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对网络世界很感兴趣,而网络资源也是极其丰富的,如何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值得语文教师深入探究。
关键词:网络资源;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往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网络时代的老师,一桶水已经不够了,要有一缸水,甚至更多。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学习,不断探索总结,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一、挖掘网络资源,创新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是一种母语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母语的过程。我们平时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口之所讲,手之所写,无处不充盈着母语,无时不处在母语的环境中。因此,语文课程有着非常广泛的资源优势——网络资源,这些资源是进行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拓宽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有利于学生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局面,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实践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整合中开阔视野,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网络能够为语文教学提供巨大的、近乎专业性的资料库,对于语文的课内、课外阅读和写作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络既可以作为课内学习的辅助手段和方法,又可以作为课外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由发展。同时,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究、合作,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信息,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其生动性、直观性、参与性等特点,激发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关注、质疑和进一步探讨的兴趣,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尝试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素质和创新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素养。
网络还可以促进师生间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上课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造成师生交流的不便。另外,学生个性、心理、学习程度的差异,也给师生交流制造了障碍。通过因特网,进入网站、聊天室,师生间就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或其他障碍的影响,进行自由的交谈和交流,从而建立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语文课堂,多姿多彩的学习环境。
二、巧用网络资源,促进语文学习
宽带网络进校园、进教室,给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语文教师应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高超的教學艺术,与时俱进,抓住新资源、运用新资源,在教学改革的舞台上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网络技术的运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电脑网络教学也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的坚实可靠的平台。
1.创设情境,激趣动情。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学不但是认识活动,而且是情感活动。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突出的情感性。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在教学《三峡》时,我带领学生一起浏览“三峡旅游”网站,学生在屏幕上看到三峡一幅一幅秀丽风光的图画,就像置身于景色之中,激发起学习兴趣,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张弛有度,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文章中描写的景物,更利于理解描写景物技巧和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范文都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单靠教师的一张嘴,可能显得力不从心,多媒体技术显示了它的优势。利用其声像结合的整体特点,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之中,从而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配合着王菲略带忧伤、凄美的歌声,屏幕上出现一轮金黄的满月,月色如水,清冷地照着人间,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超然物外的才情与达观的个性展现无遗。法国作家雨果认为:“开启人类智慧的有三把钥匙,一是把文字,一把是数字,一把是音符。”音乐是抽象性艺术,学生欣赏时能产生一系列的记忆、观察、分析和判断等心智活动。所以音乐配合图片,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样一个被赞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的意境,也就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音乐渲染情境,通过画面显示情境,通过文字诠释情境……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崭新的语文教学时空。教师上课时所运用的这些声像及文字资料大多是通过上网查找获取的,只不过在运用时进行了加工,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为阅读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加深理解,拓展阅读。
教师恰当地开发网络资源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宽泛、开放,学生借助互联网搜集到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学得轻松、自主。分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小说着力表现鲁达扶危济困、疾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鲜明性格,我在课堂上播放刘欢的《好汉歌》:“……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直接导入,那高亢的音符、激越的曲调、气壮山河的歌词,令学生听后精神振奋、血脉膨胀,并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拍而歌唱。在这种强烈的氛围下,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深入课文了解鲁达是如何出手救助金氏父女并惩治恶霸镇关西的。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有些课文学生理解时需要借助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相关评论、科学知识等内容。互联网由于信息流量大,简便快捷,交互性强,能为语文教学提供异常丰富的资源,为师生获取相关信息提供不竭的源泉,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有力的保证。在教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让学生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古今诗人所写的乡愁诗和相关的鉴赏文章,学生从网络中感受到了文人的文化底蕴和他们独到的人生体验,结合生活经历,深层次地解读了文本,对余光中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现乡愁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主体的情感得到了强化。这样课程教学本身有了新意,富有了思维含量,网络资源达到了带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目的。 3.交流对话,师生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強调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对话”的教学理念。这里的对话,既可以理解为语言的交流,又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价值观,它表达的是民主、平等、沟通、合作等含义。在新型的网络环境下,在创新教育思想启迪下,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素质教育实施的课堂实验中,语文老师应努力通过多种教学媒体传播教育信息为学习者创造一种随时激发创造性与教学内容相互有机结合的学习环境。如教学周国平的《家》一文,我让学生利用网络合作找了很多关于“家”的诗句、名言、成语和古今中外的故事,学生从中自然体会到家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老师不需再反复强调自己的观点,学生都能够头头是道而且有根有据地讲述。有的同学还把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输入计算机,通过网络互相传阅,大大丰富了学习的内涵,增加了阅读量,提高了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的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而网络能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参与交流更加快捷,信息反馈也更加及时。如利用网络开设热线,让学生进行学习讨论或者开展个别辅导等,这样的开放性学习,师生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三、善用网络资源,恰当选择处理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也会产生一些误区,例如,过多地用演示型课件图解课文,影响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解读课文;班级内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完全依赖网络,舍近求远;不分课型,什么课文都用,等等,看不到多媒体网络在教学中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好这些网络资源,是值得我们考虑的。网络教学模式的运用应当因“文”施教,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选择运用,要用在关键处,适时适度,恰到好处,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同引领学生面对面对话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发展的精神。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的因素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施教,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树立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质量观、新的评价观,就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课程理念的更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4]吕洪波.教师的反思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
[5]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1).
关键词:网络资源;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往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网络时代的老师,一桶水已经不够了,要有一缸水,甚至更多。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学习,不断探索总结,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一、挖掘网络资源,创新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是一种母语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母语的过程。我们平时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口之所讲,手之所写,无处不充盈着母语,无时不处在母语的环境中。因此,语文课程有着非常广泛的资源优势——网络资源,这些资源是进行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拓宽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有利于学生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局面,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实践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整合中开阔视野,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网络能够为语文教学提供巨大的、近乎专业性的资料库,对于语文的课内、课外阅读和写作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络既可以作为课内学习的辅助手段和方法,又可以作为课外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由发展。同时,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究、合作,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信息,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其生动性、直观性、参与性等特点,激发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关注、质疑和进一步探讨的兴趣,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尝试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素质和创新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素养。
网络还可以促进师生间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上课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造成师生交流的不便。另外,学生个性、心理、学习程度的差异,也给师生交流制造了障碍。通过因特网,进入网站、聊天室,师生间就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或其他障碍的影响,进行自由的交谈和交流,从而建立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语文课堂,多姿多彩的学习环境。
二、巧用网络资源,促进语文学习
宽带网络进校园、进教室,给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语文教师应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高超的教學艺术,与时俱进,抓住新资源、运用新资源,在教学改革的舞台上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网络技术的运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电脑网络教学也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的坚实可靠的平台。
1.创设情境,激趣动情。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学不但是认识活动,而且是情感活动。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突出的情感性。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在教学《三峡》时,我带领学生一起浏览“三峡旅游”网站,学生在屏幕上看到三峡一幅一幅秀丽风光的图画,就像置身于景色之中,激发起学习兴趣,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张弛有度,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文章中描写的景物,更利于理解描写景物技巧和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范文都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单靠教师的一张嘴,可能显得力不从心,多媒体技术显示了它的优势。利用其声像结合的整体特点,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之中,从而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配合着王菲略带忧伤、凄美的歌声,屏幕上出现一轮金黄的满月,月色如水,清冷地照着人间,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超然物外的才情与达观的个性展现无遗。法国作家雨果认为:“开启人类智慧的有三把钥匙,一是把文字,一把是数字,一把是音符。”音乐是抽象性艺术,学生欣赏时能产生一系列的记忆、观察、分析和判断等心智活动。所以音乐配合图片,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样一个被赞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的意境,也就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音乐渲染情境,通过画面显示情境,通过文字诠释情境……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崭新的语文教学时空。教师上课时所运用的这些声像及文字资料大多是通过上网查找获取的,只不过在运用时进行了加工,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为阅读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加深理解,拓展阅读。
教师恰当地开发网络资源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宽泛、开放,学生借助互联网搜集到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学得轻松、自主。分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小说着力表现鲁达扶危济困、疾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鲜明性格,我在课堂上播放刘欢的《好汉歌》:“……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直接导入,那高亢的音符、激越的曲调、气壮山河的歌词,令学生听后精神振奋、血脉膨胀,并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拍而歌唱。在这种强烈的氛围下,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深入课文了解鲁达是如何出手救助金氏父女并惩治恶霸镇关西的。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有些课文学生理解时需要借助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相关评论、科学知识等内容。互联网由于信息流量大,简便快捷,交互性强,能为语文教学提供异常丰富的资源,为师生获取相关信息提供不竭的源泉,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有力的保证。在教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让学生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古今诗人所写的乡愁诗和相关的鉴赏文章,学生从网络中感受到了文人的文化底蕴和他们独到的人生体验,结合生活经历,深层次地解读了文本,对余光中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现乡愁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主体的情感得到了强化。这样课程教学本身有了新意,富有了思维含量,网络资源达到了带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目的。 3.交流对话,师生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強调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对话”的教学理念。这里的对话,既可以理解为语言的交流,又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价值观,它表达的是民主、平等、沟通、合作等含义。在新型的网络环境下,在创新教育思想启迪下,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素质教育实施的课堂实验中,语文老师应努力通过多种教学媒体传播教育信息为学习者创造一种随时激发创造性与教学内容相互有机结合的学习环境。如教学周国平的《家》一文,我让学生利用网络合作找了很多关于“家”的诗句、名言、成语和古今中外的故事,学生从中自然体会到家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老师不需再反复强调自己的观点,学生都能够头头是道而且有根有据地讲述。有的同学还把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输入计算机,通过网络互相传阅,大大丰富了学习的内涵,增加了阅读量,提高了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的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而网络能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参与交流更加快捷,信息反馈也更加及时。如利用网络开设热线,让学生进行学习讨论或者开展个别辅导等,这样的开放性学习,师生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三、善用网络资源,恰当选择处理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也会产生一些误区,例如,过多地用演示型课件图解课文,影响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解读课文;班级内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完全依赖网络,舍近求远;不分课型,什么课文都用,等等,看不到多媒体网络在教学中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好这些网络资源,是值得我们考虑的。网络教学模式的运用应当因“文”施教,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选择运用,要用在关键处,适时适度,恰到好处,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同引领学生面对面对话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发展的精神。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的因素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施教,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树立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质量观、新的评价观,就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课程理念的更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4]吕洪波.教师的反思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
[5]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