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比分析PPh结合外切内扎术与传统外切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20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进行PPh结合外切内扎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外切内扎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愈合时间,术后1d、7d、首次排便的VAS疼痛指数,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创面愈合时间,术后1d、7d、首次排便的VAS疼痛指数、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PPH结合外切内扎术比单纯的外切内扎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
【关键词】 PPh;外切内扎术;混合痔
混合痔是指发生于肛门同一方位齿线上下,静脉曲张形成团块,内外连接无明显分界的痔类疾病。患者主要有无痛性间歇性便血、黏液外溢、瘙痒、痔块脱垂等表现[1],治疗方法较多,重度混合痔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式的选择不一。本文旨在探讨分析PPh结合外切内扎术与传统外切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20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均为Ⅲ~Ⅳ度混合痔。观察组:男性67例,女性33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8.5±8.4)岁;Ⅲ度痔40例,Ⅳ度痔60例。对照组: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龄55~71岁,平均年龄(60.2±8.8)岁;Ⅲ度痔44例,Ⅳ度痔5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前夜口服25%甘露醇250ml,术晨行清洁灌肠,采取硬膜外麻醉,患者取截石位或折刀位。观察组:以肛管扩张器扩肛,在外痔明显处沿肛缘弧形切开,潜行剥离痔静脉丛至齿状线下约0.5cm后切除。内痔较大且有明显脱垂的,剥离至齿状线上0.5cm,与部分内痔一道切除,电凝止血。可吸收缝线对合缝合齿状线下保留的肛管皮肤及肛缘皮肤,进行肛管重建;切除部分内痔,缝合内痔黏膜及肛缘皮肤。若有血栓形成者,将血栓清理干净。随后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置入肛管扩张器并予固定,取出内芯,导入肛镜缝扎器,于齿状线上约3cm处在直肠黏膜下做一圈荷包缝合。旋开痔吻合器,插入直肠,深入到荷包线上端,将缝线打结。拉动缝线,使脱垂黏膜层进入吻合器空腔中再闭合吻合器,将脱垂黏膜切除。静止30秒止血。将扩张器和吻合器取出。术毕肛管留置凡士林纱条。对照组按照外切内扎术常规操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愈合时间,术后1d、7d、首次排便的VAS疼痛指数,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VAS疼痛指数采取0~10分制,0分为不疼痛,10分为极度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对两组混合痔患者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在创面愈合时间,术后1d、7d、首次排便的VAS疼痛指数、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和VAS疼痛指数对比(x±s,n=100)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n(%)]
注:χ2=4.1194,P<0.05,差异明显
3 讨 论
Thomson[2]在1975年提出的“肛垫学说”认为,肛垫是直肠下端的唇状肉赘,是肛管正常的解剖组织结构,人人皆有,位于齿状线上方,高度特化,其内包含血管、平滑肌及结缔组织,在正常情况下起到协助括约肌维持肛管的正常闭合、精细控制排便等作用,其中的平滑肌称为Treitz肌,正常的Treitz肌起着防止肛垫滑脱的作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Treitz肌发生退行性变而变得松弛甚至断裂,致使肛垫下移,导致痔的发生。PPH即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是以Thomson“肛垫学说”为理论基础的治疗痔的技术[3],主要是采用PPH吻合器将痔上方的直肠黏膜脱垂带做环形切除,同时吻合远近端肠壁断端,上拉脱垂的内痔,使肛垫正常解剖位置恢复。由于其同时阻断了直肠末端动静脉终末吻合支,因此消除了痔疮发病根源,结合外切内扎术,对于混合痔有着理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的传统外切内扎术相比,PPH结合外切内扎术造成的创伤更小,患者创面恢复更快,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而且本法治疗后不易复发。其缺点是对于术者手术技巧要求较高,且治疗费用比传统手术稍高。
参考文献
[1] 王树军,周安传.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混合痔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8):1289-1291.
[2] Thomson EHF.The nature of hemorrhoids[J].Br J Surg,1975,62(7):542-552.
[3] 陶善红.痔上粘膜环切吻合术治疗混合痔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2011,29(9):88.
【关键词】 PPh;外切内扎术;混合痔
混合痔是指发生于肛门同一方位齿线上下,静脉曲张形成团块,内外连接无明显分界的痔类疾病。患者主要有无痛性间歇性便血、黏液外溢、瘙痒、痔块脱垂等表现[1],治疗方法较多,重度混合痔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式的选择不一。本文旨在探讨分析PPh结合外切内扎术与传统外切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20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均为Ⅲ~Ⅳ度混合痔。观察组:男性67例,女性33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8.5±8.4)岁;Ⅲ度痔40例,Ⅳ度痔60例。对照组: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龄55~71岁,平均年龄(60.2±8.8)岁;Ⅲ度痔44例,Ⅳ度痔5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前夜口服25%甘露醇250ml,术晨行清洁灌肠,采取硬膜外麻醉,患者取截石位或折刀位。观察组:以肛管扩张器扩肛,在外痔明显处沿肛缘弧形切开,潜行剥离痔静脉丛至齿状线下约0.5cm后切除。内痔较大且有明显脱垂的,剥离至齿状线上0.5cm,与部分内痔一道切除,电凝止血。可吸收缝线对合缝合齿状线下保留的肛管皮肤及肛缘皮肤,进行肛管重建;切除部分内痔,缝合内痔黏膜及肛缘皮肤。若有血栓形成者,将血栓清理干净。随后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置入肛管扩张器并予固定,取出内芯,导入肛镜缝扎器,于齿状线上约3cm处在直肠黏膜下做一圈荷包缝合。旋开痔吻合器,插入直肠,深入到荷包线上端,将缝线打结。拉动缝线,使脱垂黏膜层进入吻合器空腔中再闭合吻合器,将脱垂黏膜切除。静止30秒止血。将扩张器和吻合器取出。术毕肛管留置凡士林纱条。对照组按照外切内扎术常规操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愈合时间,术后1d、7d、首次排便的VAS疼痛指数,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VAS疼痛指数采取0~10分制,0分为不疼痛,10分为极度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对两组混合痔患者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在创面愈合时间,术后1d、7d、首次排便的VAS疼痛指数、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和VAS疼痛指数对比(x±s,n=100)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n(%)]
注:χ2=4.1194,P<0.05,差异明显
3 讨 论
Thomson[2]在1975年提出的“肛垫学说”认为,肛垫是直肠下端的唇状肉赘,是肛管正常的解剖组织结构,人人皆有,位于齿状线上方,高度特化,其内包含血管、平滑肌及结缔组织,在正常情况下起到协助括约肌维持肛管的正常闭合、精细控制排便等作用,其中的平滑肌称为Treitz肌,正常的Treitz肌起着防止肛垫滑脱的作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Treitz肌发生退行性变而变得松弛甚至断裂,致使肛垫下移,导致痔的发生。PPH即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是以Thomson“肛垫学说”为理论基础的治疗痔的技术[3],主要是采用PPH吻合器将痔上方的直肠黏膜脱垂带做环形切除,同时吻合远近端肠壁断端,上拉脱垂的内痔,使肛垫正常解剖位置恢复。由于其同时阻断了直肠末端动静脉终末吻合支,因此消除了痔疮发病根源,结合外切内扎术,对于混合痔有着理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的传统外切内扎术相比,PPH结合外切内扎术造成的创伤更小,患者创面恢复更快,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而且本法治疗后不易复发。其缺点是对于术者手术技巧要求较高,且治疗费用比传统手术稍高。
参考文献
[1] 王树军,周安传.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混合痔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8):1289-1291.
[2] Thomson EHF.The nature of hemorrhoids[J].Br J Surg,1975,62(7):542-552.
[3] 陶善红.痔上粘膜环切吻合术治疗混合痔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2011,2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