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权威视域下卢梭的政治思想研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1987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卢梭对政治权威及其合理性的构建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在自然状态下并不存在政治权威,政治权威在社会状态中产生,民主、法治是政治权威合理性的核心等,这些宝贵思想对民主思潮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 卢梭 政治权威 合理性
  作者简介:徐佳佳,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外伦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0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0-135-02
  卢梭作为法国18世纪文艺复兴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民主政治思想对当时专制黑暗的执政理念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和影响。特别是他在《社会契约》中提出的“主权在民”的民本思想成为了众多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并为以后欧洲大陆建立一个全新的,合法、合理的社会形态拉开了序幕。
  一、自然状态中并不存在任何权威
  卢梭以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为界限,来全面分析其政治思想中的政治权威。由于自然状态之下的人类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孤立的个人不会依赖任何他人或团体,无法形成任何形式和内容上的社会关系,进而,人与人之间没有不平等的划分,没有善恶、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在这种意义上,卢梭强调:在自然状态下并不存在政治权威。卢梭对自然状态的理解与洛克、霍布斯有很大的区别。其中,霍布斯从人性欲望出发,来解读自然状态。霍布斯认为:“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豍也就是说,自然状态下的人类是平等的,但是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才造成了人类之间的杀戮与争夺,社会的秩序需要靠强力来维持。可见,霍布斯强调的是在自然状态下存在强力权威。而洛克与霍布斯的观点恰好相反,他认为自然状态下的平等是人类和平共处的基础,并从义务论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同的自然动机使人们知道有爱人和爱己的同样的责任……如果我要求本性与我们相同的人们尽量爱我,我便负有一种自然的义务对他们充分地具有相同的爱心。”豎而洛克从上帝神性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们之间潜在一种自然法,正是自然法的存在,使得人们互相尊重,特别是尊重对方的私有财产。洛克主张自然状态下人人平等,但存在自然权威维持人类之间的秩序。
  然而,卢梭从人类情感的角度出发,提出自然状态下人类之所以互相友好,安然无事并不依靠任何权威,而是仅仅依靠两种情感:自爱和怜悯。自爱即是保护自己的生命不受侵害,保证自己的生存得以保证。怜悯即是对同类苦难的同情。除了这两种情感之外,不存在社会状态中任何的恶习。因此,卢梭认为,“野蛮人不是恶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阻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人的智力的开发,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对情感的平静和对邪恶的无知。”豏由此可见,卢梭证实了在自然状态之下维持良好秩序的关键是人类两种平静的情感,而非任何权威的影响。
  二、政治权威在社会状态中产生
  按照卢梭自然状态的理论构想,人类应该在永远利用平静的情感维持良好的秩序,没有必要进入社会状态,更不需要政治权威来保障社会的正常秩序。然而,一方面,卢梭认为,人类除了自爱和怜悯的情感之外,还有自我完善化的能力。由于人类自我完善化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逐渐产生了语言、社会情感、以及所有制意识,这种自我完善化的能力促使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了社会状态。另一方面,卢梭认为,人之为人的根本要素是人具备完整的人格,而具备人格的人,生而要求追求自由。在卢梭看来,具备了完善化能力的人类为了追求自由,便会展开对私有的角逐,最终会造成社会动荡,暴利横生,这种结果反而导致人类的个人自由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所以,为了真正保障人类的自由,卢梭提出了理性的枷锁自由论,即:“人是生而平等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豐这样,卢梭不仅肯定了自由的价值,主张有限的自由即理性控制之下的自由,而且,卢梭设想了社会状态的属性。他曾指出:“人类曾达到过这样的境地,当时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種种障碍,在阻力上已超过了每个个人在那种状态中为了生存所能运用的力量。”豑可见,为了保证人类真正的自由,保证人类的生存得以进行,卢梭强调了组成政治共同体的必要性,即肯定了政治权威的合理性。
  但是,卢梭并不认可霍布斯所提倡的横征暴敛的专制制度,也不同意洛克立足于私有财产的分权理论,他主张:“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一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豒可见,卢梭倡导社会契约,强调人生而自由,但是,自由并非原始的无拘束自由,也并非以往契约派标榜的抽象自由,而是自己为自己制定规则。因此,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是具有民主性、法制性与合理性的契约模式。这些特征是卢梭政治理论区别洛克与霍布斯的标志,也是其社会契约的实质。
  三、民主和法治是政治权威合理性的核心
  卢梭认为,合法性的政治权威来源于人民的约定,必须体现主权者的意志。他提出:“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其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豓可见,在卢梭看来,民主是政治权威合理性的核心之一。而且,民主有两个特点,一是致力于建立主权者至高无上的地位;二是在实践中并不以民主主义的形式。首先他强调个体作为主权者不可能受到各方面的约束。如果受到约束的话就不能称为其为主权者,这种结果直接违背了契约订立时的初衷。可见,主权者是民主的代表,是至高无上的。另外,卢梭强调的是公意而并非众意。他提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豔他认为,公意着眼于整体利益,并非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永远代表主权者的意志。而众意则有可能立足于个人利益,可能代表不了主权者的意志。所以,公意是主权者的意志,是不能被摧毁的。   与此同时,卢梭虽然强调主权者的意志,倡导根源上的民主,但他所谓的民主并非拥有民主主义的形式。在现实中卢梭推崇的是“贵族民主制”或者“精英民主制”,而这种政体的前提是确定精英是为了国家利益而非自己的利益而统治。卢梭之所以认为民主主义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推行,主要是因为现实的社会问题。他认为彻底意义上的民主,要必须具备保证人民的意志能够充分体现的技术水平,要求契约下的人民必须具备民主政治的理念和符合契约民主的道德标准。真正的民主政府只可能在小国寡民中实现。可见,卢梭主张的民主其实质是确定主权者的地位,找一个主权者的代言,并且要求作为主权者的代言不能有任何除了公意意外的其他个人利益。即神明统治,具备理论性,但不具备现实性。因为在现行社会现实中没有任何理由保证主权代言人排除个人利益,也没有任何人能承担主权代言人这样的神明角色。从而使主权在现实中便流于主权代言人之手,全体公民的主权最终流于抽象的主权形式,根本无法达到理论上卢梭所设想的彻底民主状态。卢梭所倡导的政治权威,在理论上有其合理性与合法性,但在实践中却将民主置于抽象性与空谈性。
  关于卢梭政治理论中政治权威的合理性,除了要探讨民主性之外,还必须考虑执政权威下的法治性。卢梭认为,真正的民主契约社会必须凸显法治性。他提出“社会公约为政体带来存在和生命;而立法为政体带来意志和行动的能力。”豖并指出缔结契约的人民有义务遵守法律,因为法律体现的是公意,所以“唯有服从人们自己制定的法律,才是自由。”豗卢梭眼中的立法规则是具有普遍性的,立法的目的绝非针对某一个体。而且,法律是公意的体现,所以无需遵循任何人制定的法律,无需担心任何一人超越法律,无需担心法律是否公正。同主权需要寻求主权代言人的情况一致,立法也需要寻求代言人,而且,立法方面寻求立法者的需求更加迫切。卢梭也曾指出:“公意永远是正确的,但是那指导公意的判断并不永远都是明智的。”豘因此,立法者需要以与人性无关的睿智监督着公意对错,并且对公意进行时刻的督促和纠正。这里对立法者的要求无限扩大,同样达到了神明般的要求,这样立法者与主权者代言人一样,仅仅具有理论合理性却没有实践的可能性。
  由于法律给了政府管理人民的强制权力,为了防止政府违背人民意愿,滥权、越权,卢梭提出了一系列分权的政体设计。他对主权者与政府的地位进行了规定。他提出:“主权者的一切行为都只能是法律。因此,公共力量就必须有一个适当的代理人把他结合到一起,并按照公意的指示而活动。”豙这说明立法者与法律的执行者必须分属不同的人,因为这两项工作若不分而为之,那么个人利益将会僭越公意之上。据此,他明确提出:“立法权力必须也只能属于人民,政府只是主权者的执行人而已”。豛这里,卢梭想表达他的分权思想,但其实质已经与他的契约思想产生了矛盾。具体思想如下:第一,这里他明确提出了立法者的概念,实质是表达寻求主权代言人的意味,进而直接将应属于每个公民的主权,转嫁到了立法者的身上,架空了單个人的主权权益。第二,他认为,立法者与行政者身份上不应该有任何重合,不然会导致以私代公的结果,但其契约思想明确表示,任何一个公民在结成契约之后都应该是主权者,行政者与立法者的身份在契约的意义上是一致的,行政人员根本不能存在于没有主权权利的真空空间,若真存在不具备主权权利的行政人员,也只能说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自相矛盾而已。所以,这里卢梭虽然提倡立法权归全体人民所有,是主权者意志的表达,但他不得不寻找一个立法代言人——立法者,同样的将立法权抽象化,而且他将立法权与行政权完全分离,甚至将行政工作人员与主权者拨离,这些都是卢梭政治思想中的一些真空、理想领域,经不起现实的推敲。
  卢梭描绘的政治蓝图理论虽然基础是扎实的,但同时是假设的,而且现实基础是薄弱的。在笔者看来,构建合理、可操作的政治王国,不仅要从理论体制中构建政治权威的合法合理性,而且,要深化具体到统治者与行政者的个人道德教育上,尤其是要特别注意行政官员道德方面培养教育,才能建立在实践过程中可行的大同社会,才能创造伟大的盛世局面。
  注释:
  霍布斯.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7.
  洛克.政府论:下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5.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99,30.
  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18,23,19,20,48,44,72,72.
其他文献
摘要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当今各国刑事诉讼法中普遍规定的一项证据制度,我国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排除非法证据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充分肯定了《两个证据规定》的内容,将其以法律形式予以规定。本文旨在探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影响,从而引申出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如
摘 要 作为促进区域“工业倍增”重要载体的工业园区,其发展的“软环境”与“工业倍增”之间不相适应,法治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本文主要就检察机关如何立足检察职能优化法治环境促进“工业倍增”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检察机关 服务 环境  作者简介:李智雄,武汉市蔡甸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6-061-02  一、
摘 要 公告送达,是指人民法院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以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发出公告,公告发出后经过一定时间即视为送达的方式。公告送达作为一种拟制送达,在使不明情况的当事人及时了解与己相关的诉讼情况、维护当事人的权益以及避免法律关系长期处于难以确定的状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现行公告送达制度并不完善,在实践中亦遭到多方质疑。本文以江东法院2010年以来适用公告送达的商事案件为研
摘 要 本文以华阳时代与回民牛羊合作社的上访案件为例,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案例纠纷的思路和法律适用,并为渭南市旧城区改造房屋征收过程中提出了几点法律建议。  关键词 法律适用 法律建议 案例  作者简介:安晓玲,渭南市委党校教研处副处长,法学讲师;仇万娥、支凤巧,渭南市委党校教研处教师。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1-209-
摘要自然法理论与法律实证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其对抗场所主要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自然法理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不存在好不好的问题,而是立法环节的必要指导思想,但自然法理论所赖以判断的标准自然法,即所在社会价值观,必须符合所在社会现实情况,是一个“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问题。  关键词法治自然法法律实证主义社会价值观  作者简介:顾辉辉,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2009级本科生。  一、问题提出:自然法绝对
摘 要 就合同解除与损失赔偿的关系而言,认为“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相互排斥”的选择主义,与我国现行立法相悖;认为“合同解除与因合同消灭之损害赔偿并存的两立主义”,无法实现实质正义。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之下,如债权人依法行使一般法定解除权解除合同的,无论是从违约责任制度的目的来看,还是根据民法解释学的一般规则,均应采“合同解除与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并存的两立主义”,从而将期待利益纳入赔偿范围。  关键词
摘 要 正义是法律永恒的价值追求,其有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分。通过对《劳动合同法》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进行分析,提出了法律需要在形式正义与可行性二者之间进行博弈,寻求一个合理恰当的平衡点,才能使实质正义更好地实现,切切实实地贯彻立法的思想。  关键词 形式正义 实质正义 劳动合同法  作者简介:何志英,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检察院侦监科。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
摘 要 由于对马克思文本著作理解不够透彻,不少学者仅仅是引用经典著作中的某一段话,片面的对人的本质进行理解,并没有对人的本质达到全面把握,从而误解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述。关于这一重大问题,本文认为需要从人的类本质与个体本质两个方面来进行把握,这样才能科学的、全面的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真正释义。  关键词 人的本质 类本质 个体本质 科学阐述  作者简介:崔伟,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
摘要戊戌维新失败后,梁启超远走日本,在看了日本翻译的大量西方译著后,其思想开始转变,也在深深的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他通过办《新民丛报》发表《新民说》,阐释了关于中国国民近代化的思想,也在思想文化层次上思考了中国落后的根源,本文结合梁启超的《新民说》对国民近代化思想做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梁启超 国民性 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
摘 要 201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三)》,该法的公布挑战了传统的婚姻观,其中特别是对家庭财产归属有了新的明确规定,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司法解释的出台从法律、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产生了理论与实践意义,而通过问卷调查与访问等实证方式并与法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显示以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为代表的立法效益在法律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程度积极的效益。  关键词 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