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到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使学生会学、乐学。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呢?
一、让学生多读书,尽情地读——给学生读书的权利
张田若先生曾经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是读。”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摒弃那种教师从头讲到尾,串讲串问的教学方式,把读书的时间让给学生,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书,领悟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品评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如《我们成功了》一课,写了2001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奥成功了,人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欢庆的场面,尽管文中写着“欢乐的海洋”“人如海,歌如潮”“欢庆的锣鼓声”,可由于孩子当时年龄小,对此毫无印象,很难引起共鸣。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词语所包含的清晰而具体的形象。学生边读边想,恍如身临其境,通过多读,感受到了鲜活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
二、让学生多说话,充分地说——给学生说话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说,多让学生说话,给学生创造各种说话的机会,激发他们说话的愿望。学生对某一词语有几种不同的理解,或者对某一段的大意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或者对某一篇课文的思想有几种不同的认识,教师不要忙着说对与不对,要把这些“不同”,让全体学生讨论解决。一石激起千层浪,既能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又能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
如学习《秋天的图画》一文,讲完了课文,我让学生讨论一下秋天美不美时,有的学生说:“秋天虽然不像春天那样百花盛开,但给农民伯伯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我觉得秋天最美。”同学们纷纷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但是有个学生却说:“我不喜欢秋天,因为秋天一到,妈妈的风湿腿又该疼了。”多懂事的孩子呀!如果没有开放自主的课堂氛围,能听到这样一个有孝心孩子的心声吗?
三、让学生多提问,自由地想——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孙双金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无疑——存疑——无疑——有疑”的循环中去探求,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放手让学生讨论,培养他们好求甚解的精神。教师对大胆质疑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在教学中,我经常对爱提问题的學生这样赞美:“了不起”,“这个问题连老师都没有想过”“你虽是男同学,可比女同学还要心细”“多有创造力的思考呀!”……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答案”,可以通过读书来解答,可以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还可以由老师讲解。
四、让学生多想象,用心感悟——给学生想象的翅膀
世界上总有一些事物是彼此相似的,他们之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教师要温柔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看、听、读启发想象,放飞自己的思绪,飞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真切地感悟文中之情,文中之景。
如教《比尾巴》一课,为学生提供一些小动物尾巴的图片,使其观察动物尾巴的不同,产生某种认识,引发联想。在教《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想象江南鱼米丰收,小小竹排画中游的情境,加深对儿歌的理解。在教《四季》一文时,通过师生间创造性的朗读活动,使学生感受作者拟人手法,活泼俏皮的语言,让孩子“看”到春季万物复苏,夏季植物茂盛,秋季硕果累累,冬季雪花飘飘的美丽景象,怡情悦性。
五、让学生多写话,快乐地写——给学生灵性的巧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不能只靠集中的作文训练,还要在平时课堂中抓住契机,让学生多练多写。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写一写,改一改,把口头训练和书面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君子既动口又动手”的现象。
如在学《找春天》后,我让学生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学了《葡萄沟》后,我让学生从外形、颜色、味道等方面写一写我们家乡的大西瓜。学完 了《北京亮起来了》后,我让学生写我们开封的夜景,学生对家乡的赞美之情、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不是说教师要撒手“放马”,把所有时间都让给学生,教师要有调控能力,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入手,让语文课堂成为陶冶学生情操、影响学生思想、净化学生心灵的精神家园,让学生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朗读着,面红耳赤地争论着,旁若无人地表达着……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一个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活的生命体,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得以释放,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让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让学生多读书,尽情地读——给学生读书的权利
张田若先生曾经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是读。”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摒弃那种教师从头讲到尾,串讲串问的教学方式,把读书的时间让给学生,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书,领悟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品评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如《我们成功了》一课,写了2001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奥成功了,人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欢庆的场面,尽管文中写着“欢乐的海洋”“人如海,歌如潮”“欢庆的锣鼓声”,可由于孩子当时年龄小,对此毫无印象,很难引起共鸣。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词语所包含的清晰而具体的形象。学生边读边想,恍如身临其境,通过多读,感受到了鲜活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
二、让学生多说话,充分地说——给学生说话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说,多让学生说话,给学生创造各种说话的机会,激发他们说话的愿望。学生对某一词语有几种不同的理解,或者对某一段的大意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或者对某一篇课文的思想有几种不同的认识,教师不要忙着说对与不对,要把这些“不同”,让全体学生讨论解决。一石激起千层浪,既能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又能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
如学习《秋天的图画》一文,讲完了课文,我让学生讨论一下秋天美不美时,有的学生说:“秋天虽然不像春天那样百花盛开,但给农民伯伯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我觉得秋天最美。”同学们纷纷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但是有个学生却说:“我不喜欢秋天,因为秋天一到,妈妈的风湿腿又该疼了。”多懂事的孩子呀!如果没有开放自主的课堂氛围,能听到这样一个有孝心孩子的心声吗?
三、让学生多提问,自由地想——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孙双金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无疑——存疑——无疑——有疑”的循环中去探求,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放手让学生讨论,培养他们好求甚解的精神。教师对大胆质疑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在教学中,我经常对爱提问题的學生这样赞美:“了不起”,“这个问题连老师都没有想过”“你虽是男同学,可比女同学还要心细”“多有创造力的思考呀!”……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答案”,可以通过读书来解答,可以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还可以由老师讲解。
四、让学生多想象,用心感悟——给学生想象的翅膀
世界上总有一些事物是彼此相似的,他们之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教师要温柔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看、听、读启发想象,放飞自己的思绪,飞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真切地感悟文中之情,文中之景。
如教《比尾巴》一课,为学生提供一些小动物尾巴的图片,使其观察动物尾巴的不同,产生某种认识,引发联想。在教《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想象江南鱼米丰收,小小竹排画中游的情境,加深对儿歌的理解。在教《四季》一文时,通过师生间创造性的朗读活动,使学生感受作者拟人手法,活泼俏皮的语言,让孩子“看”到春季万物复苏,夏季植物茂盛,秋季硕果累累,冬季雪花飘飘的美丽景象,怡情悦性。
五、让学生多写话,快乐地写——给学生灵性的巧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不能只靠集中的作文训练,还要在平时课堂中抓住契机,让学生多练多写。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写一写,改一改,把口头训练和书面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君子既动口又动手”的现象。
如在学《找春天》后,我让学生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学了《葡萄沟》后,我让学生从外形、颜色、味道等方面写一写我们家乡的大西瓜。学完 了《北京亮起来了》后,我让学生写我们开封的夜景,学生对家乡的赞美之情、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不是说教师要撒手“放马”,把所有时间都让给学生,教师要有调控能力,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入手,让语文课堂成为陶冶学生情操、影响学生思想、净化学生心灵的精神家园,让学生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朗读着,面红耳赤地争论着,旁若无人地表达着……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一个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活的生命体,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得以释放,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让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