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挫折是指由于学习上的失败或偶尔失败而给学生造成的一种心理上的障碍。这种障碍使得学生倍感受挫之苦。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追求的是一种喜悦之感。当学生达到练习的目的时,就会表现出成功之感;当达不到练习的目的时,就会产生一种沮丧的表情,甚至陷入一种困境。教师要适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技术和体能等多方面因素,及时调节教材的内容、难易程度等等,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挫折和顺进并存,从而就不会有更多的精神压力和恶性循环的教学局面。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研究学生学习挫折问题,有助于新形式下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学习挫折的行为表现和成因
(一)攻击行为
美国耶鲁大学德兰教授提出了“挫折——攻击”假说。他认为攻击是挫折的结果,由于挫折的存在,会引起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教师和同学对他们进行“责备”“挖苦”和“冷落”,不仅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而且会引起他们愤怒的情绪,产生攻击行为:不服从教师指挥,不遵守课堂纪律,与教师当面顶撞;课中和课后,对“责备”“挖苦”他们的同学进行打击和报复等。
(二)不安和冷漠
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学生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受到失败或达不到集体的要求,经常受到教师和同学的指责,会使学生逐渐对学习和练习失去信心,并在情绪上出现不稳定、苦闷和忧虑的现象。当学生没有发泄对象或不敢面对发泄对象时,并不表现出压抑和愤怒的情绪,而是用意志压抑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极为冷漠和消极的态度对待挫折。这种情绪表面上看,似乎是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和漠不关心,而实际上是学生内心压抑着愤怒的情绪,如长期压抑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发展。
(三)逃避
逃避是个体不敢面对自己感受到或感知到的挫折情景。体育教学中有一些教材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如支撑跳跃和跳高等项目。体育基础差和胆子小的学生在遇到这些教材时,往往会产生防御性反射和恐惧心理,胆小不敢练习。有时尽管教师做出轻松而优美的示范和愉悦的讲解,也很难打破这种被动局面,若这种局面僵持的太久,学生会因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而逃避学习,用各种借口和理由为自己的逃避掩饰。
(四)自暴自弃
所谓自暴自弃,是指将失败归因于一些不稳定而又不能控制的因素,转而促进个体很快放弃或回避学习任务,这是一种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会给以后学习带来影响的特殊心理状态。体育教学中许多技术动作是通过大量练习来实现的。由于受学生先天因素和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高原现象”的影响,机械重复的练习,使学生感到头疼。学生如果有了进步,当然会非常开心;如果始终进步不明显,就会产生心理疲倦和习得性无助感,失去练习的信心,觉得再练习也没有,因为自己本身不是这块料。
(五)推诿
分组比赛或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但在比赛和游戏时,由于在竞赛中失利,学生常常把自己的过失和行为推卸给别人,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这样做虽可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但给别人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不利于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协作、友好相处等。同时推卸责任也是一种不良的个人行为。
二、消除和转化学生学习挫折心理的有关对策
鉴于上述形成学生学习挫折的行为表现和成因,结合本人的体育教学实践,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教师讲解要清晰易懂,示范准确到位,必要时还需多方位多角度示范。教师要尽量考虑到学生易产生挫折的心理因素,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换言之,就是妙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样更有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教师还要根据不同体能技能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能达到目标。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应按学生的运动水平和体能分组,使学生处在不同的层面上,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这也就是当前所流行的“分层教学”模式。应该说明的是,处在不同层面上的学生可以流动,鼓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积极引导,做好转化
转化挫折的关键在于引导。具体做法是:
1.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等心理品德的培养。即使学生做得不好,但也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这就是闪光点,教师应予以及时地表扬和鼓励。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足够的信心,信心是取得成功的保证,从而达到“跳一跳拿得到,蹦一蹦摘到桃”的意境。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认识到产生挫折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凡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挫折也是正常的。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只想到顺境,要有遭遇挫折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提高对挫折的预见性,增强抗挫折能力。抗挫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得到很好的磨练。面临挫折时,会正确对待、勇敢正视、培养坚强意志力和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完成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正确对待和引导
受挫的学生在学习中遭受失败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也是必然的,关键是学生能否从失败和挫折中汲取教训,重新站起来,不丧失信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看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失败和挫折。根据归因论,一般地说人们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会去寻找原因,往往会因归因不同,期待就不一样。如果把失败和挫折归因于一些稳定的因素,如能力不足、智力欠佳等,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如果把失败和挫折归因于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如学习方法欠妥、努力不够等,就激发和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客观分析问题的所在,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不把失败和挫折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智力问题,而是积极主动找出问题的根源。同时,教师要有豁达的胸怀,和学生打成一片,有利于学生的亲近,消除了恐惧心理,练习起来动作就会更舒展更自如,就会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可以用改变环境的方法、谈心的方法和精神发泄法,使受失败和挫折的学生自由表述和发泄压抑的情绪,尽快恢复心理状态,以求心理平衡。
(四)发挥“区别对待”原则
充分发挥“区别对待”原则,避免了不必要的挫折和失败,消除了同班同学之间的互相影响和感染所产生的效应。它不仅可以消除不必要或人为的精神压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积极进取的良好动力氛围。事实上有的项目学生学起来并不感到困难,也不是没有这个能力,而是出于自我保护意识,不敢面对。只要教师处理和组织得当,学生这种人为的心理压力是可以得以减轻和消除的。例如,教跨越式跳高时,教师可以把运动能力强、个性强的学生安排一个组,试跳一个较高的高度,把运动能力弱、个性弱的学生安排一个组,试跳一个较低的高度等等,各尽其能。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练习的兴趣,又减轻和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另外值得说明的是,造成学生学习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课内的,也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足以解决全部的挫折问题。因此,作为教师除在课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纠正外,还要重视课内和课外的结合,积极营造“磨难意志”的气氛,使学生明白“自讨苦吃”的含义,并使学生在课内得到教育,在课外得到坚持和升华;在课外得到教育,在课内得到体验和内化。
一、学习挫折的行为表现和成因
(一)攻击行为
美国耶鲁大学德兰教授提出了“挫折——攻击”假说。他认为攻击是挫折的结果,由于挫折的存在,会引起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教师和同学对他们进行“责备”“挖苦”和“冷落”,不仅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而且会引起他们愤怒的情绪,产生攻击行为:不服从教师指挥,不遵守课堂纪律,与教师当面顶撞;课中和课后,对“责备”“挖苦”他们的同学进行打击和报复等。
(二)不安和冷漠
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学生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受到失败或达不到集体的要求,经常受到教师和同学的指责,会使学生逐渐对学习和练习失去信心,并在情绪上出现不稳定、苦闷和忧虑的现象。当学生没有发泄对象或不敢面对发泄对象时,并不表现出压抑和愤怒的情绪,而是用意志压抑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极为冷漠和消极的态度对待挫折。这种情绪表面上看,似乎是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和漠不关心,而实际上是学生内心压抑着愤怒的情绪,如长期压抑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发展。
(三)逃避
逃避是个体不敢面对自己感受到或感知到的挫折情景。体育教学中有一些教材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如支撑跳跃和跳高等项目。体育基础差和胆子小的学生在遇到这些教材时,往往会产生防御性反射和恐惧心理,胆小不敢练习。有时尽管教师做出轻松而优美的示范和愉悦的讲解,也很难打破这种被动局面,若这种局面僵持的太久,学生会因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而逃避学习,用各种借口和理由为自己的逃避掩饰。
(四)自暴自弃
所谓自暴自弃,是指将失败归因于一些不稳定而又不能控制的因素,转而促进个体很快放弃或回避学习任务,这是一种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会给以后学习带来影响的特殊心理状态。体育教学中许多技术动作是通过大量练习来实现的。由于受学生先天因素和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高原现象”的影响,机械重复的练习,使学生感到头疼。学生如果有了进步,当然会非常开心;如果始终进步不明显,就会产生心理疲倦和习得性无助感,失去练习的信心,觉得再练习也没有,因为自己本身不是这块料。
(五)推诿
分组比赛或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但在比赛和游戏时,由于在竞赛中失利,学生常常把自己的过失和行为推卸给别人,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这样做虽可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但给别人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不利于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协作、友好相处等。同时推卸责任也是一种不良的个人行为。
二、消除和转化学生学习挫折心理的有关对策
鉴于上述形成学生学习挫折的行为表现和成因,结合本人的体育教学实践,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教师讲解要清晰易懂,示范准确到位,必要时还需多方位多角度示范。教师要尽量考虑到学生易产生挫折的心理因素,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换言之,就是妙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样更有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教师还要根据不同体能技能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能达到目标。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应按学生的运动水平和体能分组,使学生处在不同的层面上,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这也就是当前所流行的“分层教学”模式。应该说明的是,处在不同层面上的学生可以流动,鼓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积极引导,做好转化
转化挫折的关键在于引导。具体做法是:
1.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等心理品德的培养。即使学生做得不好,但也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这就是闪光点,教师应予以及时地表扬和鼓励。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足够的信心,信心是取得成功的保证,从而达到“跳一跳拿得到,蹦一蹦摘到桃”的意境。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认识到产生挫折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凡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挫折也是正常的。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只想到顺境,要有遭遇挫折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提高对挫折的预见性,增强抗挫折能力。抗挫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得到很好的磨练。面临挫折时,会正确对待、勇敢正视、培养坚强意志力和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完成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正确对待和引导
受挫的学生在学习中遭受失败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也是必然的,关键是学生能否从失败和挫折中汲取教训,重新站起来,不丧失信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看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失败和挫折。根据归因论,一般地说人们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会去寻找原因,往往会因归因不同,期待就不一样。如果把失败和挫折归因于一些稳定的因素,如能力不足、智力欠佳等,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如果把失败和挫折归因于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如学习方法欠妥、努力不够等,就激发和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客观分析问题的所在,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不把失败和挫折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智力问题,而是积极主动找出问题的根源。同时,教师要有豁达的胸怀,和学生打成一片,有利于学生的亲近,消除了恐惧心理,练习起来动作就会更舒展更自如,就会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可以用改变环境的方法、谈心的方法和精神发泄法,使受失败和挫折的学生自由表述和发泄压抑的情绪,尽快恢复心理状态,以求心理平衡。
(四)发挥“区别对待”原则
充分发挥“区别对待”原则,避免了不必要的挫折和失败,消除了同班同学之间的互相影响和感染所产生的效应。它不仅可以消除不必要或人为的精神压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积极进取的良好动力氛围。事实上有的项目学生学起来并不感到困难,也不是没有这个能力,而是出于自我保护意识,不敢面对。只要教师处理和组织得当,学生这种人为的心理压力是可以得以减轻和消除的。例如,教跨越式跳高时,教师可以把运动能力强、个性强的学生安排一个组,试跳一个较高的高度,把运动能力弱、个性弱的学生安排一个组,试跳一个较低的高度等等,各尽其能。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练习的兴趣,又减轻和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另外值得说明的是,造成学生学习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课内的,也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足以解决全部的挫折问题。因此,作为教师除在课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纠正外,还要重视课内和课外的结合,积极营造“磨难意志”的气氛,使学生明白“自讨苦吃”的含义,并使学生在课内得到教育,在课外得到坚持和升华;在课外得到教育,在课内得到体验和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