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读一本书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x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那个晚上,那个老师读书给我们听的晚上。
  那天晚自习,大家在教室里做作业,一些同学在独自思考,大部分同学形成几个讨论组,在围绕一些问题作争论,当然,也有一些同学趁机聊一些和学习无关的闲天。就在这时,班主任老师来了,他教我们化学。他一边走路一边看书,一进教室,他站在门口,先咳嗽了一声,待同学们安静下来之后,他扬了扬手中的书,说:“大家停下来,听我读书给你们听。”然后,他就开始读起来,读了三四页,铃声响了,下晚自习了。我感到铃声响得真不是时候,其他同学肯定也有同样的感觉。老师不无遗憾地对大家说:“我给你们读的书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我读完了,你们可以来借。”几个月后,等我借到第一卷时,书已经卷边了。
  直到现在,《平凡的世界》开篇描述的黄土高原上一个县城高中开饭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老师读给我们听的这本书,影响了我们很多同学。老师读书给学生听这个读书方法,成了我最认可的一种教学生读书的方法。
  中小学生的语文课,一学期下来,只有二三十篇课文,其中有一些是学生没有丝毫兴趣的。可以说,学生的阅读量是微乎其微的。为了扩大阅读面,语文课程标准列出了参考书目,对学生的阅读量做出了较为直观的数量规定,语文老师一般都会根据本学期的课文编排情况,向学生提出更为具体、严格的要求。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书实在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读书的前提是要对读书有兴趣,但提及读书,学生的感受多半是“要我读”,没有主动性,从而无法享受读书的乐趣。美国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说:“我们过去重视孩子们如何阅读,而忘记了教他们如何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怎样使孩子们“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他提出了一个办法──给学生读书听。他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延长他们的注意时间,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想去读书”。
  要引导学生读书,还要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理念,但是在现实中,这个理念贯彻落实得并不好。很多老师和学生把“应需”直接等同于“应试”,凡是不考的一律不读。虽然课标要求很明确,但惯于应试的学生,不考的就不读,长篇的不读,难读的不读,要读也是读一些大众通俗期刊报纸,置课标建议的“读整本书”于不顾。有很多老师一方面不便检查,另一方面也觉得读长篇的、整本的书太浪费时间,默许、暗示、怂恿、推荐学生读通俗期刊报纸。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很多时候变成了一种猎奇活动,像滑冰一样,总在表面上滑行,不能触及阅读的本质。老师指导阅读,很多时候变成了一种猜题活动,命题人命制试卷时选文的大致类型就是老师推荐阅读的类型,老师和学生都把读书仅仅当作一种任务,而没有培养阅读兴趣,从而使读书变得轻浮、生硬、死板、僵化,学生读书难以持久。
  我想,如果我能引导学生迷上读书,那么即使我的水平有限,我也向学生展开了世界的各种可能性,帮他们打开了很多通向世界的大门。这样,我所影响的不仅是学生一时的兴趣,而是他们的未来,是他们依靠自己实现自我的无限可能性。
  和学生一起读书,给学生读一本书,这是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要做的事情,希望我能做好,希望我能坚持。希望多年之后,我的学生想起我,就想起我给他们读书的情景,那将会是一个温暖的回忆。
  (作者单位:湖北黄冈师范学院)
  推荐理由:语文课,首先要“引导学生迷上读书”,如果老师都不愿意读书,不能读好、读出感情,那就没有资格要求学生读书,更不能奢望学生读好、读出感情。师生共读不能仅仅是一种理想,它也应该成为现实。从“要你读”到“听我读”,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学生展示了该读什么书,该如何读。学生对读书有了持久的兴趣,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将会受用无穷。
其他文献
在公开出版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中,古诗词教学并不多见。虽然古诗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统编本教材在入选的古诗词量上也有所增加,但名师涉及这方面内容的教学实录,公开发表的还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小学阶段学习古诗词,主要以识字、背诵为主,不能充分体现名师的教学艺术;另一方面是因为古诗词教学需要教师有更深厚的文学、历史等人文修养。所以,真正能在教学上带来正确引导的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实录,就
2010年5月24,赵园先生应语文出版社之邀,就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化等问题作演讲。这个话题下属于赵园先生的专业范围,她所致力的专业领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明末清初思想史研究。但赵园先生认为,关注文化,关注文化产业并阐述自己的真实看法,是一个人文学者应尽的社会责任。她关心教育,2009年“两会”期间,作为政协委员的她就曾经呼吁,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首在发展教育,改善办学条件 在演讲中,赵园先生表
读写互通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这个理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一线语文教师的认可。下面笔者以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清老师执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打破学生在读写方面的壁垒,让读写互通。  一、从“渲染”中感知写作  何为“渲染”?渲染就是“强化”。在绘画中,指的是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烘染物象,以增强艺术效果。在文学创作中,指的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
在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中国先锋小说浪潮中,余华、苏童、格非等作家“几乎不约而同地用各种路径探查了我们时代的精神问题,共同承担了为寻找人类的存在出路的痛苦”[1]。这种对生命现象和个体生存的哲理思考带有存在主义意味。而象征化创作手法则承担了审美地描述现代感受之变迁的重要任务,借助符号来隐喻人的现世生存和存在状况,使这一隐喻的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而不是被遮蔽着,这也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真理在艺术中自行
古琴是我国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乐器,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智慧和艺术精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高山”“流水”不仅是古琴曲的名称,也成为知音的代名词。人教课标本六年级上册收入此篇,引文如下: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认为“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包括文言文在内的初中阅读教学,应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抓住课程特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卖油翁》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本”)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卖油翁
将阅读能力作为中考阅读(本文所指为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这是所有命题人都认可的道理。然而,在不少中考试题中,看到的却是将字、词、句、文体知识、写作手法作为命题对象,而对于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基本定位、什么样的能力应当以怎样的试题形式来呈现,以及能力考查范围和尽度等却把握不好。由此,试卷中对于阅读能力的考查或失于疏漏,或深一脚浅一脚。鉴于此,要想使试卷真正体现能力立意,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考查全面而又适度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    杜甫的《咏怀古迹》一共五首,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我们这里解读的是这五首七律组诗当中的第三首,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名诗。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刚刚结束在夔州(今重庆奉节)为时近两年的流离孤苦的客居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阅读得其方,写作的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叶老的思想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近年来,我校开展了“读写交互”的研究与实践,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取得了良好的实效,连续有二十多名学生在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大赛中获奖,中考语文成绩也一直在泰州市名列前茅。  一、用好课文这个例子——课堂上注重读写迁移的方法指导  我们非
我国当前的语文教材研制仍然实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纲(标)多本”政策,目的仍然是促进教材多样化。然而,实施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我们的语文教材同质性倾向十分严重,实际上只是做到了多本化,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多样化”[1]。因此,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母语教材的研制经验,推动我国语文教材的多样化与实效性。国外能力主线型母语教材给笔者的印象最为深刻,下文将对国外能力主线型母语教材加以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