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重视发现,激活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问题的多向性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大胆思考,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敢于质疑和超越,对同一个习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来解决。尤其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去想、去琢磨、去探索,发现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激活其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性质”时,笔者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通过将等腰三角形沿顶角平分对折,发现左右两部分完全重合,得出角和线段的相等关系,然后用书本知识证明结论成立。
二、精心设疑,拓宽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和惊奇最容易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科知识的特点,精心设问巧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自主思考新问题,勇于探索新知识,从中发现新规律。尤其要设计一些题目条件多可供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或有多种答题策略,或答案不固定的开放性试题,增强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操作,开发创新潜力
学习活动就是学生调动脑、手、眼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自摸一摸、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这些看似平常的做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很有益:不仅能使学习气氛生动活泼,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理清了脉络,澄清了模糊概念。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三)”(“边边边”公理)时,笔者采用了如下方法:(1)先让学生分别画出三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接着让学生用量角器去度量。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用拼凑法进行操作,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恰好等于一个平角。(2)剪两个边长相等的三角形,然后放在一起,就很容易发现,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正好重合。通过以上实践操作活动,不但让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造性思维。
四、强化实践,培养创新技能
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通过实践主动获取知识。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要把面值100元人民币兑换开来,现有足够的面值为50元、20元和10元人民币,有几种不同的兑换方法?”又如问题:“某学生从一座塔形的建筑物边经过,该建筑物北部是一片平坦的空地,建筑物的影子就映在地上,这位同学想估算一下这座建筑物的高度,但没带任何工具测量影子的长度,他突然想到自己身高是168 cm,脚长25 cm,他利用这些数据把问题解决了,请说明这位同学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在解题实践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采用实际测量、编题计算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
五、尝试成功,体验创新快乐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成功的欣慰与快乐,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胜利的信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践认知水平,努力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如在教学“因式分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整式乘法的教学过程,相互对比,以旧代新,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创造成功条件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尝试创新活动中的失败。在尝试成功时,要让学生感受新成果的甘甜,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尝试创新受挫时,也要让学生体验创新活动的艰辛,尝试创新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所带来的苦涩,还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并适当调节自己的心态。教师要鼓励学生不畏困难,勇于创新。在施教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有学生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教师就要表示支持和赞同,哪怕是错误的,也不要泼冷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反思并体验成功的欢乐。◆(作者单位:江西省上犹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问题的多向性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大胆思考,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敢于质疑和超越,对同一个习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来解决。尤其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去想、去琢磨、去探索,发现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激活其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性质”时,笔者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通过将等腰三角形沿顶角平分对折,发现左右两部分完全重合,得出角和线段的相等关系,然后用书本知识证明结论成立。
二、精心设疑,拓宽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和惊奇最容易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科知识的特点,精心设问巧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自主思考新问题,勇于探索新知识,从中发现新规律。尤其要设计一些题目条件多可供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或有多种答题策略,或答案不固定的开放性试题,增强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操作,开发创新潜力
学习活动就是学生调动脑、手、眼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自摸一摸、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这些看似平常的做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很有益:不仅能使学习气氛生动活泼,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理清了脉络,澄清了模糊概念。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三)”(“边边边”公理)时,笔者采用了如下方法:(1)先让学生分别画出三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接着让学生用量角器去度量。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用拼凑法进行操作,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恰好等于一个平角。(2)剪两个边长相等的三角形,然后放在一起,就很容易发现,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正好重合。通过以上实践操作活动,不但让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造性思维。
四、强化实践,培养创新技能
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通过实践主动获取知识。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要把面值100元人民币兑换开来,现有足够的面值为50元、20元和10元人民币,有几种不同的兑换方法?”又如问题:“某学生从一座塔形的建筑物边经过,该建筑物北部是一片平坦的空地,建筑物的影子就映在地上,这位同学想估算一下这座建筑物的高度,但没带任何工具测量影子的长度,他突然想到自己身高是168 cm,脚长25 cm,他利用这些数据把问题解决了,请说明这位同学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在解题实践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采用实际测量、编题计算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
五、尝试成功,体验创新快乐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成功的欣慰与快乐,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胜利的信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践认知水平,努力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如在教学“因式分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整式乘法的教学过程,相互对比,以旧代新,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创造成功条件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尝试创新活动中的失败。在尝试成功时,要让学生感受新成果的甘甜,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尝试创新受挫时,也要让学生体验创新活动的艰辛,尝试创新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所带来的苦涩,还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并适当调节自己的心态。教师要鼓励学生不畏困难,勇于创新。在施教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有学生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教师就要表示支持和赞同,哪怕是错误的,也不要泼冷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反思并体验成功的欢乐。◆(作者单位:江西省上犹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