寻找“双创”团队,开发“专业+互联网(实体)”的创业项目,由下而上的进行项目探索和培育。
坐实根基,优化培育主要是二级学院“双创”项目的开发、遴选、论证、孕育的简要概括。项目的来源依靠企业单位引进、科研机构发包、教师项目引入、学生项目自拟等途径产生,一些成熟的半成品项目可以直接进入工作实施阶段,例如科研机构发包项目、教师项目引入等,学生参与这些项目的工作,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更好的为学生自拟项目服务。
1、深挖掘,寻新芽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可以有效的激发大学生投入到“双创”活动中的热情,是获取项目的有效途径之一。
典型双创活动如:举办“双创”活动周——每学期选择一个星期的时间举办活动周,重点展示学生自拟的成功项目,同时展示最新的科技动态,使学生获得创新灵感。大学生联合会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将学生中新奇的“点子”、好奇的想法,通过集体研究的办法,使思想可以直观呈现,变为实物,通过知识产权将有价值的项目进行保护,真正的将思想转变为经济效益。定期举办“双创”沙龙,邀请有过项目经验的教师或同学为大家介绍最近的新成果、新进展。开展“寻找最美创客”活动,深入挖掘应往届优秀校友创业案例,针对已在创业的在校生,学校要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产生的项目,在二级学院里需要充分的论证研究后,符合条件的进入温室培育阶段。
2、组团队,精培育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是二级学院培训新芽的基本保证。从企业中选派有丰富经验的员工或领导者担当创业导师,从学院中抽选有过创业经验的老师讲解创业教育,挑选创新创业或管理经验丰富的理论造诣较高的老师担任讲师。
从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一直到学生创业项目的申报、验收以及最终的实施创业的过程中将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审查指导,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教授,培养学生如何组建团队、提高创新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等,充分的交叉和融汇不同的专业知识,尽可能提升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服务,畅通渠道
创业学院是疏通上下,沟通内外的桥梁,是“双创”教育的孵化器。建立创业学院就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全程专业的跟踪服务,畅通创新创业渠道。因此,创业学院需要制定出符合全校“双创”教育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政策,并对二级学院培育出来的优质项目进行全程专业的跟踪服务,垫石铺路。
1、重课程,出政策
首先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力求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环节“三对接”,促进产教的深度融合。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校府合作、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出发点,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三级架构课程体系”(如图1),把整个教学内容分为必修、选修和学分置换三个模块。学生通过学习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项教育:人力资源课程、财务课程、法律法规等课程,实战指导:项目运营和管理,架构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教学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操作。
建立与课程体系相符的学分置换办法。通过考核内容和认证方式的改变,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创新创业考核认定情况进行学分置换,尝试学生休学创新创业做法,简化审批程序,完善学生创新创业制度的建立。
完善各类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机制建设。重点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坚持不懈、奋斗不止,秉承自强不息意识以便于和社会的需求相匹配。
2、造氛围,抓实战
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树立创新创业典型,降低创新创业门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双创”教育成果展示,邀请历届优秀的创新创业校友上海新锐设计师联盟会长孟丙乾、东莞伊款服饰公司总经理程飞、“我乐意”服饰总经理柏赫、法国谷邦服饰副总经理丁祥、福建威尔斯顿总经理肖伟华、泉州市京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朋伟等回校讲学并进行传帮带,传授经验的同时,以真人真事的方式宣扬创新创业活动,从而营造浓厚的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成立创新创业项目评定工作委员会,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评定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开展校内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评定和指导工作, 从项目特色与创新点、团队成员分工和合作情况、项目的实施过程、财务执行情况、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和收获、下阶段工作计划、导师指导情况、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情况、尚待解决的问题等进行评审,认定学生创业项目是否符合学校的扶持标准和进入创客空间的条件,并指导创业团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
通过创业训练营,为创业团队提供项目定位、开发、推广和营销策略培训服务。通过路演,培养创业团队成员进行自我评估、自我检测和自我提高。通过专家团队指点,从市场角度进行指导运营,从规避风险、法律法规、营销技巧、投融资渠道等多方面进行专业指导。
开展创新创业导师遴选,并建立校内外导师库。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指导,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刺激学生们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投入到创业实践中去。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环节,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组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双创”赛事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3、搭平台,促合作
搭创业平台,建众创空间。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构建“时差咖啡”等新型孵化模式。与南昌市政府一同合作推进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
以孵化基地+创客工作室为载体,加强创新创业通识和实务教育,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帮助创意落地和项目运营,打造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
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为优秀的项目团队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创业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创业人才培养和创业项目孵化机制,全程和全方位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监控学生创业过程,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驱动发展。
4、强融合,助转化
双创深度融合,成果逐渐转化。充分利用当前“百搭”大环境,对“双创”项目进行整合,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如:“赛事+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环节,教师按照企业最新的设计要求布置畢业设计环节,待学生成衣完毕后进行动态展示,由企业选择所需款式进行产品化生产销售。“互联网+工作室”:工作室团队依据面料商销售的面料为主料,进行开发和设计,由面料商选购符合市场的成衣。
通过成立相关机构,由培训专家,专业教师以及创业成功人士组成的咨询机构,让大学生获得的服务更完善,在其项目选择、审批、计划制定和修改等中给予帮助,解决大学生经验匮乏所带来的弊端。
畅通投融资渠道,成熟的创业项目在学校开展众筹或学校投资认股的方式帮助下进行项目转化,通过不断的项目引进和平台搭建,形成产业链条,组团共同发展。
三、拓宽平台,扶持发展
经过二级学院的培育和创业学院是孵化,已经相对成熟的“双创”教育成果需要找寻更大的平台去施展,去尝试服务区域经济。
2015年,学校在产教交流融合方面,积极主动出击,在石狮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石狮市设立石狮市综合教学实践基地(星期 YI 服饰创意博览园),还与共青城市政府签订府校合作、设立综合教学实践基地(江西服装学院-共青城服装研究院)协议。这两个基地已成为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改革的重要阵地。
学校这块“广袤大地”在不断拓宽平台,通过推进校府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整合社会资源,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福建利郎公司、浙江东蒙集团、浙江柔集团、南昌新华瑞、江苏波斯登股份有限公司、南通东帝纺织品有限公司、苏州阿仕顿服饰有限公司等十三家公司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称号,作为“双创”教育成果施展的新平台。
刚出校门的“双创”教育成果,在学校母体的孕育下仍享受着“场租”、“税收”、“政策”等多方面的关照和保护,继续为项目的发展保驾护航。
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手段是创业。目前,“双创”教育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都在大胆探索,不断研究,逐渐突破,“双创”教育融入了求新、求变理念,蕴含着不怕失败、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不同学科之间这些精神让大学生将创新创业作为当代学生的责任重担加以肩负。
作者简介:曹华(1984年—),女,江西南昌人,江西服装学院创业学院院长,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三级助推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布局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发展摆在首位。如何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思维强、创业能力广的新型人才,是目前高校的迫切任务。
江西服裝学院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摸索中,逐渐总结并形成了“二级学院培育,创业学院孵化,学校催化加速”的三级助推体系,将“双创”教育成果从二级学院开始播种、育苗,再移植创业分院进行浇水、施肥、剪枝帮助小幼苗长成小树,最后引进到创业产业园或企业进行加速催化,在未脱离学校这个母体的场地和政策支持下,逐步成长成才推向社会的系列体系。
一、坐实根基,优化培育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双创”教育的雏形,在高校已实施多年,基本模式是高校引进项目,二级学院具体承担工作。这样以来,二级学院大都是被动的接受,机械性的工作,缺少了创新思维的改变,逐渐由梦想的“思想者”演变成了单纯的“行动者”,故大都未有建树。因此,将科学创新引入“产学研”合作,由二级学院依据自身特色,根据不同阶段,寻找适合自己的项目,寻找“双创”团队,开发“专业+互联网(实体)”的创业项目,由下而上的进行项目探索和培育。
坐实根基,优化培育主要是二级学院“双创”项目的开发、遴选、论证、孕育的简要概括。项目的来源依靠企业单位引进、科研机构发包、教师项目引入、学生项目自拟等途径产生,一些成熟的半成品项目可以直接进入工作实施阶段,例如科研机构发包项目、教师项目引入等,学生参与这些项目的工作,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更好的为学生自拟项目服务。
1、深挖掘,寻新芽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可以有效的激发大学生投入到“双创”活动中的热情,是获取项目的有效途径之一。
典型双创活动如:举办“双创”活动周——每学期选择一个星期的时间举办活动周,重点展示学生自拟的成功项目,同时展示最新的科技动态,使学生获得创新灵感。大学生联合会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将学生中新奇的“点子”、好奇的想法,通过集体研究的办法,使思想可以直观呈现,变为实物,通过知识产权将有价值的项目进行保护,真正的将思想转变为经济效益。定期举办“双创”沙龙,邀请有过项目经验的教师或同学为大家介绍最近的新成果、新进展。开展“寻找最美创客”活动,深入挖掘应往届优秀校友创业案例,针对已在创业的在校生,学校要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产生的项目,在二级学院里需要充分的论证研究后,符合条件的进入温室培育阶段。
2、组团队,精培育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是二级学院培训新芽的基本保证。从企业中选派有丰富经验的员工或领导者担当创业导师,从学院中抽选有过创业经验的老师讲解创业教育,挑选创新创业或管理经验丰富的理论造诣较高的老师担任讲师。
从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一直到学生创业项目的申报、验收以及最终的实施创业的过程中将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审查指导,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教授,培养学生如何组建团队、提高创新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等,充分的交叉和融汇不同的专业知识,尽可能提升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服务,畅通渠道
创业学院是疏通上下,沟通内外的桥梁,是“双创”教育的孵化器。建立创业学院就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全程专业的跟踪服务,畅通创新创业渠道。因此,创业学院需要制定出符合全校“双创”教育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政策,并对二级学院培育出来的优质项目进行全程专业的跟踪服务,垫石铺路。
1、重课程,出政策
首先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力求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环节“三对接”,促进产教的深度融合。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校府合作、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出发点,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三级架构课程体系”(如图1),把整个教学内容分为必修、选修和学分置换三个模块。学生通过学习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项教育:人力资源课程、财务课程、法律法规等课程,实战指导:项目运营和管理,架构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教学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操作。
建立与课程体系相符的学分置换办法。通过考核内容和认证方式的改变,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创新创业考核认定情况进行学分置换,尝试学生休学创新创业做法,简化审批程序,完善学生创新创业制度的建立。
完善各类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机制建设。重点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坚持不懈、奋斗不止,秉承自强不息意识以便于和社会的需求相匹配。
2、造氛围,抓实战
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树立创新创业典型,降低创新创业门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双创”教育成果展示,邀请历届优秀的创新创业校友上海新锐设计师联盟会长孟丙乾、东莞伊款服饰公司总经理程飞、“我乐意”服饰总经理柏赫、法国谷邦服饰副总经理丁祥、福建威尔斯顿总经理肖伟华、泉州市京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朋伟等回校讲学并进行传帮带,传授经验的同时,以真人真事的方式宣扬创新创业活动,从而营造浓厚的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成立创新创业项目评定工作委员会,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评定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开展校内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评定和指导工作, 从项目特色与创新点、团队成员分工和合作情况、项目的实施过程、财务执行情况、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和收获、下阶段工作计划、导师指导情况、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情况、尚待解决的问题等进行评审,认定学生创业项目是否符合学校的扶持标准和进入创客空间的条件,并指导创业团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
通过创业训练营,为创业团队提供项目定位、开发、推广和营销策略培训服务。通过路演,培养创业团队成员进行自我评估、自我检测和自我提高。通过专家团队指点,从市场角度进行指导运营,从规避风险、法律法规、营销技巧、投融资渠道等多方面进行专业指导。
开展创新创业导师遴选,并建立校内外导师库。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指导,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刺激学生们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投入到创业实践中去。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环节,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组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双创”赛事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3、搭平台,促合作
搭创业平台,建众创空间。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构建“时差咖啡”等新型孵化模式。与南昌市政府一同合作推进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
以孵化基地+创客工作室为载体,加强创新创业通识和实务教育,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帮助创意落地和项目运营,打造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
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为优秀的项目团队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创业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创业人才培养和创业项目孵化机制,全程和全方位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监控学生创业过程,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驱动发展。
4、强融合,助转化
双创深度融合,成果逐渐转化。充分利用当前“百搭”大环境,对“双创”项目进行整合,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如:“赛事+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环节,教师按照企业最新的设计要求布置畢业设计环节,待学生成衣完毕后进行动态展示,由企业选择所需款式进行产品化生产销售。“互联网+工作室”:工作室团队依据面料商销售的面料为主料,进行开发和设计,由面料商选购符合市场的成衣。
通过成立相关机构,由培训专家,专业教师以及创业成功人士组成的咨询机构,让大学生获得的服务更完善,在其项目选择、审批、计划制定和修改等中给予帮助,解决大学生经验匮乏所带来的弊端。
畅通投融资渠道,成熟的创业项目在学校开展众筹或学校投资认股的方式帮助下进行项目转化,通过不断的项目引进和平台搭建,形成产业链条,组团共同发展。
三、拓宽平台,扶持发展
经过二级学院的培育和创业学院是孵化,已经相对成熟的“双创”教育成果需要找寻更大的平台去施展,去尝试服务区域经济。
2015年,学校在产教交流融合方面,积极主动出击,在石狮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石狮市设立石狮市综合教学实践基地(星期 YI 服饰创意博览园),还与共青城市政府签订府校合作、设立综合教学实践基地(江西服装学院-共青城服装研究院)协议。这两个基地已成为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改革的重要阵地。
学校这块“广袤大地”在不断拓宽平台,通过推进校府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整合社会资源,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福建利郎公司、浙江东蒙集团、浙江柔集团、南昌新华瑞、江苏波斯登股份有限公司、南通东帝纺织品有限公司、苏州阿仕顿服饰有限公司等十三家公司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称号,作为“双创”教育成果施展的新平台。
刚出校门的“双创”教育成果,在学校母体的孕育下仍享受着“场租”、“税收”、“政策”等多方面的关照和保护,继续为项目的发展保驾护航。
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手段是创业。目前,“双创”教育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都在大胆探索,不断研究,逐渐突破,“双创”教育融入了求新、求变理念,蕴含着不怕失败、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不同学科之间这些精神让大学生将创新创业作为当代学生的责任重担加以肩负。
作者简介:曹华(1984年—),女,江西南昌人,江西服装学院创业学院院长,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