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经云:胆者,中正之官,清静之腑,主事决断。……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何以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古往今来,注释此句的医家不计其数,众说纷纭而不得要领,令后学者无所适从。故而将个人认识总结一下,还经典于本源。
从时代背景出发,我们在学习或者注释经典著作时,必须将文章置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更不可断章取义。所以要真正理解“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的含义,首先得从原文着手。众所周知,天人合一是中医的两大特点之一,也是其理论基石。《六节藏象论》正是言阴阳,言天地之规律,言天地人三才相应。篇首即言天,继而言地、人与之相应,即“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并指出“天”的规律是:五运相袭,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所以,当黄帝问“藏象何如?”时,岐伯回答:心者,通于夏气;肺者,通于秋;肾者,通于冬气;肝者,通于春气……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肝胆属木,为阳中之少阳,皆通于春气。所以,岐伯最后说出了“凡十一脏(心、肺、肾、肝、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取决于胆也”的千古名句。
从升阳的角度看。中医以“中”为本,也就是讲究阴阳平衡。《生气通天论》和《六节藏象论》均有言“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应象大论》则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而阴阳两者之中以阳为主导,《黄帝内经》就是通篇言“阳”。所以,人之所以生病就是阴阳不平衡,以阴重为多。故《生气通天论》有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可见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阳主升,阴主降。阳气的升发又始于子胆,故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从医易同源看,确切地说应该是医源于易。所以,学习中医理论必须从它的源头入手,必须运用易经的理论与思维去思考和阐述,否则就象隔靴抓痒一样。易经讲大道至简;讲一个宇宙不变法则,它适用于宇宙万物,当然也包括人;讲相对平衡中的变化。这就是易经的三大特点:简易、不易、变易。我们就看看如何运用易经理论来分析“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句话。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人亦应之。“冬至一阳生”、“阳生于子”,也就是说一年之阳气在冬至这一天开始升发,而冬至处在中国农历的子月;就一日而言,子就是子时,是一日阳气升发之刻。与子对应的是复卦,从卦象我们可以清楚一阳爻处在五阴爻之下,也是一阳生于下之意。一年之阳生于子月的冬至,一日之阳生于子时,人身之阳亦生于子,而这个“子”就是胆。它的气力升发能力决定了其它脏腑气血水平的高低。在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甲子排在第一位,而甲和子对应的也都是胆。所以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从经脉流注次序看。中医的经络理论中有讲述十二经流注规律,这也是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人体十二经脉流注时间与一日十二时辰相对应,子时对应的是足少阳胆经。有关脏腑经脉之气在不同时间的盛衰规律已在研究与临床中得到不断印证。中医针灸的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就是此为理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其临床效果非同凡响。比如,心者,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素问·六节藏象论》)。午时是手少阴心经流注的时间,此时阳盛阴衰,心的脏腑经气最盛,心脏病患者极少在此时发作,多发作于阴盛阳衰的子时。在治疗上取足少阳胆经穴位和在子时施针往往比直接取手少阴心经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得出结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并非虚言!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中医理论是用来指导临床和日常生活的,首先,顾护阳气。《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的盛衰代表生命力、抵抗力和适应能力的强弱,可见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所以,在治疗和日常生活中必须做到“无扰乎阳”,就是不要损伤或过度消耗阳气。比如,慎用苦寒类和“消炎”药,少吃不吃过于寒凉的食物,少用制冷的空调,冰箱,不要过度运动,这些都容易造成伤阳。其次,起居有常。天有天度,地有地制,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人与天地相应,所以人的起居要顺应自然规律,尤其不能颠倒黑白昼伏夜出,这样就有违“天道”,失其所,致使阳气不能升发 ,从而“折寿而不彰”。在子明前入睡是最好的生养气血的方式。
作者简介:宿佩勇,男,硕士,广西科技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讲师 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治医师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经云:胆者,中正之官,清静之腑,主事决断。……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何以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古往今来,注释此句的医家不计其数,众说纷纭而不得要领,令后学者无所适从。故而将个人认识总结一下,还经典于本源。
从时代背景出发,我们在学习或者注释经典著作时,必须将文章置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更不可断章取义。所以要真正理解“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的含义,首先得从原文着手。众所周知,天人合一是中医的两大特点之一,也是其理论基石。《六节藏象论》正是言阴阳,言天地之规律,言天地人三才相应。篇首即言天,继而言地、人与之相应,即“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并指出“天”的规律是:五运相袭,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所以,当黄帝问“藏象何如?”时,岐伯回答:心者,通于夏气;肺者,通于秋;肾者,通于冬气;肝者,通于春气……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肝胆属木,为阳中之少阳,皆通于春气。所以,岐伯最后说出了“凡十一脏(心、肺、肾、肝、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取决于胆也”的千古名句。
从升阳的角度看。中医以“中”为本,也就是讲究阴阳平衡。《生气通天论》和《六节藏象论》均有言“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应象大论》则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而阴阳两者之中以阳为主导,《黄帝内经》就是通篇言“阳”。所以,人之所以生病就是阴阳不平衡,以阴重为多。故《生气通天论》有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可见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阳主升,阴主降。阳气的升发又始于子胆,故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从医易同源看,确切地说应该是医源于易。所以,学习中医理论必须从它的源头入手,必须运用易经的理论与思维去思考和阐述,否则就象隔靴抓痒一样。易经讲大道至简;讲一个宇宙不变法则,它适用于宇宙万物,当然也包括人;讲相对平衡中的变化。这就是易经的三大特点:简易、不易、变易。我们就看看如何运用易经理论来分析“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句话。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人亦应之。“冬至一阳生”、“阳生于子”,也就是说一年之阳气在冬至这一天开始升发,而冬至处在中国农历的子月;就一日而言,子就是子时,是一日阳气升发之刻。与子对应的是复卦,从卦象我们可以清楚一阳爻处在五阴爻之下,也是一阳生于下之意。一年之阳生于子月的冬至,一日之阳生于子时,人身之阳亦生于子,而这个“子”就是胆。它的气力升发能力决定了其它脏腑气血水平的高低。在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甲子排在第一位,而甲和子对应的也都是胆。所以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从经脉流注次序看。中医的经络理论中有讲述十二经流注规律,这也是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人体十二经脉流注时间与一日十二时辰相对应,子时对应的是足少阳胆经。有关脏腑经脉之气在不同时间的盛衰规律已在研究与临床中得到不断印证。中医针灸的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就是此为理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其临床效果非同凡响。比如,心者,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素问·六节藏象论》)。午时是手少阴心经流注的时间,此时阳盛阴衰,心的脏腑经气最盛,心脏病患者极少在此时发作,多发作于阴盛阳衰的子时。在治疗上取足少阳胆经穴位和在子时施针往往比直接取手少阴心经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得出结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并非虚言!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中医理论是用来指导临床和日常生活的,首先,顾护阳气。《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的盛衰代表生命力、抵抗力和适应能力的强弱,可见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所以,在治疗和日常生活中必须做到“无扰乎阳”,就是不要损伤或过度消耗阳气。比如,慎用苦寒类和“消炎”药,少吃不吃过于寒凉的食物,少用制冷的空调,冰箱,不要过度运动,这些都容易造成伤阳。其次,起居有常。天有天度,地有地制,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人与天地相应,所以人的起居要顺应自然规律,尤其不能颠倒黑白昼伏夜出,这样就有违“天道”,失其所,致使阳气不能升发 ,从而“折寿而不彰”。在子明前入睡是最好的生养气血的方式。
作者简介:宿佩勇,男,硕士,广西科技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讲师 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