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3-000-01
摘要通信市场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制约我国通信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我国通信市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通信市场管理,促进通信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通信市场管理通信企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通信市场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我国通信市场管理起步较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通信市场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制约我国通信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袭,研究当前我国通信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促进我国通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当前通信市场管理面临的问题
1.法制建设没有跟上通讯市场发展的脚步
我国如何通过法律来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国务院颁布了“电信条例”,但是国今没有出台正式的《电信法》。由于我国没有出台《电信法》,作为监管部门往往无法可依,无法对市场进行监管。我国电信立法严重落后的现状不能满足通信市场管理的要求,不利于通信市场管理的公开化。
2.监管方式需要与时俱进
大部分通信企业认为互联互通和价格竞争是当前困扰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通信管理局在市场管理的过程中,行使对企业有好处的职能,会得到企业的支持,如果没有好处就会被消极执行。随着传输的数字化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行业的融合,导致垂直监管不再适应。然而,我国通信市场的监管主要还是垂直监管,这种监管方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重复监管。
3.通讯市场环境复杂化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通信管制环境比前几年有很大变化。在全球电信业衰退的环境下,我国通信行业的竞争却越来越激烈,数据通信成为新的增长热点。另外,我国目前的城镇化进程对电信服务业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政府、企业和用户都希望具有权威的管制机构对通信市场进行公平的管理。
4.通讯市场管理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当前国内通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原来邮政部门转过来的,人员素质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通信市场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的管理人才,然而,目前的市场管理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和培训、管理经验不足,成为制约通信市场管理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不利于管理机构职能的有效行使,对通信市场的管理缺乏效率。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管理中的科技含量在迅速上升,通信市场管理效率的高低最终要落实到市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上。
二、完善通信市场管理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完善通讯市场管理体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完善的通讯市场管理体制是通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严格控制进入通信市场领域的企业的数量以及质量的重要条件。对国际电信业务我国尚未放开经营,未经国务院批准,任何单位不得经营国际电信业务。由于通信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容易造成恶性竞争,最终无法实现通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给电信业带来的转折使得电信业的责任更重大,同时也对立法和法律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建立起通信市场信用制度,加强通讯市场监督
完事通讯市场管理,我们要加强电信市场监管,丰富监管手段。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强化行业自律,加大对恶性市场竞争、阻碍互联互通、资费违规等行为的查处。一旦出现欠费,除了追缴以外,还要罚款,同时还要进行舆论上的监督。这种监管机制的建立,对信用制度的催生非常必要。垄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消费者因为信用的缺失,损害了运营商的利益,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电信管理部门应该考虑通信市场的现状,尽快建立管道建设和租赁管理办法,提高资源利用率。
3.有效利用资源,提高企业服务质量
通讯企业资源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主要包括网络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金、客户资源、码号资源、媒介资源、企业信誉、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知识资源、信息资源等等,资源只有得到合理利用其价值才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加强对电信网与接入的各类网互联互通的管理,维护电信企业和用户的合法权益。当前,不少通信企业开始重视资源的开发利用,挖潜企业网络资源,提高企业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与实占率。
4.加强通讯行业知识管理,减少企业纠纷
随着因特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通讯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越来越严重,企业之间经常发生纠纷,需要管制机构出面协调。21世纪通信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知识的质量,知识管理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因此,我国通讯市场管理必须注重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滕颖.基于我国电信改革的网络接入规制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6.
[2]李怀,高良谋.新经济的冲击与竞争性垄断市场结构的出现——观察微软案例的一个理论框架.经济研究.2001(10).
[3]王学庆.阻碍电信业有效竞争机制建立的主要因素分析.广播电视信息.1999(8).
[4]黄启胜.中国电信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中国质协2001年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美质量管理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01.
摘要通信市场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制约我国通信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我国通信市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通信市场管理,促进通信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通信市场管理通信企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通信市场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我国通信市场管理起步较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通信市场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制约我国通信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袭,研究当前我国通信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促进我国通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当前通信市场管理面临的问题
1.法制建设没有跟上通讯市场发展的脚步
我国如何通过法律来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国务院颁布了“电信条例”,但是国今没有出台正式的《电信法》。由于我国没有出台《电信法》,作为监管部门往往无法可依,无法对市场进行监管。我国电信立法严重落后的现状不能满足通信市场管理的要求,不利于通信市场管理的公开化。
2.监管方式需要与时俱进
大部分通信企业认为互联互通和价格竞争是当前困扰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通信管理局在市场管理的过程中,行使对企业有好处的职能,会得到企业的支持,如果没有好处就会被消极执行。随着传输的数字化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行业的融合,导致垂直监管不再适应。然而,我国通信市场的监管主要还是垂直监管,这种监管方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重复监管。
3.通讯市场环境复杂化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通信管制环境比前几年有很大变化。在全球电信业衰退的环境下,我国通信行业的竞争却越来越激烈,数据通信成为新的增长热点。另外,我国目前的城镇化进程对电信服务业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政府、企业和用户都希望具有权威的管制机构对通信市场进行公平的管理。
4.通讯市场管理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当前国内通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原来邮政部门转过来的,人员素质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通信市场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的管理人才,然而,目前的市场管理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和培训、管理经验不足,成为制约通信市场管理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不利于管理机构职能的有效行使,对通信市场的管理缺乏效率。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管理中的科技含量在迅速上升,通信市场管理效率的高低最终要落实到市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上。
二、完善通信市场管理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完善通讯市场管理体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完善的通讯市场管理体制是通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严格控制进入通信市场领域的企业的数量以及质量的重要条件。对国际电信业务我国尚未放开经营,未经国务院批准,任何单位不得经营国际电信业务。由于通信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容易造成恶性竞争,最终无法实现通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给电信业带来的转折使得电信业的责任更重大,同时也对立法和法律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建立起通信市场信用制度,加强通讯市场监督
完事通讯市场管理,我们要加强电信市场监管,丰富监管手段。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强化行业自律,加大对恶性市场竞争、阻碍互联互通、资费违规等行为的查处。一旦出现欠费,除了追缴以外,还要罚款,同时还要进行舆论上的监督。这种监管机制的建立,对信用制度的催生非常必要。垄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消费者因为信用的缺失,损害了运营商的利益,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电信管理部门应该考虑通信市场的现状,尽快建立管道建设和租赁管理办法,提高资源利用率。
3.有效利用资源,提高企业服务质量
通讯企业资源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主要包括网络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金、客户资源、码号资源、媒介资源、企业信誉、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知识资源、信息资源等等,资源只有得到合理利用其价值才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加强对电信网与接入的各类网互联互通的管理,维护电信企业和用户的合法权益。当前,不少通信企业开始重视资源的开发利用,挖潜企业网络资源,提高企业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与实占率。
4.加强通讯行业知识管理,减少企业纠纷
随着因特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通讯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越来越严重,企业之间经常发生纠纷,需要管制机构出面协调。21世纪通信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知识的质量,知识管理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因此,我国通讯市场管理必须注重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滕颖.基于我国电信改革的网络接入规制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6.
[2]李怀,高良谋.新经济的冲击与竞争性垄断市场结构的出现——观察微软案例的一个理论框架.经济研究.2001(10).
[3]王学庆.阻碍电信业有效竞争机制建立的主要因素分析.广播电视信息.1999(8).
[4]黄启胜.中国电信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中国质协2001年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美质量管理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