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听辨的轨迹模型理论对高职高专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4788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高专英语听力教学现状与听力任务设计的不足,并试图借鉴心理语言学领域中言语听辨的轨迹模型理论,得出高职高专英语听力教学及任务设计的启示,更好地促进高职听力教学。
  关键词: 言语听辩 轨迹模型理论 高职高专 英语听力教学
  
  1. 引言
  听,作为人际间语言交际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是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是外语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根据《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高职高专英语作为专科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必须服从于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毕业生外语交流的基本要求,而且《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突出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高专英语听力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信息交流和表达思想的能力。而这种交际能力的基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听与读一样,是接受语言知识和其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
  但目前我国高职高专英语听力教学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听了很多材料,做了各种题型,听力水平却始终没有大的提高。英语教学界也不断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和教学模式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我认为,我国的听力教学改革仅仅停留在教学模式的探索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首先清楚地了解目前高职高专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同时考虑影响听力理解的各种因素。我在此借鉴心里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给高职高专英语听力教学一些新的启示。
  2.从语言感知的角度看当前高职高专英语听力任务设计中的不足
  在日常的自然言语中,一个个语音不是孤立地出现的,它们必然出现在连续的言语之中。我们也很少注意、辨认其中的某一个音位。因此前后邻近的音、音节以至词和句予都可能对语音的辨认发生影响(朱曼殊,1988:176)。我们前面所说的听力理解情况就属于连续语音的听辨。理解连续语音的听辨这一概念首先要认识到“在正常听力条件下,言语的声音是嵌入在连续言语的语境中的”(D.W. Carroll,2000:84)。我们这里所说的“语境”(context),在连续语音的听辨理解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语境由许多因素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韵律因素和高一层次的句法和语义因素。在语音连续听辨中听辨者能够利用这些语境条件复原听辨中缺损的因素或识别误读的语音。
  (1)韵律因素在语音感知中的作用体现不足
  当前高职高专英语听力任务设计中,我们普遍对语境的作用认识不足。从韵律因素角度看,重音、语调、节律等韵律因素可影响人们对语音的感知,这是毋庸置疑的。重音是多音節词中某一音节或句中某词发音响度较大的现象。词的重音是词的语音结构的一部分。英语中词的重音有重要意义。重音错误常引起词义的改变。言语中总是重读音节能较快地被察觉,重音对言语感知很重要。人们总是倾向于根据重音位置来解释连贯的言语(朱纯,1993:101)。此外,语调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连续语音听辨的效果。语调即音调变化构成的旋律模式。英语和其他许多语言均属语调语言,其中旋律音调模式是句子结构的一部分,而不属于词的结构。语调是语言的一种特性,人们借助语调来使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传递句中表达的思想,表明说话人对他人和思考对象的态度。不同的语调要求作出不同的言语反应或以某种活动作出反应,构成不同的交际类犁。问题语调回答;命令语调要求执行;请求语调要求予以同意或拒绝……(朱纯,1993:99)。
  所以,从韵律因素角度看,现有的高职高专听力任务中的重读和语速基本上没有什么较大的起伏,这种过于标准化的语音不会使听辨者有机会进行因素复原。教材所配备的录音发音语调和节奏都不太自然,说话没有快慢变化,话好像是读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没有自然的停顿和开始。它不是现实生活中实际交流场合下的语言,没有真实语言的特点。而且,教师平时用于听力训练的语音也大多拘泥于几种四、六级考试题型,或A、B级考试题型,没有太多酌真实对话情境。这样一来看似简化了听辨的难度,但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对听力场景的联想。原本就处于听力场景旁观者身份的学生参与听力理解活动的上动性将会减弱。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听力课加大听力训练强度反而令许多学生烦躁而又疲劳。特别是应试倾向严重的那些过短的听力任务,很多题材虽然还是非常贴近真实生活场景的,但还未等韵律语境因素体现出来,听辨任务就结束了。这不利于我们在听力教学中贯彻交际性目标,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2)句法、语义因素在语音感知中的作用体现不足
  一个词如果脱离了它所存在的语境就会变得不那么容易理解。那么,我们如果改变一个语境中的语义和句法因素便可以发现言语听辨的情况也发生了改变。米勒(G.A.Miller)和他的同事对语义与句法在言语感知中的作用,他用五个词组成的句子和孤立的几个词,在噪音条件下读给被试听。在所有的噪音水平上,都是句子的辨认成绩比单独的词的成绩好。很显然,被试能够运用连续语音听辨中的句法和语义因素来缩小答案的范畴。以后的实验更是证明了句法、语义因素有助于听辨者进行音素复原,这在连续语音听辨中尤为重要。在听话时,人们不仅根据对语音本身的分析而且根据对它上下文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把两者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表征。
  在高职高专英语听力任务的设计中,基于书面文体的听力脚本内容本身比较抽象,然而学生又普遍存在英语综合语言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正如前面提到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一定的词汇量及相关的语法,这个问题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尤为突出,因为听力理解过程也是人们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因此听辨者往往被许多不大熟悉的词汇所干扰,如果他们过度专注于逐个词汇的理解,则必然对整体内容的理解造成影响。这样的短文听力练习虽然不存在误音识别的挑战,但也无法刺激听辨者调动其内在的语义、句法等语言机制进行听辨判断,从而使得听辨者再度陷于被动。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高专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于,一个完满的听力任务应当不仅仅侧重于让听辨者听到些什么,而还应当注重听辨者从听力任务中能够实现哪些交际功能。如果像我们现在应试倾向严重的听力教学,那么任何一个言语片段都可能被截取下来设计成听力任务,这种不加任何过滤的听辨是与常规听辨规律相悖的。因此,我们在听力教学与听力任务设计时,应当从特定的交际功能出发,即要让听辨者通过听力任务实现某种交际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听力教学与语言的实际使用真正统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与外语水平。
  3.言语听辨轨迹模型对高职高专听力教学及听力任务设计的启示
  从理论层面上说,在连续语音听辨领域,由埃尔曼和麦克兰德于80年代末期提出的轨迹模型值得我们注意。按照传统的模块观点,音素的加工处理过程不受更高层次的语音加工处理过程影响。但轨迹模型观点却认为,不同层次的加工处理过程在言语感知的过程中同时处于激活状态并相互作用。这里所指的不同层次的语言加工处理过程是指音类区别特征、音素和词汇三个层次。其中音类区别特征处于最底层,音素层居中,词汇层位于最上。具体地讲就是轨迹模型首先认为:“在任何一个层次的任何一个元素中都存在相应的认知单元。即这些认知单元存在于区别特征层的每一个音类(如鼻化)中,存在于音素层的每一个音素中,以及存在于词汇层的每一个词汇中。在任何一定的时间内,所有这些认知单元要维持自身的特性都有可能被不同程度地激活。当被激活的单元超过某一限度,它们就有可能影响同一层次的其它单元。这些影响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其它单元的激活状态。整个认知单元网络都被看作轨迹,这是因为由口语输入留下的激活模式是分析在三个主要加工处理层次进行输入的轨迹。认知单元网络处于激活状态,并会随着随后而进行的输入发生变化。”(D.W.Carroll 2000:89) 埃尔曼和麦克兰德认为,他们的轨迹模型可以更合理地解释绝大部分言语感知现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协同发音问题。可以从二者得出的结论中看到轨迹模型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言语感知小仅仅是个自上而下的单向过程,也不单单是一个各自独立的模块体系,而是各种各样信息源联合起来起作用,构成一个交互式的过程。
  轨迹模型言语感知模式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的特征。其中关于认知单元与激活概念的提出为言语的感知过程中各个层次之间建立了动态的关联。即我们对言语声音的感知效果既由语音自身特征所决定,同时也受句法和语义的因素的影响。这种心理语言学的新观点对我们英语听力教学,具体说来对我们听力任务设计颇有启发。
  我们在设训听力任务时,可以充分利用语音、句法、语义这三者在言语感知上的互动关系。为了培养交际性听的能力,教师选择听力材料时应考虑材料的真实性、可理解性和多样性。真实性是指语言的真实、自然、地道,符合英美国家使用语言的习惯,具有真实的交际意义(章兼中、俞红珍,1998:128)。基于现行教材的缺陷及听力课堂应试倾向等问题。听力任务应当与特定的真实的语境相符合,并有一定的给定时间,使得听辨者的各个认知单元有条件被激活并产生影响作用。听力任务最好是连续的情境,这样有利于听辨者有效地认知其后的输入。
  此外,韵律特征对听辨者的听辨也有一定的影响。听辨重音、节奏、语调等往往能反映出不同人的说话特征,也赋予了不同人的情感特征。听者常常能从讲话人的重音、节奏、语调上识别出他的态度、观点和情绪状态。所以,教师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获取这些信息源的意识与能力。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辨连续语音的效率与正确性。
  再者,轨迹模型理论也使我们从总体的语言使用的角度去看待听力任务设计。即听力任务应以实现特定的交际任务为目标,不要将言语加工处理过程中的某一个方面即语音加工处理过程、语义加工处理过程和句法加工处理过程同所要实现的交际功能相混淆。
  4.结语
  連续语音的听辨属于言语感知的重要研究领域,埃尔曼和麦克兰德的轨迹模型理论深化了我们对连续语音的听辨过程的认识,从而对我们在外语教学中的听力教学及任务设计提供了不少启示。我们要更多地将抽象的心理语言学理论成果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作为我们课程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改善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不如人意的窘况。
  
  参考文献:
  [1]Carroll,D.W.Psychology of Language,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其他文献
摘 要: 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是促进学生素质教育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重要途径。只要教师持热情欢迎的态度,学生家长就会与你建立起热线电话。  关键词: 学生家长 热线电话 素质教育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按照这样的方针,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
葡萄,我们耳熟能详的水果之一,似乎一直都存在于中国。然而,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种今天我们一直习以为常的水果,却可能并非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国粹”。但自其传入至今,却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国大地上深深地生根发芽。本文从葡萄与葡萄酒的传入两大角度,简析葡萄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一、葡萄异果之传入  (一)葡萄之得名  葡萄,中国古代典籍中又写作“葡桃”、“蒲陶”、“蒲桃”。  明代著名的药物学家
摘 要: “再现历史”是让具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们“经历历史”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历史再现为处理好知识与智力目标统一实现的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历史再现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再现历史是让具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们经历历史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这些活动旨在使学生在建构历史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多方面的
摘 要: 小说《孽海花》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关系及其发展作为一条主线,描述了近三十年的政治文化变迁状况,显出了作为历史小说的厚重内涵。本文重点论述了《孽海花》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傅彩云就是《孽海花》中最具光彩的一个,文章从人物性格、结构价值、伦理思想方面写出傅彩云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是与传统妓女形象的最大区别。  关键词: 小说《孽海花》 傅彩云 形象描写 形象意义    小说《孽海花》以金雯青和傅彩云
摘 要: 高职学生性教育在“两课”中的长期“缺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造成了高职学生“两课”长期以来达不到应有效果。本文在分析高职学生性教育“缺位”原因及其影响的基础之上,着重提出实现高职学生性教育在“两课”中及时补位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职学生性教育 “两课” 缺位 补位    19世纪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关于性的主要的生理知识应当在青春期以前学生们并不激动的时候,
摘 要: 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是一所专科层次的学校。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分院立足于学生的素质提高,启动了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成才工程”。这是一个很少有高校搞过的工程,重点是培养学生能力。实践证明,成才工程效果很好,学生成长很快。  关键词: 师范学院 能力培养 成才工程    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是一所专科层次的学校,是贵州小学教师的摇篮。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分院立足于学生的素质提高,
[案例主题]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综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其载体内容的多学科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其教育功能的多样性。  中国古典小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高中学生不仅要学会理解和鉴赏,而且要学会创造性阅读。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往往拘泥于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的分析,把自己的阅读和思考的视角局限于作者的某个视角范围内,有的甚至是简单的小说情节的分析。针对这一现状,我想到了开展“阅
语文教学用时多、成效差的弊端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忧虑,乘着课程教材改革的东风,大家都在思考和探索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我校从高一起开设了一门“新闻采访”活动课,经过全体语文老师的努力,一年来,这门课已显示出它的无限的生命力。在活动课中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学
摘 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富裕,愈渐重视孩子的教育,但现阶段农村小学教育无法满足农民家长的愿望,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出现了农村小学生流向城市的大趋势,农村小学教育频临危机。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育 流向城市 教师素质 评价机制    我是一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师范毕业生,一直工作在农村学校,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了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的飞速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然而,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一些学生却忽略了甚至丧失了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责任心。要知道,一个人的责任心,既不是与生俱来的,又不会在规定的年龄自动出现,学生的责任心需要在长年累月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