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旧知识的重复,复习课不但使学生能够查漏补缺,温故知新,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构建数与代数部分的知识网络,来完善知识体系,让学生对于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复习课 数与代数
复习课不是新授课,也不是旧知识机械简单的重复,更不是教师从头到尾地讲解,包办代替。复习课应当是有重点的启发性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归纳,把知识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提示知识的发展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使学生深化对原有知识认识与理解的程度,以达到“温故知新”的复习效果。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它更多地加深数学知识理解,扩大数学知识联系,将平常所学孤立的、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中“数与代数”部分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常见的量、比和比例以及数学思考。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复习,一是要注意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辨析,搞清各概念之间的异同点;二是要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完善知识体系,让学生对于这些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认识。
因此,如何使一堂“数与代数”的复习课能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提升数学素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构建知识网络,重现数学知识,理清各知识点的联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如果学习者能抓住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将零散知识以其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学习者就能更为系统、更加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学生自主梳理复习相关知识,可以使学生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知识之间的结构联系。
学生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再一次回顾与重现数学知识,重新对原有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理清各知识点的联系,将之前所学习过的零散的,独立的知识点通过某一个知识串成线,再连成线,最后组成面,形成一个全新的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鲜明的知识网络,在学习中,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在做题中,有利于知识的提取;在反馈中,有利于知识的储存。
比如,在“数与代数”这一部分内容中的“数的整除”,整除,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偶数,奇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互质数,质因数等这些概念的整理,学生很容易出现混淆。所以,在这节复习课中,就要构建数的整除的知识网络,重现这些概念,理清这些看似没有联系其实联系密切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把这些概念分分类,并说说理由。学生一般能分成这样: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倍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和互质数;质数和质因数; 再通过小组补充,教师引导,进一步指出:
之后,学生疑惑,那“整除”应该放在什么位置,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领悟到整除应该放在因数和倍数的上面,因为,是通过数的整除才出现的因数和倍数。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得到如上的结构图,学生通过构建知识网络,能够对各个知识点有更明确的认识和理解,更进一步整理各知识点,将知识形成网络。
二、完善知识体系,梳理数学知识,明确各知识点的区别
(一)梳理知识,初步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各个知识点比较分散,没有通过梳理知识,学生有时候很迷糊自己学过哪些知识,通常会有很多遗漏。有些同学不能直接罗列出各个知识点,有些同学能够直接罗列出一部分的知识点,还有一部分同学在练习中能够提炼出知识点。通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学得越多,忘得越多,知识点之间就会产生混淆。
所以,在复习课中,就要通过各种环节,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初步形成知识体系。比如,在复习“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这样来设计:
分组竞赛,看哪一组能够罗列出我们所学过的所有的数,填在教师设计的表格中。利用头脑风暴法,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活动,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呈现所学过的旧知。
知识点 具体内容 易错点
通过分组汇报,小组补充,初步形成这部分的知识体系,将平时练习中出现的易错点也进行整理,其实也就是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区别。这样,能够从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弄清出各知识点的区别,不要混淆。
(二)补充知识,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新课标》指出,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在复习课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包办代替,而是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远远比教会学生哪些知识更加重要,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
例如,在复习“常见的量”这一课中,教师先在课前调查学生想要了解的教师的隐私,有:身高、体重、年龄、家庭地址等,学生平常所接触的常见的一些量。还有一些量,比如:时间、面积、体积等。教师不应该直接出示这些量的单位。而是通过练习来补充这些知识,通过练习,回顾旧知,启发学生的思考,补充知识,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再如,学生只是简单地整理出了这些常见的量的单位,而没有想到每种量的不同单位间的进率与转化。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地提出,对于这些单位,你能出一些题目来考考大家吗?通过这个环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又一举两得,补充了知识,完善了知识体系。
三、应用知识网络体系,巩固数学知识,落实各知识点的内容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学”,而在于“用”。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巩固所学的知识,扎实各知识点的内容。
在小学毕业考中,一道数学题,可能不仅仅考察的是一个知识点,而是要用到几个知识点来一起解决这道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地提取构建的知识网络,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去。
比如,这样一道题:能被2整除的最小的两位数是( ),把这个数分解质因数,可以写成( ),这个数至少再减( ),能够被3整除。
这道题考察的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特征,以及质因数的概念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重现和提取知识网络和体系,巩固“数的整除”这部分的知识,使这些知识点掌握得更加扎实。
在“数与代数”的复习课中,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以及教师补充必要的练习,让学生重温和提取所构建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巩固数学知识,扎实各知识点的内容。
著名的建构主义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他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因此,高效的数学复习课,应该构建知识网络,完善知识体系,将数学知识编织成网,长期牢固地保持,快速有效地提取。这才是数学复习课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复习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复习课 数与代数
复习课不是新授课,也不是旧知识机械简单的重复,更不是教师从头到尾地讲解,包办代替。复习课应当是有重点的启发性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归纳,把知识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提示知识的发展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使学生深化对原有知识认识与理解的程度,以达到“温故知新”的复习效果。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它更多地加深数学知识理解,扩大数学知识联系,将平常所学孤立的、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中“数与代数”部分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常见的量、比和比例以及数学思考。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复习,一是要注意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辨析,搞清各概念之间的异同点;二是要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完善知识体系,让学生对于这些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认识。
因此,如何使一堂“数与代数”的复习课能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提升数学素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构建知识网络,重现数学知识,理清各知识点的联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如果学习者能抓住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将零散知识以其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学习者就能更为系统、更加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学生自主梳理复习相关知识,可以使学生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知识之间的结构联系。
学生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再一次回顾与重现数学知识,重新对原有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理清各知识点的联系,将之前所学习过的零散的,独立的知识点通过某一个知识串成线,再连成线,最后组成面,形成一个全新的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鲜明的知识网络,在学习中,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在做题中,有利于知识的提取;在反馈中,有利于知识的储存。
比如,在“数与代数”这一部分内容中的“数的整除”,整除,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偶数,奇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互质数,质因数等这些概念的整理,学生很容易出现混淆。所以,在这节复习课中,就要构建数的整除的知识网络,重现这些概念,理清这些看似没有联系其实联系密切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把这些概念分分类,并说说理由。学生一般能分成这样: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倍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和互质数;质数和质因数; 再通过小组补充,教师引导,进一步指出:
之后,学生疑惑,那“整除”应该放在什么位置,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领悟到整除应该放在因数和倍数的上面,因为,是通过数的整除才出现的因数和倍数。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得到如上的结构图,学生通过构建知识网络,能够对各个知识点有更明确的认识和理解,更进一步整理各知识点,将知识形成网络。
二、完善知识体系,梳理数学知识,明确各知识点的区别
(一)梳理知识,初步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各个知识点比较分散,没有通过梳理知识,学生有时候很迷糊自己学过哪些知识,通常会有很多遗漏。有些同学不能直接罗列出各个知识点,有些同学能够直接罗列出一部分的知识点,还有一部分同学在练习中能够提炼出知识点。通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学得越多,忘得越多,知识点之间就会产生混淆。
所以,在复习课中,就要通过各种环节,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初步形成知识体系。比如,在复习“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这样来设计:
分组竞赛,看哪一组能够罗列出我们所学过的所有的数,填在教师设计的表格中。利用头脑风暴法,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活动,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呈现所学过的旧知。
知识点 具体内容 易错点
通过分组汇报,小组补充,初步形成这部分的知识体系,将平时练习中出现的易错点也进行整理,其实也就是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区别。这样,能够从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弄清出各知识点的区别,不要混淆。
(二)补充知识,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新课标》指出,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在复习课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包办代替,而是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远远比教会学生哪些知识更加重要,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
例如,在复习“常见的量”这一课中,教师先在课前调查学生想要了解的教师的隐私,有:身高、体重、年龄、家庭地址等,学生平常所接触的常见的一些量。还有一些量,比如:时间、面积、体积等。教师不应该直接出示这些量的单位。而是通过练习来补充这些知识,通过练习,回顾旧知,启发学生的思考,补充知识,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再如,学生只是简单地整理出了这些常见的量的单位,而没有想到每种量的不同单位间的进率与转化。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地提出,对于这些单位,你能出一些题目来考考大家吗?通过这个环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又一举两得,补充了知识,完善了知识体系。
三、应用知识网络体系,巩固数学知识,落实各知识点的内容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学”,而在于“用”。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巩固所学的知识,扎实各知识点的内容。
在小学毕业考中,一道数学题,可能不仅仅考察的是一个知识点,而是要用到几个知识点来一起解决这道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地提取构建的知识网络,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去。
比如,这样一道题:能被2整除的最小的两位数是( ),把这个数分解质因数,可以写成( ),这个数至少再减( ),能够被3整除。
这道题考察的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特征,以及质因数的概念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重现和提取知识网络和体系,巩固“数的整除”这部分的知识,使这些知识点掌握得更加扎实。
在“数与代数”的复习课中,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以及教师补充必要的练习,让学生重温和提取所构建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巩固数学知识,扎实各知识点的内容。
著名的建构主义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他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因此,高效的数学复习课,应该构建知识网络,完善知识体系,将数学知识编织成网,长期牢固地保持,快速有效地提取。这才是数学复习课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复习的本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