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问题提纲挈领:主问题让课堂重点明确突出;让课堂板块清晰明了;让课堂教学紧凑高效。问题链推进思维:问题链扩大思维的广度;增加思维的角度;加深思维的深度。
【关键词】主问题;问题链;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如果说经典大气的课有三个标准:情节不多、环节不细、问题不碎的话,那么陈老师执教的《老王》就很好地诠释了经典大气。笔者认为这得益于陈老师的主问题教学和问题链设计。
所谓“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艺术地设计主问题,是进行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法,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计到位的主问题,能够轻便有力地牵动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深入理解和细致赏析,“挈领而顿,百毛皆顺”。
一、主问题让课堂重点明确突出
《老王》这篇文章较深,可教的内容也很多,按常规教法势必按顺序分析,既杂且碎。陈剑锋老师高屋建瓴,只抓住主旨句——作者情感的聚焦点,文本中抒情性最强的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来设计主问题,整堂课就围绕这句话中“不幸者”“幸运的人”“愧怍”等词语展开教学,纲举目张,使课堂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一改以往那种以零碎的“满堂问”主控全场,看似热闹,实则低效,学生表面参与度高,实则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低效教学方式,真正让问题意识贯穿课堂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教会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主问题让课堂板块清晰明了
整个课堂围绕“老王的生活境遇如何?”“老王这样苦,他对待杨绛家,如何呢?”“杨绛对他如何呢?”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这三个问题又包含了若干“子问题”,支撑了课堂的三个板块,同时这三个主问题的排列又存在内在逻辑关系:文章题为《老王》,自然以写老王为主,写老王主要是写他的生活,所以关于生活境遇的问题最先提出,接着自然是老王和作者杨绛之间的事件——老王对待杨绛,杨绛对待老王。这三个主问题让整个课堂变得板块明确,条理清晰,行云流水,自然顺畅。
三、主问题让课堂教学紧凑高效
“老王的生活境遇是怎样的?”这一主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依据进行分析,这样就把课堂中细读文本、概括分析、深入理解、对比剖析等环节统摄到一起,让之后辨析标点、赏析词语、分析句子等原本在传统教学中“零碎”但又不可缺少的知识点凝聚起来,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掌握了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点,保持了良好的学习热情。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思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追求。这里所指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性的概括地、间接地、有目的地反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在语文课堂上就是揭示阅读文章的内在规律。光有主问题还不足以高效的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还需要一系列的问题链来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所谓“问题链”,就是分层次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并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是以链状结构环环相扣的,各个问题之间是一种依赖关系,解决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或前提。这种问题链通过一层递进一层的问题,层层剖析,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知识的纵深发展。高质量的问题链要涉及多种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关注问题涉及学生的广度以及思维的力度,促进学生思维不断扩大,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以陈老师在“老王的生活境遇如何?”这一板块的问题为例。陈老师采用了这样的问题链:“初读文本,你感觉到老王的生活境遇如何?”—“可以用一个‘苦’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请大家从文中找出表现老王‘苦’的词句,并作分析。”(从标点、字词角度)——“老王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困苦、痛苦。还有哪方面的苦?”(从精神、句子的角度)。
(一)问题链扩大思维的广度
建构主义强调主体的动机,更强调主客体的互动性。这条问题链中,学生找“表现老王‘苦’的词句”的过程就是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也就是主客体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构建让问题的答案呈现多元化,打破了传统教学中设计问题解决结论一元化的做法,让学生考虑尽可能多的情况,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就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问题链增加思维的角度
陈老师先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阅读,从标点、字词、句子的分析理解和语句朗读等不同角度理解课文,这样既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他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这样学生就会形成全面的整体观点,注意从事物之间的联系来理解事物的本质,理解的东西多了,思考的东西也会多得多,学生思维的角度也就增加了。
(三)问题链加深思维的深度
这一问题链的不同问题类型,不仅考虑到问题的不同形式特征,而且涉及了不同的认知水平。①找老王生活苦的句子——属于了解事实水平,即对具体的人或事的感知,以直接阅读为主,是认识的低级阶段。②从标点、字词、句子的角度分析老王苦——属于理解概括水平,即对感知过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类比较,从而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过程,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③从老王物质上的苦,提醒、点拨学生还有精神层面的苦,由物质到精神,这需要逻辑的关系构成,涉及规律的运用,属于理论运用水平。这样,问题链就使学生的思维步步加深。
总之,问题链的设置让问题的指向性更明确,既可以避免教学中脱口而出、漫无目的地随意问,又可以避免无视学生的过易、过难的无效问;既夯实了学生的“双基”,又兼顾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还涉及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关注。
(编辑:刘影)
【关键词】主问题;问题链;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如果说经典大气的课有三个标准:情节不多、环节不细、问题不碎的话,那么陈老师执教的《老王》就很好地诠释了经典大气。笔者认为这得益于陈老师的主问题教学和问题链设计。
所谓“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艺术地设计主问题,是进行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法,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计到位的主问题,能够轻便有力地牵动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深入理解和细致赏析,“挈领而顿,百毛皆顺”。
一、主问题让课堂重点明确突出
《老王》这篇文章较深,可教的内容也很多,按常规教法势必按顺序分析,既杂且碎。陈剑锋老师高屋建瓴,只抓住主旨句——作者情感的聚焦点,文本中抒情性最强的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来设计主问题,整堂课就围绕这句话中“不幸者”“幸运的人”“愧怍”等词语展开教学,纲举目张,使课堂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一改以往那种以零碎的“满堂问”主控全场,看似热闹,实则低效,学生表面参与度高,实则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低效教学方式,真正让问题意识贯穿课堂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教会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主问题让课堂板块清晰明了
整个课堂围绕“老王的生活境遇如何?”“老王这样苦,他对待杨绛家,如何呢?”“杨绛对他如何呢?”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这三个问题又包含了若干“子问题”,支撑了课堂的三个板块,同时这三个主问题的排列又存在内在逻辑关系:文章题为《老王》,自然以写老王为主,写老王主要是写他的生活,所以关于生活境遇的问题最先提出,接着自然是老王和作者杨绛之间的事件——老王对待杨绛,杨绛对待老王。这三个主问题让整个课堂变得板块明确,条理清晰,行云流水,自然顺畅。
三、主问题让课堂教学紧凑高效
“老王的生活境遇是怎样的?”这一主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依据进行分析,这样就把课堂中细读文本、概括分析、深入理解、对比剖析等环节统摄到一起,让之后辨析标点、赏析词语、分析句子等原本在传统教学中“零碎”但又不可缺少的知识点凝聚起来,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掌握了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点,保持了良好的学习热情。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思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追求。这里所指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性的概括地、间接地、有目的地反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在语文课堂上就是揭示阅读文章的内在规律。光有主问题还不足以高效的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还需要一系列的问题链来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所谓“问题链”,就是分层次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并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是以链状结构环环相扣的,各个问题之间是一种依赖关系,解决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或前提。这种问题链通过一层递进一层的问题,层层剖析,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知识的纵深发展。高质量的问题链要涉及多种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关注问题涉及学生的广度以及思维的力度,促进学生思维不断扩大,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以陈老师在“老王的生活境遇如何?”这一板块的问题为例。陈老师采用了这样的问题链:“初读文本,你感觉到老王的生活境遇如何?”—“可以用一个‘苦’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请大家从文中找出表现老王‘苦’的词句,并作分析。”(从标点、字词角度)——“老王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困苦、痛苦。还有哪方面的苦?”(从精神、句子的角度)。
(一)问题链扩大思维的广度
建构主义强调主体的动机,更强调主客体的互动性。这条问题链中,学生找“表现老王‘苦’的词句”的过程就是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也就是主客体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构建让问题的答案呈现多元化,打破了传统教学中设计问题解决结论一元化的做法,让学生考虑尽可能多的情况,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就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问题链增加思维的角度
陈老师先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阅读,从标点、字词、句子的分析理解和语句朗读等不同角度理解课文,这样既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他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这样学生就会形成全面的整体观点,注意从事物之间的联系来理解事物的本质,理解的东西多了,思考的东西也会多得多,学生思维的角度也就增加了。
(三)问题链加深思维的深度
这一问题链的不同问题类型,不仅考虑到问题的不同形式特征,而且涉及了不同的认知水平。①找老王生活苦的句子——属于了解事实水平,即对具体的人或事的感知,以直接阅读为主,是认识的低级阶段。②从标点、字词、句子的角度分析老王苦——属于理解概括水平,即对感知过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类比较,从而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过程,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③从老王物质上的苦,提醒、点拨学生还有精神层面的苦,由物质到精神,这需要逻辑的关系构成,涉及规律的运用,属于理论运用水平。这样,问题链就使学生的思维步步加深。
总之,问题链的设置让问题的指向性更明确,既可以避免教学中脱口而出、漫无目的地随意问,又可以避免无视学生的过易、过难的无效问;既夯实了学生的“双基”,又兼顾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还涉及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关注。
(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