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Kurt Vonnegut 是美国当代文坛上颇有影响的作家,其创作生涯跨越了大半个世纪。本文旨在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不仅仅指出是研究冯内格特小说的焦点,并尝试以宗教这一角度为契入点,详细研究及分析作者在早期作品《自动钢琴》及其代表作《五号屠场》中对待宗教态度截然不同而又相互冲突的内在及外在原因。
关键词 宗教意识 冯内格特 文本解读
Kurt Vonnegut 是美国当代文坛上颇有影响的作家,其创作生涯跨越了大半个世纪。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冯内格特就拥有广泛的读者群,1969年发表的《五号屠场》正式奠定了他在小说界的声名,此后,他的小说更是挤身于畅销书行列。
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的冯内格特批评尚未上升到宗教层面,多从写作技巧,黑色幽默及战争思想等方面进行讨论。而国外的研究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涉及到了宗教层面,却大都针對个别作品,没有全面而系统地分析冯内格特不同创作时期中宗教意识的冲突。而掌握冯内格特在不同时期的宗教意识变迁及其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具体成因,则有助于未来读者更深入地剖析该作者的文本。
一、冯内格特作品中的宗教成分
在关于冯内格特的批评研究中,笔者认为,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冯内格特作品中流露出的宗教意识的挖掘与阐释,如:Terence Malley提出冯内格特《挑绷子游戏》中的博肯诺教是对现实中基督教的完全戏仿。[1] 而Leslie A. Fiedler也指出冯内格特的《五号屠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本宗教之书。[2] 总而言之,众多研究者都曾对其作品中的宗教成分进行分析,其中公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三部作品是《自动钢琴》(1952),《挑绷子游戏》(1961)以及最负盛名的《五号屠场》(1969)。
在冯内格特的文本中,始终如一的是作者宗教意识的流露。《自动钢琴》中的主人公保尔遇到莱舍(一名牧师)才发现自己追求的原来是“精神上的重生”(Spiritual Rebirth),并且被反社会组织推举为“米赛亚”(Messiah)。这些明显具有宗教色彩的词汇凸现出文本中的宗教氛围。
在《挑绷子游戏》中,冯内格特虚构的博肯诺教在很多方面都与现实中的基督教相似。两者的目的是“为了意义”,为了受政府欺压的“人民”;都要求“教众只须执行上帝的意旨而不须探求自己在做什么”,[3] 任何试图了解万能上帝工作的性质的行为都是毫无意义。
而在代表作品《五号屠场》中,作者宗教意识的流露则更为明显。其中,主人公Billy Pilgrim的名字本身即为宗教暗示。“Pilgrim”这一词让人联想到英国约翰•班扬的著名宗教小说《天路历程》,文中描写着主人公Christian(意为基督徒) 找到天堂之路的历程。比利的职业也与宗教有关,是随军牧师。与基督一样,比利也有预言自己死亡与复活的能力。
二、关于冯内格特宗教意识的相关评论
Tony Tanner 曾郑重地指出过其作品在宗教意识方面的重要性。“现在大众已渐渐深刻地意识到了冯内格特在小说中探求的严肃性。他并不是如他自己起先表现出来的那样,只仅仅是个科幻作家。他的作品中有这对旧有价值的一种深深的怀念。而这些所谓的旧有价值中,占最主要地位的莫过于西方社会中最为看重的基督教了。”
而另一位冯内格特的研究者Glenn Meeter甚至创造了一个新词“Paulinism”来表达冯内格特在《自动钢琴》中体现出来的宗教意识。对于他来说,“Paulinism”,与基督教一样,也同样代表着一种信仰,也有三个主体组成:其一是宇宙对人类的一种奴役性质的控制力,往往对人类持憎恨或无视的态度。这也体现了他认为冯内格特所持有的一种历史观.其二则是本身即成问题的法律,他确认在主人公Paul身上,就体现了人类所遵从的道德法则恰好与上帝创造人类时所规定的法则相抵触。其三,是人类对这种所处奴役环境的反应。Glenn 认为,主人公Paul的遭遇正是上帝与人类的一次对话,而这种对话只能以发生在笃信宗教的个体为媒介才能发生,这应该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冯内格特对于宗教的态度.
三、冯内格特宗教意识变化的社会成因
冯内格特的宗教观念的一系变化可以从他所经历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包括具体社会环境与当时的思想潮流)中找到原因。冯内格特在《自动钢琴》中体现出的“宗教怀旧”思想可以说是五十年代美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信仰危机的产物。当时美国人民在经历了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继之而来的一系列热战、冷战之后,他们原本的、长期恪守的道德价值观体系终于濒临毁灭。在此情况下,人们为克服这种信仰危机而产生了“信仰复归”倾向。正是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冯内格特在《自动钢琴》中,开始从传统社会功用层面对宗教问题进行探索。
在信仰复归的尝试一一失败后,民众开始对于信仰本身产生了厌恶感。在这一时期,存在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也达到了高潮。冯内格特文本中的宗教荒诞思想在尼采和萨特等存在主义者的文本中找到了依据。尼采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垄断的出现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坠落与衰退,从而使人的存在变得不可思议。
四、结语
在《五号屠场》中,冯内格特已渐渐开始客观地看待宗教,即认识到它的历史作用,并指出它在现在社会中的地位。有评论指出:“《五号屠场》可能是他最成熟的作品。”] 这一点指出了宗教在历史上的“解释人类生存环境”的作用,但更加重要的是,在历史发展的今天,当代的人不应当囿于宗教曾有的精神作用,而应当承认宗教已不再具有原有的社会功能,而是渐渐退下历史舞台,演化为一个历史名词。毋庸置疑,掌握贯穿冯内格特创作始终的宗教意识变迁过程及其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具体成因,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冯内格特作品的主题意义。
关键词 宗教意识 冯内格特 文本解读
Kurt Vonnegut 是美国当代文坛上颇有影响的作家,其创作生涯跨越了大半个世纪。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冯内格特就拥有广泛的读者群,1969年发表的《五号屠场》正式奠定了他在小说界的声名,此后,他的小说更是挤身于畅销书行列。
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的冯内格特批评尚未上升到宗教层面,多从写作技巧,黑色幽默及战争思想等方面进行讨论。而国外的研究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涉及到了宗教层面,却大都针對个别作品,没有全面而系统地分析冯内格特不同创作时期中宗教意识的冲突。而掌握冯内格特在不同时期的宗教意识变迁及其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具体成因,则有助于未来读者更深入地剖析该作者的文本。
一、冯内格特作品中的宗教成分
在关于冯内格特的批评研究中,笔者认为,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冯内格特作品中流露出的宗教意识的挖掘与阐释,如:Terence Malley提出冯内格特《挑绷子游戏》中的博肯诺教是对现实中基督教的完全戏仿。[1] 而Leslie A. Fiedler也指出冯内格特的《五号屠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本宗教之书。[2] 总而言之,众多研究者都曾对其作品中的宗教成分进行分析,其中公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三部作品是《自动钢琴》(1952),《挑绷子游戏》(1961)以及最负盛名的《五号屠场》(1969)。
在冯内格特的文本中,始终如一的是作者宗教意识的流露。《自动钢琴》中的主人公保尔遇到莱舍(一名牧师)才发现自己追求的原来是“精神上的重生”(Spiritual Rebirth),并且被反社会组织推举为“米赛亚”(Messiah)。这些明显具有宗教色彩的词汇凸现出文本中的宗教氛围。
在《挑绷子游戏》中,冯内格特虚构的博肯诺教在很多方面都与现实中的基督教相似。两者的目的是“为了意义”,为了受政府欺压的“人民”;都要求“教众只须执行上帝的意旨而不须探求自己在做什么”,[3] 任何试图了解万能上帝工作的性质的行为都是毫无意义。
而在代表作品《五号屠场》中,作者宗教意识的流露则更为明显。其中,主人公Billy Pilgrim的名字本身即为宗教暗示。“Pilgrim”这一词让人联想到英国约翰•班扬的著名宗教小说《天路历程》,文中描写着主人公Christian(意为基督徒) 找到天堂之路的历程。比利的职业也与宗教有关,是随军牧师。与基督一样,比利也有预言自己死亡与复活的能力。
二、关于冯内格特宗教意识的相关评论
Tony Tanner 曾郑重地指出过其作品在宗教意识方面的重要性。“现在大众已渐渐深刻地意识到了冯内格特在小说中探求的严肃性。他并不是如他自己起先表现出来的那样,只仅仅是个科幻作家。他的作品中有这对旧有价值的一种深深的怀念。而这些所谓的旧有价值中,占最主要地位的莫过于西方社会中最为看重的基督教了。”
而另一位冯内格特的研究者Glenn Meeter甚至创造了一个新词“Paulinism”来表达冯内格特在《自动钢琴》中体现出来的宗教意识。对于他来说,“Paulinism”,与基督教一样,也同样代表着一种信仰,也有三个主体组成:其一是宇宙对人类的一种奴役性质的控制力,往往对人类持憎恨或无视的态度。这也体现了他认为冯内格特所持有的一种历史观.其二则是本身即成问题的法律,他确认在主人公Paul身上,就体现了人类所遵从的道德法则恰好与上帝创造人类时所规定的法则相抵触。其三,是人类对这种所处奴役环境的反应。Glenn 认为,主人公Paul的遭遇正是上帝与人类的一次对话,而这种对话只能以发生在笃信宗教的个体为媒介才能发生,这应该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冯内格特对于宗教的态度.
三、冯内格特宗教意识变化的社会成因
冯内格特的宗教观念的一系变化可以从他所经历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包括具体社会环境与当时的思想潮流)中找到原因。冯内格特在《自动钢琴》中体现出的“宗教怀旧”思想可以说是五十年代美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信仰危机的产物。当时美国人民在经历了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继之而来的一系列热战、冷战之后,他们原本的、长期恪守的道德价值观体系终于濒临毁灭。在此情况下,人们为克服这种信仰危机而产生了“信仰复归”倾向。正是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冯内格特在《自动钢琴》中,开始从传统社会功用层面对宗教问题进行探索。
在信仰复归的尝试一一失败后,民众开始对于信仰本身产生了厌恶感。在这一时期,存在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也达到了高潮。冯内格特文本中的宗教荒诞思想在尼采和萨特等存在主义者的文本中找到了依据。尼采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垄断的出现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坠落与衰退,从而使人的存在变得不可思议。
四、结语
在《五号屠场》中,冯内格特已渐渐开始客观地看待宗教,即认识到它的历史作用,并指出它在现在社会中的地位。有评论指出:“《五号屠场》可能是他最成熟的作品。”] 这一点指出了宗教在历史上的“解释人类生存环境”的作用,但更加重要的是,在历史发展的今天,当代的人不应当囿于宗教曾有的精神作用,而应当承认宗教已不再具有原有的社会功能,而是渐渐退下历史舞台,演化为一个历史名词。毋庸置疑,掌握贯穿冯内格特创作始终的宗教意识变迁过程及其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具体成因,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冯内格特作品的主题意义。